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脑图”让学生解题更敏捷
2014-07-18詹素芳
詹素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北师大版六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长方体木料,长是4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30厘米,将这个长方体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求这个最大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当学生遇到这样的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考虑是多向的,或者无法下手,或者比较困难,或者索性不做。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考虑用讨论的方式,还是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并促进学生形成解决该问题的思考方法与策略。
这道题目练习后,后来上新的课,我没有进行练习,中途也没有进行相关练习,但是在单元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题目是: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长是40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20厘米,将这个长方体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求这个最大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测试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只有一半学生做正确,这个时候我在考虑,是我没有引导好,还是学生没有听进去,我开始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自己的教学有不足之处。
一、直观与“脑图”——有效结合
当我从学生深处了解到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学习兴趣不足,掌握程度不深。时间花费了不少,教学目的却达不到。还有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题目的能力,每当学生面对文字较多或者图形的复杂的时候、背景模糊或难度稍大的题目时,他们就会一筹莫展,一遍又一遍地喊:“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呢?”这个时候,应该怎样
做呢?
1.先读题目——形成“脑图”
而当教师把题意解释清楚后,立即长出一口气,随后很快就能作出答案。也就是说,不是数学知识不会,而是数学题目读不懂,读不出题目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解的是什么,自然无从作答。针对此,回忆前面进行的教学,我们发现教师是通过三个教具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脑中获取获得每个圆柱体的计算条件,然后进行列式计算。
2.再看图形——形成“脑图”
当学生看到图形后,将通过具体的图形有效地通过思考“进入”大脑,让学生自行进行教学处理:图1通过实物操作;图2、图3则先不出现实物,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个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摆,怎样削能使它成为圆柱体?思考后请你把自己的想法画个草图。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操作教具,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草图,修改草图,通过“一想、二画、三对照、四修改”,促使学生将外在之物内化到大脑里,让学生把长方体放到头脑中进行“切割”,形成脑图。
二、感知条件与有序思考——建立“脑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學生是否形成“脑图”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建立“脑图”则需要有序思考。几何形体里的“点、线、面”等数学思考的对象,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点、面对长方体摆放图的思考不具有直接的指示性,而从“线”入手,思考“谁是长方体的高?”则能使我们的思考做到有序、有效。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我们从“谁是高”来思考就清楚地知道有三种情况:长可以做高,宽可以做高,低可以做高,当高确定后,接着就可以从底面的长与宽这两个条件进行入手,用其中一短边长度的一半作为圆柱的半径来进行列式计算体积,这样学生就能达到有效解题的目的。
三、开展错式与图的对比——有效提升能力
以此,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首先确定圆柱体的“高”,其次确定圆柱的“底面半径”,这样学生就很快知道了底面长与宽这两个数中较小数据的一半,这时学生计算起来就省力多了,错误也减少了。
进行一道几何习题的教学,学生的读题必须与脑图相结合,直观操作必须要与学生头脑中的“脑图”建立相结合。思维展开时可以将“体”的问题转化为“体”当中的“线”,这样将使我们思考更有序,表达更清晰,既有强烈的脑图思维,也有丰富的趣味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深入理解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这样,切实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促进学生更为主动、有效地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