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
2014-07-17张君
张君
一个班上的几十名学生,从心理到行为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优生、中等生及后进生,教师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进行指导,倡导学生乐学,进行兴趣教学。另外,教师还应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把教育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师爱生、生敬师,才能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使教育与受教育成为一种享受。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优辅差和谐教育一个班上找不到没有差异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性格等方面总是有差异的。所以要当好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合适的教育,健康的成长。
一、因生制宜,分类指导
1.优秀学生的指导
优秀学生一般指那些品学兼优,可供学生学习、效仿的好学生。这些优秀学生通常成绩出色,比较听话,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缺点、不足往往不易发现。教师既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肯定,又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更快的进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在班里的先锋模范作用,又促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中等学生的指导
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是少数,中等生比例最大,可挖掘的潜力也最大。中等生虽大都有优点、缺点不明显,但他们身上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如要求进步、羡慕品学兼有的好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赖,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要求等。他们是班级的主体,教师必须主动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些中等生有着好多优点潜藏在他们的平凡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中间力量的巨大,我们要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但绝不能忽略中间型学生。
3.后进生的指导
我们不能机械地给学生分类,用老眼光看他们,后进生也是如此。他们只是在品行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老师对他们要充满爱心。后进生一般都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后进生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往往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的过程中,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反复出现。老师要珍视他们要求进步的良好愿望,挖掘他们身上的成功点、闪光点,有时甚至可用放大镜来看待他们的长处,以期待他们获得更多的转化契机。
这些后进生,他们有着更义气的性格,为了朋友他们可以两肋插刀,从不吝啬,但他们底子差,自制力弱,所以,需要别人更多的提醒和关爱。对后进生进行教育,不仅要靠班主任去做,还要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运用班集体良好的班风以及优秀学生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后进生,同时还要靠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二、积极引导,兴趣教学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其个性特点、兴趣、特长等,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
孔子是乐学的倡导者,他启发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育,是让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并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读书要好得多,我们要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恰如气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就能发扬民主,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情感教育为基础,在爱中因材施教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这就是“亲其师而近其道”。而要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老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
学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老师。老师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老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老师的影响,也受同学的影响,而最主要的影响则来自于他的老师。作为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必先树己。
2.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說,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好老师。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的爱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做他们的贴心人,乐于并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做一个值得信赖的教师,这样才会创造出和谐的氛围。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今,受教育的少年儿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活的种种原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可见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炳照等.中国教育简史.北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