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缺氧对执行灾害救援任务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的影响

2014-07-13王锦波牛光清钱银河李冰峰王惠杰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组内饱和度心肺

倪 军,王锦波,汤 寅,李 军,唐 峰,牛光清,钱银河,李冰峰,王惠杰

医疗急救组从平原地区直接机动进驻海拔4426米高原执行卫勤保障演练任务;医务人员在平原地区常规体检完全正常。选择医疗急救组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心肺复苏术操作模式,记录内陆和高原不同条件下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评分及操作前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氧饱和度改变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测试对象 医疗急救组医生8名、护理人员10名,医生均为男性,医生平均年龄34.6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5.6岁。

1.2 测试环境 实验测试的地域条件:河南省新乡市市区,属平原环境,平均海拔60米,温度32℃左右,气压约为100千帕,风力2级左右;西藏当雄县羊八井地区,属高原环境,海拔4500米左右,昼间平均温度10~20℃,大气压57.6千帕,大气含氧量约为内地60%左右,风力2~4级。

1.3 试验方法 采用南京耐博医学教学设备公司CPR280S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人工呼吸比30∶2)行单人心肺复苏术操作;人工呼吸与按压循环进行5次,胸外按压不少于100次/分;模拟听呼吸、摸颈动脉有无搏动,看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观察瞳孔、面色判定复苏是否成功;全部操作时间180秒,满分100分,按照评分细则进行评分。记录每个操作者的评分和操作者心肺复苏术前后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和心率恢复时间(操作后心率恢复至操作前水平)[1]。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复苏前、后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复苏前、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评分 所有测试的医务人员按照河南省心肺复苏术考核评分细则(标准分100分)进行操作评分,流程分为:报告、开始、观察判断、就位、检查摆放体位、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与按压循环进行5次、观察病情、整理。操作时间180秒,超时每秒钟扣除0.25分,提前完成不加分。评分结果显示:参与测试的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得分在内陆与高原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两组心肺复苏术评分(¯x±s)

2.2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前后心率、氧饱和度、血压的变化 高原环境下医务人员心率、血压及氧饱和度波动明显,医务人员在不同海拔地域心肺复苏术操作前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变化差异显著,氧饱和度在高原地区操作前后差异显著。具体见表2。

表2不同地域两组操作前后心率、氧饱和度、血压指标变化(±s)

表2不同地域两组操作前后心率、氧饱和度、血压指标变化(±s)

注:两组操作前后及两组间比较:*表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指标 驻地组 羊八井组 组间操作前后比较t P n 18 18心率(次/分)操作前 78.88±4.83 95.27±4.29 23.928 <0.01操作后 111.38 ±5.75 140.72 ±9.84组内操作前后比较t 16.300* 16.603*呼吸(次/分)操作前 17.38±2.70 22.67±2.02 9.758 <0.01操作后 27.50 ±3.48 37.56 ±2.64组内操作前后比较t 9.100* 23.798*血氧饱和度(%)操作前 98.38±1.33 83.38±2.93 24.518 <0.05操作后 97.66 ±1.37 77.27 ±3.25组内操作前后比较 t 1.794 5.169**收缩压(mmHg)操作前 120.83±5.87 148.74±3.96 19.748 <0.01操作后 132.11 ±3.79 165.83 ±6.25组内操作前后比较t 8.223* 11.822*舒张压(mmHg)操作前 82.38±3.92 95.55±2.07 18.475 <0.01操作后 94.61 ±2.70 112.67 ±3.14组内操作前后比较t 12.121* 19.411*

2.3 心肺复苏术操作后医务人员心率恢复时间变化 医务人员在高原地区心肺复苏术操作后心率恢复至操作前心率状态时间明显延长,与平原地区比较差异显著,具体见表3。

表3不同地域两组操作后心率恢复时间变化(¯x±s)

3 讨 论

高原地区气候特点是气压低、缺氧、寒冷、风大、干燥、紫外线强等,内陆人员进驻高海拔地区,在高原特有的条件下,生理指标会发生剧烈的波动,甚至诱发严重的肺水肿、脑水肿等疾病,严重危害初入高原人员的健康[1]。然而突发性严重自然灾害及重大传染病疫情等,常常需要平原地区医务人员紧急参与高原救灾。本研究以医疗急救组人员为测试对象,采用心肺复苏术操作模式,初步评估医务人员在急进高原状态下生理及医疗救治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1)在平原和高原地域,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动作没有明显变化,操作评分相差不显著。提示高原环境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术操作熟练度并无影响。(2)医务人员在不同地域心肺复苏术操作前后的呼吸、脉搏、血压、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在高原地区改变更为明显,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1);医务人员在不同地域行心肺复苏术操作前及操作后呼吸、脉搏、血压、氧饱和度均差异显著,提示高原环境对医务人员的生理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可能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3)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术操作后心率恢复至操作前心率状态,与平原地区相比,在高原地区心率恢复所需时间明显延长;同时也观察到医务人员在平原地区仅需经过5~10分钟的休息即可将心率下降至100次/分以下,从而再次进入工作状态,而在高原环境下医务人员的体能状态变化显著,必须调整20分钟左右才能进入工作状态。

已有的研究[2]表明:缺氧会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其中ET-1为内皮依赖性缩血管因子的主要代表,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肺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肺血管收缩,另一方面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促进肺动脉高压形成;高原低氧环境下丝裂原激活的P38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及心锚重复蛋白(Cardiac Ankyrin Repeat Protein,CARP)均增加,舒张期心内膜下心肌运动速度减低,心肌厚度增加,心机速度梯度也减低[3];同时高原缺氧还可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肾脏、内分泌、血液系统、能量代谢等产生广泛的影响。急进高原的内陆人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高原反应等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升高[4-7]。我们认为高原特有的高寒缺氧特点及对医务人员生理的影响可能是造成本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急进高原的医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明显下降,医务人员在高原环境下要完成平原地区相同工作量,可能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间,将直接影响救援医疗队救治伤员的通过量,进而对完成灾难救援任务带来严重不良影响。由于参与高原集训人员数量有限,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对统计数据结果可能产生干扰,尚待进一步完善。总之,深入细致研究高原环境下医务人员生理及医疗救治能力的变化特点,对制订合理高效的医疗应急救援预案有重要意义。

[1] 高钰琪.高原军事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536-550.

[2] Xu M H,Gong Y S,Su M S,et al.Absence of the adenosine A2A receptor confers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increased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in mice[J].J Vasc Res,2011,48(2):171-183

[3] 刘爱玲,姚胜银,陈 伟,等.抗震救灾官兵急进高原前后心机速度梯度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1):967-969

[4] 何 江,余伍忠,高晓康,等.长期驻不同海拔高原对官兵体液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人民军医,2010,53(4):261-262.

[5] 田怀军.高原低氧环境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5):449-450.

[6] 倪 军,王锦波,洪 刚,等.某部官兵赴高原训练期间尿蛋白水平变化观察[J].人民军医,2013,56(7):753-754.

[7] 魏新建,王锦波,洪 刚,等.某部急进高原驻训官兵患病情况调查[J].人民军医,2013,56(2):149-151.

猜你喜欢

组内饱和度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糖臬之吻
《心肺血管病杂志》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