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准国学教育的时代“脉相”

2014-07-18王立刚刘凌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读经国学教育

王立刚 刘凌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10-0019-04

近20年来,读经教育在中国海峡两岸声名鹊起,读经的群体上至古稀的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幼童;既有身价百亿的富人,也有衣食不继的穷人;既有政府高官,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学校的学生,也有各行各业的人员,甚至走在城市的马路旁,乡村的街道旁,都会偶尔看到读经的人或者听到与读经教育有关的话题,甚至不少新闻报道提到连监狱的犯人也在读经。截至目前,读经群体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过亿。

国学教育在当前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没有任何人能阻挡。这从20年来国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便可以看出。在国学教育逐渐兴盛的过程中,一直有不少反对者。可以说, 20年来国学教育的发展正是在各种极端、偏激的理想主义、激进主义提倡者与各式各样,但同样极端、偏激的反对者的各方声音的碰撞中,从当年的星星之火走向今天的燎原之势的。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仍旧没有完全改变。

对国学教育有所怀疑,或者至少对国学教育有一定见解的人不时对全国各地的国学痴迷者的行为表达出种种担忧,乃至极端愤慨的看法,反过来,痴迷于国学教育的人似乎从来没有想着要对各种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作出回应。每每有人提出诸如“应该冷静对待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应该适度”,此时,正在热火朝天的学习国学的人回应的话一般是:“您学习国学了吗,您先去学习,然后再来评论。”整天痴迷于国学教育的人似乎从来不会考虑,也不屑于考虑不学习国学的人的任何看法,许多人正是被这种忘我同时忘他的精神所打动,也加入到了学习国学的热潮中。

由此,国学教育才开始风靡全国。当然,总的趋势是批评和质疑国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少。到现在,国学教育已经开始从一种纯粹的民间活动引起政府的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层面一般很少提到“国学”,而多是使用“传统文化教育”的说法,比如最近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到教育问题改革的时候就提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当一件事引起国家重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时候,便是到了发展的关口之时,否则也不会引起国家的关注,而引起国家关注本身也意味着这件事会因为多种力量的参与而变得复杂。所以,就国学教育的发展来说,接下来的一段时期是关键的时期。如果未来一段时期内各种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国学教育将会变得更有活力。

所以,对于当前从事国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人士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准当前国学教育的脉搏,认清楚当前的时代背景。固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已经有不少研究者针对清末民国时期的国学和国学教育展开了系统的讨论和回顾。国学这一名词也正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出现并且为大众所接受。

国学的兴起应该感谢在那个时代,在西方思想突然之间强势进入中国并且成为一种时髦的潮流时,有一批人勇敢地站出来维护中国的传统,为中国固有的学问、习俗、思考方式、文化传统寻找一个应有的位置,为中国人继承这些传统寻找新的道路。如果没有那一代人的呼吁、努力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国学也不会在数十年之后复生、复兴。至少今天的中国人再思考国学的时候会连一个“国学”这样正经的名字都找不到。除此之外,开始对国学产生兴趣并且从国学的学习中获益的人,也需要感谢20世纪90年代最早开始从事国学教育的一批人,正是这批人点燃了国学教育的星星之火,并且用自己辛勤且无私的付出推动了国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所有当今正在从事国学教育的人都更应该清楚,所处的时代与清末民国时期已经完全是两个样子。首先,当今的中国从思维方式、日用器物,到生活习惯,早已经是西方思想的天下,严格来说,不再需要像清末民国时期一样抵制西方思想了,一个完全抵制西方思想的人会发现自己生活中从吃穿住用行,到思考所用概念,再到生活习惯都完全离不开西方的内容。在此背景下,今天的国学教育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充其量是中国传统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当代思想的问题。其次,当今中国的物质世界已经远比清末民国更为丰富,在信息传播极为便利的条件下,绝大部分中国人可以很轻易地接触到国学知识。在此背景下,国学教育不再只是少数学者们的事情,而显示出极大的平民色彩,甚至主要是平民的事情。再次,清朝灭亡百余年以来,国学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当今普通中国人以及不少学者掌握国学知识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与清末民国时期相比。

在上述背景之下,当今国学教育的发展运行规律与清末民国时期有着不小的区别,所以当今国学教育的目标也必然与以往有所不同。相对而言,不再像清末民国时期注重建立新的模式,不再需要将救亡图存作为口号,而更加注重扎实的学习和传承,传承本身就是当前国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因为只有首先完成了传承,才能将接下来的致用。

从社会背景来看,现在的中国与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有着较大的不同,而且在国学教育逐渐兴盛的最近20年里,中国的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开始基本解决温饱、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时代,到世纪之交,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了义务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国学教育以其极富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于是国学教育的推动者登高一呼,便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响应,而国学教育由此担负起了教育改革的重任。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社会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开始变得更大,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如日中天的国学教育在进入一个充满社会问题的时代之后,又被不少人寄予解决社会问题,唤起国民道德的重任。而自始至终,不论从理性的国学教育提倡者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层面,都自然将国学的复兴与民族文化,乃至国家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不少国学教育的提倡者被思想研究人士称为文化民族主义者。

与清末民国时期相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教育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不同,传播的路径也十分不同。清末民国时期,国学教育的推动者主要是社会精英,这部分群体对社会变革或者教育变革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当前国学教育的推动者和国学教育的追随者大都来自民间,很多人所从事的工作甚至与国学完全无关,完全出于兴趣在参加和推动国学教育的活动。虽然有不少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低,但是参与国学教育的人很少在有体制内能影响教育制度的人。因此,当前的国学教育传播路径具有强烈的民间性。

总的来看,清末尤其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中的理论研究者、学者是主要推动者;新时期严格来说只有少数推动者,且并不是最一流的学者,多出于民众自发。清末民国国学教育的推动者多为理论研究者,受教育者多拥有较好的基础知识,但是新时期的国学教育的受众大多完全没有任何国学知识基础,单凭一腔热忱。正因为此,清末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受众多为社会中上层人士,为有较好条件接受古典教育的人群;新时期的国学教育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甚至是大量底层社会的人。

所以当前的国学教育推广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用王财贵的话来说,目前在中国社会上广泛蔓延的读经教育活动“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这一活动不同于发生在中国的其他文化活动、教育活动,其最大特点在于民间性和自发性。

同时,尤其需要注意到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推动国学教育的人士看到的景象是国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不断消减。清代末期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的科目有“读经科”,大学有“经学科”。民国之后这些科目全部取消,之后国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完全消散在按照现代学科划分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国学的位置已经十分模糊与不重要。尤其在现代学科划分之下,国学知识在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的知识体系中已经十分微弱。

即使对四书五经没有系统的背诵,即使完全没有掌握古代语言的表达运用,也照样可以从事专门的文史哲研究。因为只要在一个很狭小的领域学有所长,就可以称得上的很优秀的学术成果,而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传统经典。对于不专门从事文史哲研究的人来说,即使没有国学知识,也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所以在当代国学教育推广的过程中,学者和民众对国学知识的掌握处在很低的水平。

加上“文革”的影响造成的文化断层,是当前国学教育在面对国学受众时的最大的现实问题,以至于国学的提倡者王财贵认为:“这80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经了!但中国人是不是因此而理性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更受外国人敬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而提高了?”这当然是国学教育的推动者对反驳者的再反驳。但是由此也可以知道,目前的国学教育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接续传承的任务,也就是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然后由此提高专业人士,尤其是普通民众、普通学生知识体系中国学的内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更进一步地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国家文化建设,乃至文化的创新和国际化。

所以,当前的国学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便是在国学教育本身需要完成的传承这一基本任务还未曾完成,至少还未完成好的前提下,种种加诸国学的社会责任便纷至沓来。

国学教育需要按照教育的规范和教育的规律首先完成将国学的内容传播给国学教育的任务,传播给下一代。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不少的时间,不小的功夫。在完成这一传播的任务之前,无法知道国学对儿童成长需要、国民道德建设、国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价值。这是当前国学教育面临的重要的背景,也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学教育如何选择在种种外部压力之下,完成基本的传承的职责将会成为最基本,但是也最重要的,甚至最麻烦的问题。

时至今日,国学教育已然成为不少人眼里赚钱的工具。不少惟利是图的人用尽一切办法鼓动国学教育,全然忽略了一项教育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也全然忽略了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组织应该拥有的基本规范。一些人加入的国学教育组织俨然具有宗教性质,甚至具有传销性质,不少人沉迷其中,一些人大呼上当,这严重地影响了国学的声誉,不规范的组织活动甚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不利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正式的国学教育组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对国学教育本身的教育模式和传播途径展开规范和指导,将有更多的人走上歪路。

所以,国学教育涉及的问题千千万万,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认识清楚当今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当今的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国情。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国学教育繁盛的根本原因,才能理解从事国学教育的使命,才能理解接受国学教育最后要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将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盛结合起来,使个人接受国学教育本身既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不至于偏离了历史的轨道,成为历史的笑话。

这也正是国家层面较少提及国学教育,而大多使用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这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所涵盖的范围比国学更广,而且意味着国学更具有学术性质,而传统文化区别于国学的最重要的属性在于“传”,失去了传承,传承文化再无法成为传统文化。而目前国学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也即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多样化的需求之下,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完成传承的基本任务。

当然,作为学术探讨,使用任何名词都无可厚非。任何人都无法直接预料未来事情的发展,将来中国的国学教育也许将会走向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各国的榜样也未可知。而且这也极具可能性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体系的国家,理应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建立更加完备、富有成效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楷模。

(编辑:陈诚)

编读连心桥

有营养的教育媒体

这里面有著名教育专家的名篇大作,有崇拜已久的名师学者的教育经典,更有一线教师的教学轨迹,有理论、有实践、有引领、有借鉴、有体验、有感悟、有故事、有内涵。目光趟过封面和目录,又来到一页页如诗如歌的画卷,吮吸着其中的一滴滴乳汁,心中顿感惬意和满足,心中想着每一个与我类似的经历,顿生感慨和敬意。研读《新课程研究》,就是在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涯,就是在收藏教育的“点金术”,就是在洗涤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是在丰厚自己的教育人生。

栏目设置更是不落俗套,彰显特色,科学合理,追求卓越,为课改注入正能量,为课堂吹进新气息,为教师带来新理念,为教育点亮新智慧。“特艺讲师堂”携手全国知名专家、特级教师、教学新秀,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呈现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独特的教学设计和融洽的课堂气氛,旨在从宏观上对其他教师有示范、激励、启示、引领和辐射等作用,使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化、教研课题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有更加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使自己对优秀教师成长的路径、教育智慧、全新的教育观念、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人才观、“教育的点金术”等有所感悟和体味,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和提升。“本期策划”更是改版后设置的一个特色栏目,也是杂志的一大亮点。

江苏名师

猜你喜欢

读经国学教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