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价值观念
2014-07-17赵小彦
赵小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价值理念之间的关系,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再通过语文教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和获得的珍贵成果来验证并完善教学理念。从深入实践,进行语文的探究式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文化观的角度,阐述了语文价值理念的正确培养与引导,以此来获得语文教学价值的最大益处。
语文教学价值理念素质教育语文课程相较其他课程,如物理和化学,历史悠久,传承已有千年。历来夫子教授的内容,大多是语文的知识,其中不乏阐述了很多的价值理念,成为我们后世学习与倡导的精神,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寸寸山河寸寸金”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厚友情;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私的亲情;还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情感。每一句诗,每一段词,都带给我们无限的回味与享受。
一、语文价值观念概况
语文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对于我们实际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文化涵养与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语文价值观,怎样向学生传达这种观念呢,这是本文所要探求的主要问题。
首先,语文价值观念就是在语文教授这一范围内,主体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及其获得的一系列情感情绪。在实际教授中,因为观念的产生是因人而异,有正误之分,因此我们要倡导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科学认识,并逐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爱好。这里的主体,不是教授语文的教师,而是学习语文,接受教育的学生。
其次,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文化涵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下,学生表现出的语文文化素质是不同的,良好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涵养的提升,相反,良好的人格塑造或涵养的提升速度就慢,或是不易塑造与提升。即使接受的是同一水平、相同程度的文化教育,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特色的语文文化素养。重申语文价值观的意义,它能从根本上整顿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从源头上清理低效率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厌倦语文、逃避语文学习的不利形势。
二、语文价值观念的培养途径
1.关键在于深入实践
唯物辩证法原理阐释: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踐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这种循环往复的认识规律。语文价值观念作为一种认识,它的获得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深入实践,只有学生不断贴近实践、亲近语文知识,不是以完全绝对的意义脱离语文课本,对语文教学充满期待与热爱,那么在探索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就必然能够提升语文涵养与文化素质。通过反复的学习与验证,通过教师的辅导,师生之间的无隔阂、无障碍性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促使科学的语文价值观不断形成,并最终以体系化和规范化的表象展现出来,以供更多的受教育者予以参考和借鉴。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语文价值观念的另一种获得途径——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升华认识,这对于中小学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与高度的,因为,这种提高认识即意味着学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沉淀作为前提,以此来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足够的、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来促进原有认识的飞跃。
2.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古以来的死记硬背,“比葫芦画瓢”的机械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坚决摒弃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扼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为学生预留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思想驰骋、心神遨游的感觉,促进学生的真情流露和个性的张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候,尊重语文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固然重要,但在探究的前行道路上,着重促进学生母语交流的规范性进行,培养学生对不同言语主体的尊重感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良好品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涵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未来社会的和谐建设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张世禄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他将“读者要为作者着想,作者也要为读者着想”作为语言交流与学习的重要准则。这句话也是对孔子“忠恕”之道的完美阐释。“忠”是上“中”下“心”,尽力为人谋,告诫作者在做文章时要将自己的心置于读者心中,要考虑读者或听众在阅读或倾听的时候所可能获得的感受,以求文章的共鸣效应。“恕”是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能强加给其他人,作者本身如果不想看假象,读假话,那么在做文章时,就不能写这样的语句来蒙骗读者或听众。总地来说,就是要心中有他人,为他人着想。具体到语文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要将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国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深入到学生心中,不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热爱语文和热爱祖国文化的良好品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念所在。
3.培养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与总结,是在学生对大量文字著作和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所谓科学的历史观,即指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审视自我与观察生活,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语文知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与知识的集大成者,它代表着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扬弘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与智慧;其表现出的语言文字是传达文化的桥梁,将之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进行传承,是因为它包含着世世代代人们的丰富情感和思想。所谓科学的文化观,是指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与背景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品味著名文章,用民族的古典文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情致,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意蕴与妙处,有些文章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更需要学生自身的感悟与领会。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这样说过。当今时代背景下,真正的教育绝不是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因循守旧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品质的锻炼与高层次文化涵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在这一作用领域所体现的该价值就尤为突出。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开始幼儿园生活的时候,语文就已经紧紧跟随我们,教授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我们要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念对我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收益颇丰。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授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实践,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利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促进学生正确语文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霍光.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渗透[J].新课程(中学版),2010,(10):25.
[2]晏庆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价值定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0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