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12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统计分析

2014-07-13陈晓涛刘照永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涎腺颌面部维吾尔族

陈晓涛, 刘照永, 杨 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乌鲁木齐 830001)

口腔颌面部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可以发生各种类型的肿瘤、囊肿、瘤样病变。国内多位学者认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患病状况随地区、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1-3]。有关新疆不同民族口腔颌面部肿瘤临床病理构成特点鲜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1995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汉族和维族住院患者2 123例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汉族和维吾尔族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分布特点,为疾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1995年1月-201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首诊且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病例,根据出院时主要病理诊断分类,同一患者多次住院按1人次计算,共计2 123例。

1.2肿瘤分类对2 123例住院病例的病理和部位分类参照《口腔组织病理学》[4]。纳入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囊肿和纤维瘤等。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 、恶性混合瘤等。

1.3统计学处理统计指标为各种颌面部肿瘤的构成比及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各种病理类型的构成比。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一人独立录入数据、由一人检查、核对和校正。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

2 结果

2.1一般情况2 123例中恶性肿瘤570例(26.85%),良性肿瘤1 553例(73.15%)。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比为1∶2.72。男性1 039例,其中汉族625例(60.15%),维吾尔族414例(39.85%);女性1 084例,其中汉族651例(60.06%),维吾尔族433例(39.94%)。汉族和维吾尔族良性肿瘤患者就诊年龄均以30~39岁最多,男、女性合计后分别占14.50%和11.68%(表1)。

表1 2 123例汉族与维吾尔族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例(%)

2.2汉族和维吾族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性别与年龄构成情况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共计248例,且男性多于女性。汉族与维吾尔族60岁以上的人群是好发年龄,分别占54.46%、49.66% (表2)。 此外,统计了鳞状细胞癌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发现舌部多见,维、汉族共有59例,占23.79%。其次是牙龈46例(18.55%)、唇部44例(17.74%)。

表2 248例汉族与维吾尔族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性别与年龄构成情况 /例(%)

2.3不同性别维吾尔族与汉族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各种涎腺肿瘤的分布情况368例涎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类型,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多形性腺瘤分别为114例和61例,分别占46.34%和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涎腺恶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居首位,汉族和维吾尔族分别占13.01%和14.75%。其次是粘液表皮样癌,汉族18例(7.32%),维吾尔族15例(12.30%)(表3)。246例汉族涎腺肿瘤中小涎腺肿瘤57例,恶性36例,占63.16%。122例维吾尔族涎腺肿瘤中,小涎腺肿瘤38例,恶性20例,占52.63%(表4)。

2.4其他组织来源的良恶性肿瘤的分布情况其他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中,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均为神经鞘瘤比例最高,达到25.00%和11.00%。在恶性肿瘤中汉族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占27.38%;而维吾尔族基底细胞癌最高发,占17.8%(表5)。

表3 368 例汉族与维吾尔族涎腺肿瘤的分类及性别构成情况/例(%)

表4 368 例涎腺肿瘤良、恶性肿瘤分布情况/例(%)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临床较为常见肿瘤,因为影响面容或是咀嚼系统受损使生活质量下降。新疆地域广阔,医疗资源不平衡,整体防治能力相对滞后。因此, 关注不同年龄和民族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分布特点,有助于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思路。本组资料来自新疆大型三甲甲等医院1995年1月-2013年5月的2 000余份原始病历,经病理确诊,按照统一分类标准纳入分析,可以初步反映新疆地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分布情况。

表5 185例其他组织来源的良、恶性肿瘤的分布情况/例(%)

2 12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良性肿瘤占73.15%(1 553/2 123),恶性肿瘤占26.85%(570/2 123),良、恶性肿瘤之比为2.72∶1,与陈关福等[5]报道的浙江地区7 3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与瘤样病变统计中的良性占56.7%及恶性占43.4%的结果略有差异。良性肿瘤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可能与病人来源、新疆的地域特点、医疗资源不平衡及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相关。

2 123例患者中, 男性1 039例,女性1 084例,男女之比约为1∶1.04。其中汉族男性625例,汉族女性651例,男女之比约1∶1.04;维吾尔族男性为414例,女性为433例,男女之比约为1∶1.05。在良性肿瘤中,汉族女性和男性比例均较维吾尔人群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恶性肿瘤中,汉族女性和维吾尔族女性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男性比例明显较汉族男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在男性维吾尔族呈现较高的水平。

本研究显示,汉族良性肿瘤患者就诊年龄以30~39岁组最多(男性6.19%,女性8.31%),其后依次为40~49岁(男性6.50%,女性7.05%)、50~59岁(男性5.88%,女性6.19%)、20~29 岁(男性3.92%,女性6.58%)、60~69岁(男性5.49%,女性4.94%)、>70岁(男性3.68%,女性2.43%);而维吾尔族患者就诊年龄亦以30~39岁组最多(男性4.60%,女性7.08%),其后依次为 20~29岁(男性4.84%,女性6.38%)、10 ~19岁(男性4.60%,女性6.38%)、40~49岁(男性3.90%,女性5.66%)、50~59岁(男性2.96%,女性3.66%)、60~69岁(男性2.48%,女性3.42%)、>70岁(男性1.18%,女性0.95%)。汉族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依次为60~69岁(男性2.66%,女性2.19%)、>70岁 (男性2.51%,女性1.49%)、50~59岁 (男性1.25%,女性2.43%);而维吾尔族患者依次为60~69岁(男性4.25%,女性3.19%)、50~59岁(男性4.01%,女性3.19%)、40~49岁(男性3.66%,女性2.95%)、>70岁(男性4.84%,女性1.65%)。国内刘弦等[6]对140例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显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老龄化趋向,高发年龄段为30~60岁,占总数的35.7%。

Müller等[7]报道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及口咽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年长者较年轻人因酒精和烟草等致癌风险因素影响相对较轻,因此年轻人的发病率为1%~6%,且在舌部最高发。本组570例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248例,占恶性肿瘤的43.51%。其中汉族101例,维吾尔族147例,汉族和维吾尔族鳞状细胞癌均以40~70岁多见。 与Warnakulasuriya[8]报道大部分口腔癌是鳞状细胞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结果基本一致。男性158例(27.72%),女性90例(15.79%),维吾尔族与汉族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driane 等[9]分析97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其中<40岁有38例,占3.9%。这种年龄分布差异可能与人种和对肿瘤易感性不同有关。买买提艾力·吾马尔等[10]分析认为,各组织学类型在在不同肿瘤中的比例因资料、样本例数和不同地区而异,从某种角度反映了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学背景和受环境影响很大。此外,进一步统计不同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分布情况,显示舌部多见,其次是牙龈和唇部。原因可能是患者多是全疆各地的农牧民,喜爱喝奶茶、吃烧烤, 熏烤过程中可增加亚硝胺类物质形成。另外,新疆气候燥热, 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个人防护措施不当,也不排除与保留吸土制烟草的习惯有关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缺乏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对疾病的预防和宣教力度不够,尤其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口腔癌前病变的意识淡薄。

涎腺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最多见,其中汉族114例, 维吾尔族61例,分别占46.34%和50%。涎腺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居多,汉族32例,维吾尔族18例,分别占13.01%和14.75%。维吾尔涎腺肿瘤中大涎腺肿瘤84例,其中良性50例(59.52%),恶性34例(40.47%)。小涎腺肿瘤38例,其中良性18例(47.37%),恶性20例(52.63%)。汉族涎腺肿瘤中大涎腺肿瘤189例,其中良性151例(79.90%),恶性38例(20.10%)。小涎腺肿瘤57例,良性21例(36.84%),恶性36例(63.16%)。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人群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

185例其他组织来源的良、恶性肿瘤的分布结果显示:汉族其他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中以神经鞘瘤多见;维吾尔族中神经鞘瘤亦高发。汉族其他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占27.38%,维吾尔人群中基底细胞癌占第一位,达17.83%。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应重视≥60岁老年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防治工作,尤其是鳞状细胞癌和小涎腺恶性肿瘤的防治应引起人们特别是口腔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何虹,陈关福,周瑛,等. 52年间9 056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类疾病构成[J]. 实用肿瘤杂志, 2007, 22(6):532-535.

[2] 温玉明,代晓明,王昌美,等.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6539例临床病理分析[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9(5):296-299.

[3] 邓明辉,吴汉江. 湖南地区54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0, 8(2):144-148.

[4] 于世凤. 口腔组织病理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13-314.

[5] 陈关福,平飞云,钟来平. 7 13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与瘤样病变的统计分析[J]. 实用肿瘤杂志, 2005, 20(3):238-242.

[6] 刘弦. 14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3,(3):199-200.

[7] Müller S, Pan Y, Li R, et al. Changing trends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young patients:1971-2006. The Emory University experience[J]. Head Neck Pathol, 2008, 2(2):60-66.

[8] Warnakulasuriya 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recursor lesions:prevention[J]. Periodontology,2000, 2011, 57(1):38-50.

[9] Adeyemi BF, Adekunle LV, Kolude BM, et al. Head and neck cancer--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in a tertiary care center[J]. J Natl Med Assoc, 2008, 100(6):690-697.

[10] 买买提艾力·吾马尔,木拉提·哈米提.维吾尔族几种常见肿瘤的研究概况[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1636-1638.

猜你喜欢

涎腺颌面部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手艺人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人β—防御素—2在涎腺肿瘤及涎腺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