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与美的结合 悟与善的统一

2014-07-09杨彩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学性艺术性育人

杨彩霞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则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教书育人,既强调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更注重塑造人格,形成品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构建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德育”活动。利用课堂,有效地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领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的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一、科学性教学

汉语中有一字多音,一词多义,一字异形的现象,但无论一个字有多少不同的音,形,义,它都是确定的,客观的,只要把握了它的使用范围和语言环境,就掌握了它的用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积累、对比、归纳,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夯实这些基础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就文学体裁而言,诗歌教学主要以诵读品味和鉴赏为主;散文教学比较多样,总体来说以把握线索为中心去分析体会;小说教学则重在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戏剧教学要抓矛盾冲突,学习如何在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突出主旨。作文教学应该是最灵活,实践性最强的教学了,尽管说文无定法,但文有常法 ,写作教学依然有其规律可循。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写作,先创设意境,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先构思,针对不同的文体选择与之相应的写法。如果要写记叙文,要想好写什么人,记什么事,通过写人记事要突出什么,表现什么,写作时要注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议论文,要构思好怎样围绕中心去摆事实讲道理,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还是先破后立,在否定中陈述。写抒情性散文,要懂得情与景的关系,巧妙谋篇。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或者干脆直抒胸臆。

不论是基础知识的传播,还是阅读教学的展开,或者作文教学的实施,都有适合其特点的方法可循,这种方法,有固有的规律性和特有的合理性,因此是科学的,可以称之为“科学性教学”。但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语文教学应该是立体的,除了追求科学性,即求“真”之外,还应该追求艺术性,去求“美”。

二、艺术性教学

语文是人们之间用来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无论是作为直接交流的语言,还是作为间接交流的文学,它们在表情达意之时,均可体现出其艺术性。内容相同的一句话,经过艺术表达就会显得顺耳,反之,直白表达则会显得逆耳。日常对话中,我们用生活语言交流,大多用的是口语化的常态语言,但在文学作品中大多用的则是书面化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不仅讲求“真”,更讲求“美”。比如当天空中飞过一只鹰时,我们抬头一望,会脱口而出:“你看,天上有只鹰在飞。”但如果用文学语言就可表达为:“仰望苍穹,一只雄鹰翱翔蓝天。”显然,文学性的表达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唤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思。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要在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文学”式的表达。当然,这种文学式的表达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但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这种表达可以驰骋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生在自己营造的纯美意境中放飞心灵,也让他人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味文学之美,也可以通过潜心阅读文学作品沉淀文学之美,还可以通过真情写作展现文学之美。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富有美感的课堂氛围,把语文课堂变成传播美的课堂,感受美的课堂。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其知识的科学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则决定了它的艺术性和育人性。艺术性体现的是“美”,育人性则归结于“善”。

三、育人性教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把“传道”放在为师者的首位,足以说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文以载道”强化了文学的教化作用。

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真实再现,一篇文章总是要通过记叙,描写,或者议论,抒情来突出题旨,阐明观点,言明志趣的。那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文章旨意,体会作者情感,通过探究分析与作者交流思想。当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邂逅自身的生活状态,感悟自身的生命体验之时,强烈的共鸣就会产生。文本的潜含之情与学生的体悟之情达到一种具有感染熏陶效果的胶合状态时,即物我两忘,感动就在这种胶合状态中“随风潜入夜”,而文学的教化作用也就在此时“润物细无声”了。

文学所彰显的教育因素只有内化为学生的心理信息,并在心理结构内发挥有效的调控作用时,人格培养才能把外部灌输和个体的内部自觉有机结合起来,个体的生命自觉才能成为语文教学育人的根本推动力量。那种把观点硬塞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最不可取的,它不但无法达到育人之效,相反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良好印象。文学是才情与妙思的娇儿,是灵魂与风骨的结晶,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化,是饱含意蕴,生动鲜明的沉默话语。当读者走进文学,与之促膝长谈之时,文本所潜涵的巨大意蕴就会合成一种境界,产生一个气场。当读者个体诉求的生态与文本提供的境界达到某种默契之时,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之间就会形成情感环流,这就为文本对人格的塑造做好了准备,而精神境界的最终提升,精神品质的最后形成还有赖于教者的正确而适时的引导。在特定的教学预设之下,在理性的课堂构建之中,创设合乎自然的情境,才能引导学生获得文本情志蕴含的力量,完成文本对人格塑造的召唤。学生在教师的诱发之下打开自己的情感阀门,释放真我的人格力量,获得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生命体验。教师在这种体悟,释放,感染,寻找与确认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学生,文本的思想张力就能突显出来,情志力量也就能够得以蕴成,文学则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它的育人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语文教学要突显育人功能,就应该使这种意图处在“无为之为”的状态之中。育人功能完全可以通过艺术性教学去完成,通过听,说,读,写,品,悟,寓教化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之中。即使是在科学性较强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中仍然潜藏着美与善的因子,仍然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智慧的启迪,悟到向善的真谛。语文学科的立体性决定了教师教学的多维性,新课标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关系中实现科学教学,将艺术教学与育人教学完美结合,让真与美的鲜花绽放在语文课堂,让悟与善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科学性艺术性育人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注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