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高原灾害医学救援保障任务的做法与经验
2014-07-13吕宏迪温中华
吕宏迪,苏 峰,温中华
近年来,地处内陆平原地区的我院野战医疗队参加过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并连续3年赴青藏高原执行高原卫勤保障任务(见图1),对执行高原灾害医学救援保障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现总结如下。
图1 我院在青藏高原展开卫勤保障营区
1 开展高原灾害医学救援的难点
1.1 高原环境难以适应 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低压、低氧、低温、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和紫外线照射量多[1]。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内陆地区医学救援力量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进驻高原,往往来不及进行“阶梯性适应”,极易导致急性高原病(AHAD)的发生,甚至出现重症AHAD,危及生命。我院数次参加高原卫勤保障任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部队摩托化急进到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地域,高原肺水肿发生率达到1%,脑水肿发生率达到2%。此外,高原特殊环境还会反应性增强救援人员心理应激过程,导致感觉、思维判断、注意力、手术操作能力等的下降,出现情绪波动现象,影响救援开展。
1.2 医疗救治难度增大 高原地域高寒缺氧,对人体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疾病救治难度增高,易出现并发症。与平原地区相比,患同种疾病病程时间更长、用药量更多,特别是高原特需药品消耗量大,供应保障不足;一些室外液体类药物容易冻结,例如减轻脑水肿药物甘露醇易结晶,影响快速使用;不少救治设备或零部件也经常失灵或性能降低。此外,出现大批量伤病员时,医疗后送能力明显不足,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域,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左右,普通运输车辆燃料燃烧不充分,耗油多、功率低,加上气候寒冷、风沙多、路况差,机车故障发生频繁,无法保证快速后送。
1.3 民族风俗差异显著 高原少数民族居多,风俗人情不同于内陆地区,很多救援人员因不懂、不了解这些风俗差异,往往引起误会,给救治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高原自然灾害频发区通常也是当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很多灾民不懂汉语,救援人员又不懂方言,双方沟通困难,疾病诊治只能完全依靠影像检查资料、化验结果以及临床经验。另外,我们在诸多救援保障任务中还发现,当地居民受宗教信仰影响极其深刻,不少信教者甚至少数很有影响力的宗教人士,表现出对医学科学的不信任,即便受伤严重,也拒绝治疗,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期。
2 开展高原灾害医学救援的做法与经验
2.1 认真做好救援前的心理及体格筛查 救援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高原灾害医学救援保障任务的基础。在接到救援任务后的准备阶段,对救援人员开展必要的心理和体格筛查工作十分关键,以避免急性高原病易发者和高危人员进入高海拔地域执行任务。一般而言,下列3类人员应尽量避免参加高原救援保障任务:即患有器质性疾病和严重功能、精神障碍者;有重症高原病病史者;感冒发热体温超过38摄氏度、全身症状或呼吸道症状明显者[2]。
2.2 提前进行药物预防 为尽可能减轻救援人员急进高海拔地域产生的急性高原反应,我们数次救援保障任务经验表明,提前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能明显改善缺氧症状。具体预防措施为:在进入高原前3天开始使用药物预防,主要用药包括红景天胶囊、丹参滴丸、21金维他、高原康等,进入高原后可视情况继续服用5~7天。此外,预防药物也可选择藏天露泡腾片、复方党参片、红参切片或西洋参切片,泡茶饮用并连渣服用或嚼碎吞服[3]。
2.3 积极加强心理干预 许多医疗队员因对高原环境特点不了解,心存恐惧,往往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和高原反应,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我们通过提高医疗队员对高原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防护技能,降低其对执行高原保障任务的心理恐惧;通过加强战斗意志教育、培育“低压不低标准,缺氧不缺精神”的战斗精神,增强医疗队员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敢打必胜的信心;注重发挥党(团)员和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喊响“看我的”、“跟我来”,在任务保障各个关键阶段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此外,还应主动采取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的方式对个别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的队员进行及时治疗。
2.4 做好与少数民族的沟通交流 在每一次救援准备和机动前进阶段,我们都及时收集救援地域相关的人文地理资料,特别是风土人情、风俗禁忌等,组织每一名救援人员学习了解,要求做到救援的同时“遵守国家宗教政策、尊重民族习俗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和谐”。对少数思想比较保守的宗教人士患者,坚持“以真情换真心”,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加强与地方卫生机构衔接,协调当地既懂方言又会汉语的医疗卫生人员充实到救援队伍中来,可以有效增强沟通能力和提高救援效率。
2.5 做好医疗队输送途中的保障和协调 内陆救援力量成建制赴高原开展救援一般采取铁路运输和摩托化机动两种方式,铁路运输主要存在物资装卸载劳动强度大、标准要求高,运输过程中伙食保障比较困难等特点,特别是对车辆运载超级超限规定比较严格;摩托化机动则存在长途驾驶司机易疲劳、出现视盲,路况复杂、车辆故障发生率高等特点。在铁路运输过程中,重点要提前做好与铁路运输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装载物资、装载要求、机动日程安排以及生活保障等方面内容,注意列车箱内通风、消毒、夜间保暖等;而在摩托化机动过程中,重点是确定合适的机动路线,安排经验丰富的驾驶司机,条件允许时,每车安排2名驾驶员轮流驾驶;复杂路段要降低车速,缩小车距,每行进2~3小时休息1次;高海拔地段车辆要预热启动等。
2.6 合理安排人员编组 内陆救援力量执行高原灾害医学救援时应至少安排外科和高原病防治两个救治组。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灾害地区居民外伤病居多,外科组主要是进行救援初期的抢救工作;同时还要组建由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专业医师组成的高原病防治组,主要是负责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临床诊断和现场抢救。在救援中后期,还要及时调整卫勤力量部署,适时增加内科组和防疫组人员。
2.7 及时调整医学救援策略 我们根据高原救援保障特点,在救援力量地域配置上,淡化前后方界限,尽量靠前配置,使一线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同时进一步缩小收治范围、扩大后送标准;后送途中进行防寒保暖,保证供氧;后送由高到低,避免上升性后送,尽量减少伤病员在高海拔地域停留时间[4]。在救援后期,采取小编组、多批次、多方向派出巡诊,每组安排一名会方言的当地医疗卫生人员。
3 开展高原灾害医学救援的几点思考
3.1 要注重加强对高原特殊地理人文知识的学习
高原地区是我国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信仰浓厚,风俗民情复杂,灾害医学救援不仅要治病,更要注重好人文关怀。因此,在医疗队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把对高原特殊地理人文环境知识的学习纳入培训计划中去。加强相关风俗文化教育,培养救援人员的简单交流沟通能力,确保了解高原居民风俗习惯、认知策略和思维方式,为灾害医学救援打下坚实的沟通基础。
3.2 要注重在平时搞好高原医学救援保障训练积极建立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高原医学救援保障训练模式(见图2)。派出骨干力量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培训;积极搭建自身训练平台,例如低压缺氧模拟训练舱等,开展网络化、模块化、实战化训练,摸索形成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超负荷的、渐进式的体能训练和抗缺氧训练方法(例如戴防毒面具训练法、水盒憋气法等)。此外,医疗队在日常训练中,要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从难、从严训练,从实战化角度出发,强化自身综合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救治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既要加强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医学救治、防疫防护等基本技能培养,也要强化野外适应、协同配合等公共科目训练,做到“一人多能、既专又通”。
图2 我院在青藏高原展开医学救援演练
3.3 要注重加强高原常用材料物资储备 与内陆低海拔地域相比,高原地区用药更加特殊,药材消耗量更大,尤其是一些高原抗缺氧和急救的特需药材需求量大,这些药品平时用的少,救援队受领任务后短时间筹措困难,必须在平时就进行一定储备。要摆脱固有保障标准和模式的束缚,创新建设思维,在现有卫勤模块化保障的基础上,结合高原医学保障的特点,增加高原常用材料物资基本模块,主要包含高原特需药品、急救包、便携式氧气瓶、氧气袋等,模块中的物资定期进行更新。一旦受领任务,可根据任务需求迅速携基本模块进行保障,必要时,还可增添补充模块。
[1] 车 杰,郭生海,杨 娟.高原部队卫勤应急机动力量建设及其特殊性思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42-44.
[2] 张西洲.部队进驻高原的卫生防护[J].人民军医,2008,51(9):563-564.
[3] 郑 然,刘 锋,陈光伟,等.高原地区地震灾害卫勤保障工作要点[J].人民军医,2010,53(5):307-308.
[4] 苏永林,李 灿,蒋学武,等.部队在高原寒区长时间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做法[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2,14(6):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