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2014-07-09朱小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积极性思维能力历史

朱小玉

在高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中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效讨论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获取历史知识,助燃思维火花,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的问题讨论应当怎样去组织呢?我总结了一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开展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

要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了解学情,科学分组。在小组构成上,布鲁纳曾提出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人数,不仅要注意人数的分配,还应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在一个班级内,尽可能做到公平分组、平等竞争。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分完组之后,就是选出组长,对组员分工,让每位成员明确职责,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学习。

二、教师精心备课、合理设问,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环节,也是关系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讨论的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设问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地备课标、教材、学生。要有的放矢,明确主题,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避免提出一些太过专业和冷僻的讨论主题。设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问要体现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或有较大争议的地方,问题情境要具有思考的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设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要使学生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亮点,实现教学的过程生成。

三、预设课堂,准备充分的材料,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瓶颈”或占有材料不充分等原因,致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课堂的有效讨论。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一是要做好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查阅、收集好相关的资料,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释疑、引导。二是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实现有效讨论。同时要动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整理成文,进行语言润色,注意思维逻辑的严密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下节课要讨论的题目,再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图片、历史遗物等,并形成文字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学生在讨论时能做到有理有据有效,从而得出结论。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重要条件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教师要打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学生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够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批判性思维,并引导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分析其原因,走出“误区”,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也就是教育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历史学科课堂上的问题讨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问题讨论的效率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

(责任编辑 庞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极性思维能力历史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历史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