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4-07-18朱建英
朱建英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就是指能适应时代生活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语文素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可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将语文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教育理念
一、运用生活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拓宽语文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钻研教材,要恰当地运用生活资源,把语文课堂练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资源紧密联系起来。
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因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去过南沙群岛的经历,对一些海洋生物和海产等都不太了解。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搜集资料,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南沙群岛拥有迷人的自然景象和丰富的物产:星罗棋布的岛屿、礁
石、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天相连的自然风光……学生通过眼睛目睹了南沙群岛的景象,就会深切体会到作者为何要取题为《美丽的南沙群岛》了,也丰富了他们的直观感受,拓宽了感性思维空间,同时产生对南沙群岛的向往之情。
如,教学《春笋》一课时,我们可以把竹笋实物带进课堂,通过现场让学生动手剥笋衣来增加感性认识,也更透彻地理解了文中词语“一层裹着一层”,增强了直观感受;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课堂上我们可以围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展开讨论,综合实践课上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张贺卡敬赠妈妈,课后可以写一篇作文赞美妈妈,还可以要求在家帮助妈妈捶一次背慰藉妈妈。通过系列生活化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语文教学内容,而且更有助于让学生深切体会文章内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借鉴生活经验,创新语文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生活经验来创新我们语文教学的
形式。
如,《小镇的早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沿街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卖粽子、豆浆、馄饨的小摊子已是熱气腾腾
了……主人用淳朴热情的微笑迎来了第一批顾客。”这是一段小镇孩子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的描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来演一演卖主们是怎样吆喝着做买卖的?对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学生演绎起来惟妙惟肖,请看:
学生甲:满脸笑容,热情地喊:“看又嫩又新鲜的菠菜,自家地里种的。快来买啊!”
学生乙:拿起一把,左瞧右看,又用大拇指一掐,点点头说:“不错,是挺嫩的,看上去挺有光泽的。来一斤吧!”
……
显然,这样的教学形式表面上看上去有点过于热闹,好像脱离了文本,其实正好是教师恰当地借鉴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
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形式,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三、再现生活场景,理解语文教学内容
如,苏教版的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蚕姑娘》时,怎样才能顺利地完成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来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的教学任务有点难。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对于生在城市的学生来讲,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多
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都很陌生,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再现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学内容。
上课之前,我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了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蚕农养蚕的影像资料……课堂上我通过课件再现“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蚕卵→蚕→蛹”的相关知识:先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然后经过四次(吃、睡、脱、醒、变)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因为这一课我再现了文中描述的生活场景,学生中鲜有人见过真正的蚕,所以好奇心就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学习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过程自然就变得很轻松,一节课很顺利地就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
可见,根据教材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再现文中生活场
景,能够帮助学生把难了解或不理解的抽象语言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感性显现,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的语言文字,理解语文教学内容。
四、联系生活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们的语文课文每一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着生活中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把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取主观感受的过程。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演绎出来,把
抽象的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学习了《九寨沟》《黄山奇松》《月亮湾》等课文后,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学生分组轮流做小导游,回家再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文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学习了《特殊的葬礼》《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等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环保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语文学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语文和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源。只有勇于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和我们的语文学习紧紧相连起来,才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融入生活,语文才会变得更加鲜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