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7-11高小珺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中介机构政府

高小珺

摘 要: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是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内部机制方面、外部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探析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尤为重要。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42-02

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高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作为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已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中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内部机制方面、外部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探析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尤为重要。中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中国产学研合作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观念和具体实践中仍未突破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界限概念,产学研合作形式比较松散。由于在整体上缺少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各地区缺乏统一规划,致使项目重复建设,资源不能高效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辽宁省部分地区为例,高校间缺少必要的优势整合,使得科研方向重叠、设备购置重复,而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又不能够保证找到最适合孵化和深度转化的企业,使得产学研合作仍仅限于局部地区、局部项目的局限性开展。

第二,高校配套机制尚未成熟。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多处于自发状态,变数较大,缺少内外部保障机制而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和应用转化的协调发展;高校在主观上把产学研仅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途径,忽略其潜在的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提升的功能,在政策上,缺少有效的引导和倾斜,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尤其是职称、讲评等方面的作用,不能积极引导教育和科研人员、优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造成高校对产学研的参与热情不高,而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有利于评职的项目申请和学术论文发表上,一些高校的科研基本以理论或基础研究为主,忽略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及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这一方面是由于受资金和政策限制,但更主要的是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上的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和积极利用当地产业发展的潜能,使得研究与需要严重脱节,不能形成产品和市场有效对接。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不畅通。我省高校的经济工作与科研工作分属不同的主管行政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介于科研开发与生产之间,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体制上出现管理空白,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环节的体制障碍。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行业壁垒,内部保护比较严重,而在行业内部安排科研任务的做法就使得高校在科研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另外,国家的技术引进、开发和改造等重大项目,主要是直接下达到生产企业,集中在生产领域,参与这类重点项目的机会科研单位和高校都十分缺乏。

第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辽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规模,但仍然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科技中介人才匮乏,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评估标准不健全,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企业,对技术活动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规模偏小,技术开发水平偏低,最终影响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使得合作项目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不明显。缺少资金支持与投资渠道成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此,中介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辽宁省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具有稳定渠道的风险投资,尤其是对资金相对比较缺乏的中小企业承接的产学研项目,难以寻找到强有力的投融资合力共同推进和支持。中介机构没有切实发挥产学研各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的桥梁作用。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的应用科技成果和企业对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达不到交汇点,这也反映了目前高校产学研的合作对中介的服务需要与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

第一,创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政策法律环境。一个涉及到不同社会子系统的活动想要顺利运转和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来保护它和推动它,而政府就是这个政策当之无愧的制定者。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来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也证明,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实行确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关于产学研结合有一些法规和政策,但是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这一有效模式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还很不完善,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无章可循。然而,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建立符合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法规体系,加快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研究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引导方式和方法,为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建立人才流动体制,允许科技人员在高等院校、科院机构和企业之间兼职兼薪,实现科技人才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自由流动。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一方面,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通过科技计划有针对性地支持产学研合作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出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虽然具有市场属性,但它毕竟属于教育范畴,中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仍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条件又不十分成熟,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其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发展。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调控者,需要在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从形式扶持向内涵扶持转变,扩大高校在市场中的活动空间,增大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自主权,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标准等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endprint

因此,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的领导下,构建以地方为主、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各行业、企业参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同时,政府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增长要求。通过设立风险投资资金,加大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学研合作所创新的产品进行创业风险投资。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的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提供中试投资补偿;对重点基地建设项目提供专项基金扶持。政府要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投资,加快其转化。

第三,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途径通常包括:构建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网;充当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的服务机构;提供产学研合作信息咨询服务;开展产学研实地对接活动等。在产学研结合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高校(科研机构)是基础,项目是载体,要促使科技成果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顺利转化,关键是处于产学研交汇处的中介机构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强化管理,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畅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要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交流,克服目前单个科技中介机构的设施、人才和信息资源不足的情况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形成使企业能更加有效利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机制。

第四,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体制与机制。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来看,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快速发展的障碍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将接受高等教育与就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结合的趋势。市场的需求使受教育者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校在这一问题上措施不力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传统的管理体制不具备对社会和学生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合理机制。因此,改革校内管理体制势在必行,而改革所围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克服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功能性障碍,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与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等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从而使高校根据市场所要求的人才规格对学生进行培养,努力寻求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使产学研合作模式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常亮.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社会科学辑刊,2004,(1).

[2] 刘绍平.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国际比较及对策思考[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

[3] 张俊.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4] 周涛.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中介机构政府
关于中介机构参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探讨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涉案保荐机构在审项目原则上不停审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