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
2016-11-21赵婧
赵婧
摘 要 高校教师是传授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的运用对其至关重要。语言是教学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传播和受众的关系,如何跟受众沟通、如何让受众学到更多的知识、接受更多的信息?都是靠语言的运用。如果在一堂课中,教师只是滔滔不绝的把知识单向地灌输给学生,授课成效是有限的。一名好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格以及职业道德,还应该追求适当的教学用语。所以,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设计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生动、形象、简练、流畅、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 课堂教学 教师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教师语言的涵义及规范
1.1教师语言的涵义
教师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口语,它是以一般口语为基础,继而产生的较职业化的专门用语。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学要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化语言。
广义的教师语言包括四种类型:口语;书面语;态势语(包括眼神、手势、身姿等);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师语言的几种类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几种类型交叉或综合运用。然而,教师语言的主体只有口语。口语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有效便捷,运用最多的类型,因此我们这里把教师的口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教师只有掌握并自觉地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理想。
1.2教师的语言规范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同样教师这种职业也有着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是指教师的语言行为要合乎一定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规范化语言。
教师是通过语言行为来工作的,语言是教师主要劳动工具,这个工具掌握的如何,运用的怎样,这都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要求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地准确、简练、准确、生动、流畅、完整以达到理想的语言效果。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基础知识,他们的工作尤如主楼大厦的根基,决定了建筑的高度。在所有的学生生涯中无论就读于怎样的学校,或小学、或中学、抑或大学,其所学知识层次不同,但这些知识都是属于基础知识。教师要使学生走入科学的大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逐级深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根基不扎实,对所学内容掌握不扎实,就难以将其学以致用,就难以有所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和运用语言规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较系统化,或是知识体系。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系列专门的定义、公式或概念,定义之间、公式之间、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无误、完整地表达每一个概念的内容和外延、每一公式的条件和应用,不能随便改定义,解释里面的字句,更不能偷换概念,违反内在的逻辑。很显然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能在理解所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直白且易懂的语言,精炼、贴切、准确的再现这些较抽象的概念,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
总之,教师把语言作为媒介传授知识,使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并消化吸收。教师就不可以信口开河,他们的语言就必须符合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
2教师语言在高校教学课堂中运用的例举分析
2.1导入语
2.1.1导入语的概念、形式
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的语句或一段经过设计的内容被称为导入语。一节课导入方式有很多,比如提问、故事引入、课前讨论等,尤其是在高校课堂中,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于高中略差,课前预习往往不够充分,因此教师的导入语很关键,也可以说学生有没有兴趣上好这堂课,教师导入语的语言组织、环节设想的好坏起着重要性作用。
2.1.2导入语在高校课堂上的作用及如何正确使用导入语
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的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很有道理的。导入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教师的导入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导入语在一节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入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效果的好坏,所以正确使用导入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导入语要有吸引力,用有目的简短的时间采取一定的有吸引力的方式方法;第二,导入语不应花费的时间不应太长,不能因为导入语重要,就在导入语这一环节浪费大量的时间。第三,要注意语音、语调;在新授知识的需要下,结合理论课的框架和大学生知识背景,利用语音、语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带入到课堂情境。
2.2提问语
2.2.1提问语的概念及作用
提问语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的说教师把提问问题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2.2.2在高校课堂中如何恰当运用导入语
提问语的形式有很多,有虚拟式提问、直接性提问、点拨性提问、质疑性提问等。但不管是怎样的提问类型都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提问要使学生明确问题指向,知道问题问的是什么,该如何作答,第二,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学生已积累的知识范畴之内,最好不要出现再解释问题的情况。第三,提问要抓住兴趣点,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提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且思维活跃,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兴趣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提问,尽量引导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2.3评价语
2.3.1评价语的概念及作用
教师的肯定是学生动力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具有“向师性”。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一句赞美,都会让学生充满自信。198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通过实验提出了“皮革马利翁效应”,这足以表明评价语对学生有着怎样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其实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在意教师对他的评价,当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及时肯定时,他们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开始对自己充满信心。也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同样的课程中,应该设立有层次的学习目标,允许学生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主动灵活地进行学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3.2在高校课堂中如何恰当运用评价语
高校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语的功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比如:(1)鼓励为主,因为鼓励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自己努力做得更好、更出色,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避免在较为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散漫、松懈的学习态度。(2)重视差异,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是个性凸显的一个时期,学生作为个体,由于各自教育、家庭环境的不同,彼此之间会有较大的个性及知识层次差异,面对这些个体的差异,我们提倡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的个体。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等都要根据其自身条件来确定评价标准。(3)使用多样化的评价语言,高校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时,不能单纯笼统地以简单的“好”、“正确”、“不错”等语言来概括学生的学习成效,应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建设性的评价与建议,给予学生更多针对性的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学习热情,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4结束语
2.4.1结束语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总结性地针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完美的课堂结束语,可以归纳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精华;使整节课不至于结构松散,凌乱,高校课堂中教师结束语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呈现出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各个学科的知识框架,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
2.4.2结束语的形式及在高校教学课堂中如何恰当运用结束语
结束语,常见的有总括式、扩展式、悬念式、引申式等。总括式,讲授完毕,教师对前面讲过的内容,作一番总的概括,扼要的归纳出提纲或要点,甚至还作简要的板书。这样断课,既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又强化了重点;扩展式,要讲的已经讲完,但为了强化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者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常常在结束时,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做一番生发;悬念式,有经验的教师,有时选择讲授的紧要处断课,正如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一般,在结尾处总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学生留下悬念。这样,不仅很自然的结束了本节课的讲授,而且也为下次课留了接隼处;引申式,由此及彼,以此类推,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引入另一种境界中去,也常常是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极好机会。然而有些高校教师却以为课堂小结不过是画蛇添足,不以为然,一番长篇大论后就匆匆结束了整节课的讲解,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松散,不知重点。
3高校教学课堂中教师语言的运用技巧
鉴于高校学习环境自由且学生学习自主性强的特点,教师课堂语言技巧的恰当运用便可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
(1)声势变化技巧,在这种有声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停顿,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重点。让大学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某类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主线的所在,而非像初等、中等教育阶段中,依靠教师再三强调,重复声明。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由于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填鸭式地灌输教学内容,因此高校教师语言速度要放在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的速度上,并做适当停顿,给学生留有充分时间提出自己的见解,必要时候停下授课进度,共同讨论。
(3)态势语变化技巧,也就是恰当的语调同肢体语言结合起来的变化技巧,是一种综合运用技巧。在高校教学课堂中,鉴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教师如若一味仅用单调、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必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声情并茂,丝丝入扣,数理万方,传神知话,才能将传道授业解惑上乘地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