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分层教学,提升能力
2014-07-18曾丽芳
曾丽芳
摘 要:鉴于学生之间存在客观上的认知和教学背景的差异,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要实践新课改提出的以生为本基础上的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对应层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结合教学实践对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生为本;分层教学;认知规律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客观上的能力差异,包括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等方面。再加上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及教育环境,导致他们发现问题的角度、认知问题的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就是学习差异存在的土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我们认识到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规律设置有针对的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学习中的马太效应,追求共同进步与提高。鉴于此,笔者联系一线教学实践,从三个角度对如何具体实践分层教学进行讨论与探究。
一、教学形式方面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但是传统的规规矩矩的座位让课堂变得呆板,不便于归类交流与讨论。传统的课堂座位往往是以大小个为基础的排排坐,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却与个子大小无关,这就造成课堂互动中如果拘泥于“邻里之间”的讨论与合作,肯定会导致有的学生理解太快,而有的学生跟不上节奏。为了防止课堂两极分化,笔者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桎梏,根据学生的平时问答表现、成绩测试、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进行认真的分类,然后分成基础、能力和拔高三个学习层次。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认知能力设定对应的教学方式,最终让三个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
例如,针对古典诗词教学,如果我们一味地像私塾先生那样讲解,那不喜欢诗词的学生肯定会滥竽充数在那里开小差,丝毫没有学习效果,而兴趣浓厚的学生已经提前了解过,这样的泛泛而讲反倒阻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这时候笔者的分层教学就用在了实践上。我们在学习《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时,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分层安排:兴趣缺乏、基础贫瘠的学生可以通过背景故事来激活他们的兴趣,然后要求完成基本的默写及背诵,能理解并表达诗词的基本大意和情感;能力型的学生则不要拘泥于此,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对同时代、同风格的诗词进行类比,分析诗词的境界和表达手法;创新层次的学生还要尝试用新学的表达技巧来习作。
课堂实践表明,基础型的学生逐渐激活了兴趣,树立了学好诗词的信心,有向能力型发展的趋势;能力型的学生对诗词的修辞手法和情感描摹进行理解感悟,提升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创新型学生学到了新的表现技巧,写作能力有所提升。
二、问题启发方面
常言道:问题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囿于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设置一刀切的问题,这样也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充分启发和激活,久而久之,问题启发就有名无实,成了学生争相躲避的炮弹。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启发问题上一定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拾级而上,攀宫折桂。
例如,我们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就不要盲目地抛出问题,我们一定要根据文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来设定符合逻辑的递进型问题:(1)阅读全文,作者写了济南的冬天怎样的特点?(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济南的冬天的?(3)学完课堂你能不能以类似的手法写一篇《家乡的××》习作?
三个问题三个台阶,一层层引着学生登堂入室,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维,最终完成基础的夯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参与方面
活动是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重要手段,现行的课内外语文活动很多,但是囿于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参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差异进行筛选和抉择,只有参加对应层次的活动才能给我们取长补短、稳步提升和展示成长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客观认知自我,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短处,盲目的活动会浪费很多无辜的时间。
比如,為了引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拓展视野,我们就可以适时开展一些形式特殊的学习活动,诸如:诗词朗诵会、名著知识大擂台、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对应参加。有的学生可能从观看知识竞赛中感到自己知识的空白,激活探索语文知识的兴趣;文言不好的学生特意参加“古文古意”,通过学习大家对《前赤壁赋》《狼》等教材文言文鞭辟入里的分析,激活自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总之,自主分层是自己根据不足来参加教学活动,这样学习效果才确切、明显。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客观差异和个性发展的,能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实现共同进步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拘泥于任何说教,一切都以学生的客观实情为基点,这样才能在互补灵动中查漏补缺,让不同基础的学生从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感受,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实现学习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成文.初中语文如何实施分层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3(07).
[2]陈超雄.关于农村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1(04).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东县惠东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