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细化教学目标”的实践与反思
2014-07-18金满林
金满林
摘 要: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科学课堂教学,必然导致科学教学低效甚至毫无意义。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细化教学目标对于开展教学活动、完成科学教学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谈谈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细化教学目标”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教学目标;细化;科学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活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良好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如果它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转化为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动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初中科学教师缺乏目标意识,在撰写课时教学目标时总是用相同的句式、相同的套话去描述,教学目标逐渐变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种种误区或偏差,使得教学目标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把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课程目标,指的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它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阶段性
在制定初中科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明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七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重视衔接,打好基础;八年级学生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为核心,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创造性;九年级学生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提高个性素养,促进整体优化等。
3.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
对于城乡结合的学校,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都有来自农村和城市的,他们对某些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差异,生活感受、实践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或者因为家庭生活水平、家庭教育的差异,使得学生知识来源和学习途径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层次性,否则将导致了“好的没事做,差的做不了”的现象。
4.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用来导教、导学和导测的,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或者不准确,则发挥不了它的功能,形同虚设。在细化教学目标时,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的规定,要符合科学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简明、具体、易检测,避免使用含糊不清,不切实际的语言来表述。
5.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全面性
(1)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众多的知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在细化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
(2)课堂教学目标的细化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又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通过教学需要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以及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因此,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细化教学目标”的意义及做法
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细化教学目标能更好地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只有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具体,才能导出有效的教学;细化教学目标能有效地约束教师和学生,让教和学凝聚在一起;细化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产生要达到学习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評价和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定式进行强化。那么如何细化教学目标呢?
1.认真解读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优秀教师是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的细化解读是对课标中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挖掘,是把课标的理念通过教学内容,变成可操作、可评价的若干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第二是要研究课程标准,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比如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然后才会发现在备课中、教学中,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
2.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材料和基本资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它为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一本教材一定有它的总体结构特点和纵横联系,在备课中,教师只有读透教材、分析教材、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特点,在备课中,才能将“教学目标”放在整个教材体系之中,才能使教学计划科学、合理,使教学体现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实现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
3.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见一个怪现象:上课的时候,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似乎全部都懂了,都会了,但是部分教师却偏偏要把学生拉回到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案中来,假设学生不懂,然后组织教学,结果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辛苦。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教师细化教学目标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学习现状、知识认知水平的正确分析,预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符合,我们作个假设,如果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前,对学生了如指掌,那么就不会导致制定教学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说,细化教学目标,必须学会分析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出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4.关注社会现状,适应社会需要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静态的,往往几年不变,比如,现今初中九年级科学教材使用的还是2006年版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却是动态的,可以说教材内容对时代进步来说,是相对滞后的。所以,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对它进行必要的充实,甚至修正,做到常教常新,适当社会需要。
三、例说“细化教学目标”
下面是对课题《汽化和液化》细化教学目标的实践与反思。案例: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表述是这样的: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了解水的沸腾,能用图像描述它的特点,知道物态变化伴随吸热和放热。活动建议表述为:练习使用液体温度计,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下面是细化教学目标过程的各环节:
【课标解读】《汽化和液化》这一节内容是属于“物质科学”五个专题领域中的第一块“物质的性质”领域,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汽化和液化。本节内容教学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通过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经历和体会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课中的汽化和液化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同时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和区别,以及液化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会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特点、会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想象,难点则是液体沸腾时物质温度不变但是要吸热。
【学生学情分析】汽化和液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但要从这些现象中去探索、去思考、去归纳,使他们的认识在根本上有一定的提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思维距离,但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生,对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养成了思考、谈论等科学探究的习惯,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加以启发引导。
【学生学法指导】本节课来源于生活,取材可以丰富多彩,因此,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细化教学目标】重构为: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了解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能比较两种方式的异同。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了解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气体。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培养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认识,能列举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及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學实验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反思】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能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那么就能更好地因材施教、顺学而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步,使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师更加快速成长,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马海珠.新课程 新教学 新备课.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