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2014-07-18刘进进谭子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22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血脂

刘进进 谭子虎

·临床医学·

脑梗死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刘进进 谭子虎

目的探讨导致脑梗死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再发提供依据。方法107例再发脑梗死患者(A组)和121例初发脑梗死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特点。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50%,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4%, B组优于A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显著高于B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 临床预防脑梗死再发应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突破口和目标。

脑梗死;再发;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多发于中老年人, 这主要是因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速度下降, 易在脑动脉内壁形成血栓, 导致脑动脉阻塞。该病具有高再发、高致残的特点, 而再发性脑梗死的致死率则更高。本文分析了107例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21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分析探讨引起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再发提供可靠依据,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8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专业防治宣教与高知人群血管性痴呆疾病负担的相关性研究》, 经头部CT、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其中再发脑梗死患者(A组)107例, 初发脑梗死患者(B组)121例。A组中, 男63例, 女44例, 年龄51~77岁, 平均年龄(66.3±4.1)岁, 再发时间为初发后1~5年内;B组中,男75例, 女46例, 年龄49~79岁, 平均年龄(67.0±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①经头部CT或者MRI确定患者有脑梗死;②原初发脑梗死症状和体征恶化,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③再发脑梗死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1.2方法 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详细询问病史、药物治疗史、记录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活血化瘀等常规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1%, 病残程度为5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7%;致残:永久性地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患者中基本治愈21例, 显效39例, 有效24例, 无效14例, 致残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8.50%;B组患者中基本治愈38例, 显效48例, 有效29例,无效4例, 致残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04%。B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脑梗死伴发疾病比较 A组中伴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B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两组患者脑梗死并发情况比较[n(%)]

3 讨论

在我国, 脑卒中是引起致残和死亡的最主要疾病。脑梗死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具有相当高的再发率和致残率,再发时间一般在首次发病后的5年内, 而脑梗死再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要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3]。因此, 初发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应对主要危险因素加强预防, 降低再发率, 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根据临床观察, 并不是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都会出现再发情况, 我国初发脑梗死患者出现再发的概率在14%以下[4]。

在本研究中, 再发脑梗死患者中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 提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都能作用于脑血管, 加强对患者脑血管的损害, 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从而增加了脑梗死再发的风险。因此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患者血压和血糖的控制[5]。再发脑梗死患者中血脂代谢异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例数亦明显多于初发脑梗死患者, 提示脂代谢异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再发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脂质斑块脱落, 都可造成脑卒中的发生。

综上所述,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 临床预防脑梗死再发应加强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 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修订方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23(6): 670-670.

[2] 陆强峰, 徐红, 金水忠.蚓激酶肠溶胶囊预防老年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3): 94-95.

[3] 周宇明.复发性脑梗死100 例临床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6): 790-790.

[4] 黄文锋, 陈其凰.不同年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0): 34.

[5] 李莉, 徐迎红, 徐燕,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2): 1763.

2014-08-25]

专业防治宣教与高知人群血管性痴呆疾病负担的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B2013128)

430061 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血脂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你了解“血脂”吗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