APP下载

化“播”为“拨”,指引无痕

2014-07-18朱友英

新课程·小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师语言

朱友英

摘 要:由听名师课堂引发的对蔡澄清点拨法精髓的思考,提出锤炼教师语言,借用学生语言,顺势而导,以达到指引无痕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播;拨;名师课堂;教师语言;学生语言

在语文课堂上,语言点拨是最常用的点拨方式。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观察和实践中,发现教师在运用语言点拨时往往只站在预设者的层面上,即在备课时准备要提问的问题,要说的结论,在课堂上用语言等各种形式“播”出去,这样的“播”只是单纯的声音传播,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点拨的“拨”在课堂效果上相差甚远。变“播”为“拨”,适时反拨,方能做到指引无痕。

一、锤炼教师语言,无痕点拨

细细回味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绘本教学课堂,开头的引入环节“聊一聊”不由得令我细细地咀嚼,再咀嚼:

师: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有这样的人,陪伴着你,教你用汤匙、拿筷子,陪着你学会绑鞋带、系扣子,讲着你听过十遍百遍的故事,带你去电影院、图书馆,去能做出美味饭菜的小吃店,带给你无数的回忆。这样的人,可能是——

生:是妈妈。想起小时候我妈妈教我拿筷子的情景,现在还感动呢。

师:我们常常会想到母爱,但这里,在脑海中搜索的,也有自己与父亲的回忆。父亲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思念,却常常埋在心底。所以这个陪伴着我们的人也许还会是?

生:我觉得是爸爸。我爸爸带我去餐馆,还教我系过鞋带呢。

生:是我父亲。我父亲经常给我讲故事,还教我学骑自行车。

师:此刻,把父亲这个词,放在口中,轻声呼唤,心中是怎样的味道?

生:是一种严厉。他对我要求很严。

生:是忙碌。我爸爸每天都很忙碌。

生:我觉得我爸爸表现出来的是坚强。我从没有看到过爸爸流泪。

师:或许是快乐,或许是伤感,又或许是一种你们形容的严厉、忙碌与坚强等等这些令人回味的感动。于是我们用画面,用文字表达对父亲的感受。那就让我们就走进瑞典画家爱娃·艾瑞克松画的,波·R·汉伯格配文的故事书中,看看带给我们怎样的

感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出现老师在导入环节中因为指令模糊等诸多原因导而不入,或者导入冗长,低效而不实。

窦老师的导入首先通过罗列与再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发生过的具体细节“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有这样的人,陪伴着你,教你用汤匙、拿筷子,陪着你学会绑鞋带、系扣子,讲着你听过十遍百遍的故事,带你去电影院、图书馆,去能做出美味饭菜的小吃店,带给你无数的回忆。这样的人,可能是……”调起学生记忆中具体生活的表象。她朴实却又动情的语言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无关的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提高他们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把问题简单化表象化,使他们很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窦老师导入过程不仅指向性强,而且过渡极其自然。当发现孩子们更多沉浸在对母爱的回味当中时,窦老师又话锋一转“我们常常会想到母爱,但这里,在脑海中搜索的,也有自己与父亲的回忆。父亲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思念,却常常埋在心底。所以这个陪伴着我们的人也许还会是……”立刻把学生的思维火花从“母爱”转入“父爱”。一个“此刻,把父亲这个词,放在口中,轻声呼唤,心中是怎样的味道?”看似简单的发问却把学生从对父亲行为的表层回忆拉入对父亲强烈的内心感受。再一个“或许是快乐,或许是伤感,又或许是一种严厉、忙碌与坚强等等这些令人回味的感动。于是我们用画面,用文字表达对父亲的感受。那就让我们就走进瑞典画家爱娃·艾瑞克松画的,波·R·汉伯格配文的故事中,看看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这么一个自然合理的承接语引导学生直奔本课的教学内容——艾瑞克松画的,波·R·汉伯格配文的故事书《我的爸爸叫焦尼》,真是引而无痕!我由衷地佩服窦老师导入的快、精、准,佩服她导入语言的机智、不动声色。

因此,反复锤炼语言,精心设计,顺势而导,方能游刃有余,方能句句入耳,点点入地,达到“导入有效,指引无痕”的美好境界。

二、借用学生语言,精彩反“拨”

1.重复学生语言,拨学生自悟

何捷老师在教六年级(下)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课时,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环节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这“极美丽”的结果也让居里夫人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请大家找一找描写居里夫人变化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变化的体会。

生:我找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逐渐变得眼花耳鳴,浑身乏力。”这句话说明她的美丽在消退,这句话让我感到失望。

生:我也感到担忧、伤心。

生:我感到惋惜,美丽的居里夫人成了这个样子。

师:失望、担忧、伤心、惋惜……带着这些情感把这个句子读

一读。

老师把学生的答案重复了一遍,进行精彩的反拨,这既认可了这个学生,也给许多只能想出简单想法的学生一个鼓励,一个暗示“你们多想想,你们很会想”,给了孩子们一个自悟的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修改学生语言,拨学生领悟

同上,何捷老师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引导学生理解“人声鼎沸”和“肃然无声”词语的教学片断。

师:这份美丽极具震撼力!我们能从这句话的一对反义词中看出,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生:“人声鼎沸”和“肃然无声”。

师:先来理解“人声鼎沸”。请大家大声地自说自话。(生:各自说话。)

师:这就叫做“人声鼎沸”。你能结合刚才大家的表现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说话声音很大,很吵。

师:就像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嘈杂的声音。这里的“鼎”就是古时候的“锅”。现在请大家再来合作表现“肃然无声”。(生:全体不说话。)

师:为什么这么表现?

生: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很安静,很严肃,不说话,没有一点儿声音。

这几句简单的师生交流,老师并没有自己硬性地提出问题,而都是采用孩子自己的语言,应用自己的动作来理解词语。老师只是修改几个字或增添几个词来继续追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就好像泉水来了一样流畅自然,老师只是给她们碎片化的思维做了疏通。“说话声音很大、很吵”“很安静,很严肃,不说话,没有一点儿声音”这些简单的儿童语言学生脱口而出,学生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真是“用儿童的语言教学生能听得懂的语文”。

3.补充学生语言,点拨学生感悟

王崧舟执教《慈母情深》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当慈母这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闪过怎样的画面?

生:闪过妈妈带我们在外面玩耍做游戏的情景。

师:多么充实温馨的画面。

生:闪过妈妈替我们缝衣服的情景。

生:闪过妈妈舍不得吃好吃的,留给我们吃的画面。

师:把自己的想象、感情带进去读课题。

师:老师在课题的后面加了着重号,这是为什么?

生: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感情。

生:說明妈妈对我们付出的感情很深厚。

师:非常好的感觉。对词语有敏感,有特别的认识,这就有了良好的语文意识。(师板书:语文意识)

王教师的这几句恰到好处的补充更能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在“开意”中实现“达辞”,使学生的理解得到升华,情感得到感悟,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

因此,从名师成功的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在教学中巧妙地借用教师自己的语言或者学生自己的语言化“播”为“拨”;善于巧妙施力,善于借力用力,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完美效果,真正达到事倍功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县后小学)

·编辑 张耀华

猜你喜欢

教师语言
慕课背景下教师语言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
教师语言应充满正能量
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语言的艺术
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语言技巧微探
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
借助语言促进交流,通过话语引导互动
语文课返璞归真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浅谈信息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幼儿园教师的语言建构及运用
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