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

2014-07-18纪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22期
关键词:配型免疫性阳性率

纪慧

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

纪慧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256例临床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 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结果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2.50%, 无输血史者为8.59%, 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时CCI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 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血小板抗体;输血;输血疗效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针对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患者的输血, 以达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目前临床常采用ABO和Rh血型同型随机输注的治疗方法, 但患者在多次输血、妊娠、用药或器官移植后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致使部分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甚理想或输注无效[1]。为提高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减少机体免疫性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 作者对部分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抗体筛查并对抗体阳性者行交叉配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送检临床需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17例, 女139例, 年龄12~75岁, 其中有输血史者83例,无输血史者173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感染、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脾肿大等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机采血小板由周口市中心血站提供, 每个治疗量血小板含量≥2.5 ×1011。

1.2试验方法 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交叉配型, 试剂盒由长春博得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临床疗效判定 按照输注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标准判定效果, 于输注前1 h及输注后24 h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 进行血小板的计数检测, CCI=(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输注后血小板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目, 输注后1 h时CCI>7.5×109/L或输注24 h时 CCI>4.5×109/L为有效, 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128×体重(kg)-0.0152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血小板抗阳性的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输血对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的影响 在256例需输注血小板治疗患者中, 抗体阳性54例, 阳性率为21.09%;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32例, 阳性率为12.50%, 无输血史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2例, 阳性率为8.59%, 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 输注次数≥7次、4~6次和≤3次三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血小板输注次数与抗体阳性率情况(n, %)

2.2血小板抗体对输注CCI的影响 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时CCI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表2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疗效比较

表2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1 h CCI(109/L)24 h CCI(109/L)血小板抗体阴性2028.25±1.145.15±0.62血小板抗体阳性546.47±0.733.94±0.57

3 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针对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发生障碍的患者补充血小板成分以预防和阻止出血症状的发生, 目前已成为血液病、肿瘤等患者的一种支持治疗方法, 但患者反复输注后易产生血小板抗体而导致血小板输注后效果不甚理想或无效, 临床常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不增加或减少, 针对这部分患者, 如果仍采取盲目输血, 可引起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并可导致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谢作听等[2]研究显示, 多次输注全血的血液病患者中约66%在输血3~4周后可产生血小板抗体。

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及血小板本身质量缺陷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非免疫性因素主要包括脾肿大、发热、DIC及骨髓移植等;免疫性血小板抗体常由多次输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妊娠等产生, 可引起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配型困难、输血后紫癜等。血小板抗体包括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血小板相关抗体(抗-HLA), 随着患者输血次数的增加, 机体产生的HPA和抗-HLA抗体的几率增加, 当患者再次输血时可与血小板抗体结合, 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细胞迅速破坏和清除,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3]。

本文结果显示, 在256例需输注血小板治疗患者中, 抗体阳性54例, 阳性率为21.09%;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2.50%, 无输血史者为8.59%, 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时CCI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进行交叉配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 减少血小板的无效输注。

综上所述, 对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 并对抗体阳性者给予配合性血小板, 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预防和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

[1]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等.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9):1130-1131.

[2] 谢作听, 洪俊英, 陈钦宏, 等.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4):343-344.

[3] 张趁利, 庞桂芝, 娄白敏, 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4, 16(1):66-67.

2014-08-04]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血站

猜你喜欢

配型免疫性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丢表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