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激励教育促进学校优秀精神文化建设

2014-07-18邱迪梅

新课程·小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建设方法激励教育

邱迪梅

摘 要:学校文化是时间的沉淀,同时也是学校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出发,建设竞争型、自信型、梦想型的精神文化。

关键词:激励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建设方法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即学校习俗,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所构成。校园文化是立校之魂、兴校之本,它不仅彰显一所学校的前世今生,更左右学校的未来生存与发展。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认为:“应当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以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努力促进学校文化的国际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协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将它的精华融注到学校文化中来,建构一种积淀厚重、情理交融、充满活力、风貌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精神文化并非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但是,其浸透和附着于学校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上,如良好的教风学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等,都体现着学校精神文化的特征。建设学校优秀精神文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校运用激励教育培养学生高品质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实验,达到了一定的文化育人效应。

一、超越身边的人——竞争型文化建设

竞争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在相同的规则下开展公平竞争,是引领学生追逐正确目标,激发其潜能的有效途径。建设竞争型文化最简单有效的激励方法就是开展竞争型评比,而评比必须公平公正,这就需要民主制定评比规则,以及对评比过程进行量化管理,目前学校中通行的发奖券制度是较好的量化手段。

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了通过争“群贤章”、评“群贤之星”“争章标兵”的激励措施,其特点:一是各班自行制定争章规则,这样能从本班实际出发,最有效地激发学生间的竞争积极性;二是“群贤章”式样单一,时效性强,学生只要在任何方面有闪光点,就能即时得到一枚奖章;三是为“群贤之星”“争章标兵”搭建多渠道的评价展示平台,如颁发奖状、展板宣传、专栏展示、广播报道等。

经过一年多的施行,通过对学生获章数量、学业成绩、竞赛结果和行为规范表现等项目观察发现,多数学生的竞争积极性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本就比较优秀的学生,进步更为明显,他们在多渠道的表彰平台上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享受到了丰富的成功体验。可见,通过与他人的竞争,相互超越,学校的竞争型文化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然而,这种方式弊端也开始显现。大部分中等生以及学困生虽然也在参与竞争,但与优等生的差距在扩大,竞争的积极性开始减弱。究其原因,学生虽然有天生的好胜心理,但是因个人的起点、个性、接受能力等不同,导致这部分学生与优等生PK的过程中,始终享受不到“超越优等生”的成就感,而学校的竞争文化也不同于市场经济你死我活的競争,其原动力毕竟有限,再加上与优等生竞争过程中的长期遭挫,会使大部分中下生产生竞争回避心理。因此有必要在竞争型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培育一种新层次的文化。

二、超越过去的我——自信型文化建设

有人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一说法有其合理性,因为它承认了人进步的原动力在于改变自我,但其也有不合理的方面,那就是对原来的我的否定,这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能激发人不断前进,所以人应该实现自我的超越,在承认过去的我的基础上,有新的进步。相比超越他人,超越过去的我更具有合理性,也更易拥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需要成长的呵护,在一定的竞争基础上淡化一点竞争的氛围,在与他人比较与非比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出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能让竞争处于一个更良性的状态。

为了帮学生寻找超越自我、建立自信的途径,笔者学校改进了“群贤章”的评价方式,在学校里推出了“争章兑奖超市”,学生可用争得的奖章,在“超市”里置换数量不等的各类奖品,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阅览证、电脑上机以及各种外出参观实践机会等,总之奖券本身不再是终极评价,奖券数量的多寡也不再是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置换各类“奖品”所需奖券由一枚到数枚不等,学生几乎人人得以实现,就算某些心仪的奖品需要的奖券较多,学生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攒券”来实现梦想,也就是说“跳一跳,大家都能摘到果子”。这一做法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自信成功的喜悦。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学校,长期以来尴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消磨与侵蚀了孩子们应有的自信。可以这样说,让这些平凡的孩子重树信心,实现自我肯定和超越,比其他一切教育都来得更为迫切与重要。而学校通过“争章兑奖”的激励机制,确确实实地促进了校园自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建设自信型校园文化,也使学校在两三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师生共同创造了许多成绩和荣誉,然而学校的这一文化形态也不是没有弊端,主要反映在学生在“奖品”追逐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随之抬头,自信文化的基石被明显物质化了,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却日益苍白与淡化。

三、创造未来的我——梦想型文化建设

梦想型文化包含了竞争型文化,同时又具有自信型文化的气质,它是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是个体对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和渴望,对人际交往饱含温暖的情怀,对视野内的生命给予理解和尊重,对未来永不言弃的追逐。

相比于宏大遥远的愿景规划,梦想型文化建设中的个体,更需要让其实现微观切近的愿望诉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一个个切近的梦想愿望实现中,个体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的自我。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在校内征集学生各种愿望,由全体教师担任愿望实现者,将这些愿望写入教师提供的“爱心卡”,放入“爱心超市寄售”。这些爱心卡,有的是教师陪学生打球下棋,有的是师生一起郊游,有的是教学生做蛋糕,有的是与学生合影留念并送签名照,有的是写一封表扬信给学生并公开宣读……这些愿望是学生的梦想,学生不仅由此产生了更积极的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态度,而且在其中再塑了一个更美好的自我以及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梦想型的文化也有竞争,但其竞争不是以超越对方为最终目的,其关注点是从优秀的他人中汲取营养,并且在不断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更高的梦想榜样,也就是说,其竞争是以定位了一个更为优秀的榜样为目标的,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竞争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

笔者在校内开展“夸夸身边的人和事”活动就是一个例证。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身边人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梦想榜样”,然后把“梦想榜样”的事迹写下来,投稿到学校设立的信箱。周一升旗仪式时,学校会选取其中一篇,让投稿者上台朗读,夸一夸自己心中的“梦想榜样”,被夸的同学上台领奖并与校领导合影留念。这一做法,让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学习榜样、创造未来的自我上,也激励着每一个平凡的学生充满自信和向上的力量,因为谁都有可能被别人关注,谁都有可能在周一那天成为众人眼中的“梦想榜样”。

从竞争型文化到自信型文化再到梦想型文化的建设,是螺旋上升的激励教育“三部曲”,没有后者,就没有前两者的升华;没有前两者的铺垫,就没有后者的水到渠成,而这些,又仅仅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之路上的一道风景而已。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群贤小学)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建设方法激励教育
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研究
立足激励教育,活化语文教学
浅谈加强电力企业离退休干部管理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方法探究
温州市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工业强市的策略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浅析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浅谈激励教育的运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等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