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地理复习课的习题化尝试

2014-07-09高江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区位导学习题

高江海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效率不高的缺点,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之中。笔者在近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尝试“一题复习法”,效果较好。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效率不高的缺点,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之中。笔者在近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尝试“一题复习法”,效果较好。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效率不高的缺点,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之中。笔者在近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尝试“一题复习法”,效果较好。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位导学习题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我是小导游
区位分析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