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流入人口实证分析
2014-07-07冯春梅史贤华陈学云
冯春梅,史贤华,陈学云
(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
安徽省流入人口实证分析
冯春梅,史贤华,陈学云
(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
安徽省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的省份,根据劳动力的供需情况将安徽省各市分为四个等级。通过对安徽省流入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分析发现安徽省流入人口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结构特征等。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流入人口迁移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该地的经济总量和人口集聚效应,因此,提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和吸引本省外出人口回流,加大城市宣传力度,探索多种劳动力需求信息发布渠道的对策。
安徽省; 流入人口特征; 劳动力供求; 应对策略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流出大省,根据2013年统计公报显示,安徽省年末户籍人口为6928.5万人,常住人口为6029.8万人,净流出人口为898.7万人[1]。随着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圈的打造,安徽企业的用工需求日益增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日益增加,企业用工难问题凸显[2][3]。如何吸引劳动力的流入,促进安徽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安徽省的流入人口为研究出发点,对安徽省流入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描述分析,并结合流入人口的就业状况和流入时间进行研究,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吸引人才策略提供依据。
一、安徽省各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象严重
安徽省各市地方政府公开发布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安徽省劳动力市场供给小于需求,企业用工紧张。如表1所示,安徽省总体上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为1.11。安徽省各市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以分为四个梯度,第一阶梯为亳州(0.75)、淮南(0.96)和合肥(0.99),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城市;第二阶梯为芜湖、滁州、马鞍山、蚌埠、黄山,为劳动力供给轻度紧张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在1.0-1.18之间;第三阶梯为池州、安庆、阜阳,为劳动力供给中度紧张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在1.2-1.37之间;第四阶梯为劳动力供给重度紧张城市,分别是宿州(1.40)、六安(1.40)、铜陵(1.43)、淮北(1.46)和宣城(1.60)。
二、安徽省流入人口数量分析
本文所指的安徽省流入人口是根据安徽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获得,是指统计时间内在安徽省内居住的流动人口,包括省内流动人口和从外省流入的人口。由于安徽省历年统计年鉴对流动人口的统计都为流出人口(即流出到省内和流出到省外的人口),二者的统计数据有交叉(省内流动人口),但又有区别。因此,对安徽省流入人口的研究,本文运用的数据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本文所指的流入人口,是指在调查统计时间内在安徽省内居住的、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
表1 安徽省各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一)安徽省流入人口数量较少
如表2所示,安徽省全省的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3.48,96%都是省内流入人口,省外流入人口仅为4%。流入人口最多的是阜阳、六安和亳州,流入人口最少的是铜陵、马鞍山和淮北。从省外流入人口看,安徽省各市省外流入人口占总流入人口比重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的是马鞍山(0.17)、合肥(0.16)、芜湖(0.15),其次是宣城、铜陵和黄山,比重为0.09-0.10,其余的城市为0.06以下。而省外流入人口的指标更能说明各市吸引劳动力的能力,马鞍山、合肥和芜湖是吸引劳动力能力最强的三个城市。
(二)安徽省流入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以安徽省内流入人口(Y1)和省外流入人口(Y2)为因变量,以安徽省各市的GDP(X1)和各市的岗位需求数(X2)为自变量,构成方程:
假设GDP越高的城市流入人口就越多;岗位需求数越多的城市,流入人口也越多。采用全部进入的方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两个模型(见表3)。
表2 安徽省流入人口数量
表3 安徽省流入人口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3所示,两个方程的R2都在90%以上,F的概率值都为0,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从t检验来看,影响安徽省内流入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的因素只有各市GDP这个指标通过了检验,而各市的岗位需求数这个指标没有通过检验。可以得出结论:经济总量较好的城市更能吸引人口流入,但各市的岗位需求数对人口流入数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各市岗位需求信息发布方式不太合理,外界劳动力没有有效途径获得当地的用工市场信息。
三、安徽省流入人口质量分析
本文从受教育程度这个指标对流入人口的质量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安徽省流入人口以初中和高中教育为主,其中男性受教育程度略高于女性;省内流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省外流入人口,特别是省外流入人口中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最低,71%都集中在初中及以下。
表4 安徽省流入人口受教育状况(比例)
四、安徽省流入人口结构分析
从性别、年龄和户籍状况三个方面对安徽省流入人口的结构进行分析。
(一)安徽省流入人口性别结构
如图1所示,总体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从流入人口来源上看,本县(市、区)的女性高于男性2个百分点;其余的流入人口来源都是男性高于女性,特别是省外流入人口,男性比女性高11个百分点。有显著的年龄差别。
图1 安徽省流入人口性别结构
表5 安徽省流入人口年龄结构(比例)
(三)安徽省流入人口的户籍状况
如表6所示,如果把来自于乡和镇的村委会两个群体划分为农村,把来自于镇居委会的称为城镇,来自于街道的称为城市,那么总体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来农村的比例较高,占57%;其次是城市,占29%;而来自城镇的比例最少,为14%。从城乡看,41%的城市流入人口来源于街道,47%来自农村,71%的镇流入人口来自于农村,74%的乡流入人口来自于农村。安徽省流入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城市流入人口更倾向于流向城市,城镇的流入人口更倾向于流入城镇。
五、安徽省流入人口的来源、职业、迁移目的及迁移稳定性分析
(一)安徽省流入人口的地区来源
如图2所示,安徽省流入人口多来自于湖北、浙江、河南和江苏这四个邻近省份,占总体的44.7%;其次是来自于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和四川这五个人口大省,占25.6%;其余的省市占29.8%。
(二)安徽省流入人口职业现状
如图3所示,安徽省流入人口职业主要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省内流入人口在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和34.5%,省外流入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4%和30.1%。省内流入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在职业分布上相差不大,省外流入人口在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上略高于省内流入人口;省内流入人口在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方面略高于省外流入人口;二者在党政机关、单位负责人上所占的比例都不高,为5%左右。结合上面关于安徽省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流入人口质量不高,多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和商业劳动。
表6 安徽省流入人口户籍状况(比例)
图2 安徽省流入人口来源
图3 安徽省流入人口职业现状
如表7所示,男性流入人口多集中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省内和省外流入人口分别占40.3%和47.2%),女性多集中于商业、服务业(省内和省外流入人口分别占43.3%和33.4%)。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的职业是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的职业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和商业、服务业。在专业技术人员上出现省内外差别,省内流入人口在该职业上女性高于男性4.5个百分点,而省外女性低于男性2.5个百分点。
从性别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男性务工经商为35%,高于女性11个百分点;女性婚姻嫁娶为13%,高于男性11个百分点;其余性别差距不大。
表7 安徽省流入人口职业与性别的交叉分析(比例)
(三)安徽省流入人口迁移目的
如图4所示,安徽省流入人口迁移目的排名前三的是务工经商、其他和学习培训,分别占30%、20%和17%。
图4 安徽省流入人口迁移目的分析
(四)安徽省流入人口的迁移稳定性
从流入人口在现住地居住的时间来考察流入人口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安徽省流入人口在现居住地的居住时间61%为三年以内,三年至六年的为17%,六年以上的为21%。
图5 安徽省流入人口居住时间
导致流入人口迁移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安徽省流入人口在安徽居住三年以上的人口(Y)为因变量,以安徽省各市的GDP(X1)、固定资产投资(X2)、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X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4)、失业率(X5)、各市总流入人口(X6)、各市外省流入人口(X7)、各市岗位需求数(X8)和各市求职人数(X9)为自变量,构成方程:
采用全部进入的方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表8所示):
表8 安徽省流入人口稳定性影响因素
模型R2为0.999,F检验的概率为0.000,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从单个变量上看,只有GDP和流入人口两个指标通过了t检验,对安徽省流入人口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他指标都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各市流入人口是否能够在该地长期居住,主要取决于该地的经济总量和人口集聚效应[6],即GDP总量越高,越能吸引人口流入;流动人口具有集聚效应,人口流入多的城市会使流动人口的稳定性大大增强,这也许是这些城市更具有包容性。
六、总结及建议
(一)总结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净流出省份,而随着近年招商引资的发展,安徽省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各地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的现象严重。对安徽省流入人口的分析,有助于帮助相关决策者制定吸引人才策略,也为企业的用工决策提供依据。
1.安徽省各市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以分为四个梯度,第一阶梯为亳州、淮南和合肥,是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城市;第二阶梯的为芜湖、滁州、马鞍山、蚌埠、黄山,是劳动力供给轻度紧张城市;第三阶梯为池州、安庆、阜阳,是劳动力供给中度紧张城市;第四阶梯为劳动力供给重度紧张城市,分别是宿州、六安、铜陵、淮北和宣城。
2.从数量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安徽省在吸引外省劳动力上还缺乏竞争优势。按照省外流入人口占总流入人口的比例,安徽省可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的是马鞍山、合肥、芜湖;其次是宣城、铜陵和黄山;其余的城市为第三个等级。从流入人口数量影响因素上看,经济总量较好的城市更能吸引人口流入,但各市的岗位需求数对人口流入数的影响不显著。
3.从质量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以初中和高中教育为主,其中男性受教育程度略高于女性;省内流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省外流入人口。
4.从结构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男性略多于女性,15-59岁的人口占80%。安徽省流入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城市流入人口更倾向于流向城市,城镇的流入人口更倾向于流入城镇。
5.从流入人口的来源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多来自于湖北、浙江、河南和江苏这四个邻近省份,占总体的44.7%;其次是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和四川这五个人口大省,占25.6%;其余的省市占29.8%。
6.从职业上看,男性流入人口多集中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女性多集中于商业、服务业。安徽省流入人口质量不高,多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和商业劳动。
7.从迁移目的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迁移目的排名前三的是务工经商、其他和学习培训,分别占30%、20%和17%。
8.从迁移的稳定性上看,安徽省流入人口在现居住地的居住时间61%为三年以内,三年至六年的为17%,六年以上的为21%,各市流入人口是否能够在该地长期居住,主要取决于该地的经济总量和人口集聚效应。
(二)安徽省吸引人才政策建议
1.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和吸引本省外出人口回流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之一,经济学家早就做过详细的阐述。我国学者也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了区域基础条件、收入水平是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7]。安徽省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力,而要吸引劳动力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经济,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如何解决这个悖论,最好的办法是吸引本省外出人口的回流。通过给予较好的福利(如职工住房、孩子上学、家人共同就业等方式),同时加快经济圈的打造,考虑抱团招聘,即多家企业共同招聘,这能够帮助解决员工家庭成员的工作(有的企业更需要男性壮年劳动力,而有些企业更需要女性劳动力,有些类型的企业对年龄稍大的劳动力更有偏好)。
2.加大城市宣传力度
城市的知名度[8]和包容度[9]能够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因此各市应该加大城市宣传力度,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为流入劳动力提供较好的生活配套措施。
3.探索多种劳动力需求信息发布渠道
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应该大力打造高质量的人才招聘市场,举办具有质量的专场招聘,也可以引进专业的招聘公司来承办招聘会。同时,综合利用网络、校园招聘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
[1] 中安在线.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4/02/26/006 328362_03.shtml.2014-02-26.
[2] 邵爱国.企业“用工短缺”及其解决之道探析[J].人民论坛,2013,(3).
[3] 郭涛.中小企业如何破解用工荒的瓶颈——安徽金裕皖酒业用工管理的启示[J].企业研究,2012,(7).
[4] 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报告[EB/OL]. http://www.ah.hrss. gov.cn/Root/web/templet/Root/web/templet/Root/web/zfxx gk/zfxxgk_forward.jsp?siteColumnContentId=79042.201 3-02-16.
[5] 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028-4500.
[6] 高向东.上海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研究[J].城市发展与研究,2009,(2).
[7] 谷秀兰,栾乔林,黄朝明.区域发展不均衡与劳动力流动研究[J].山西建筑,2012,(4).
[8] 肖德,程丽.湖北省承接制造业转移现状、优劣势及对策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9] 林迪.城镇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实证研究——以台州泽国镇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9).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ow Population in Anhui
FENG Chunmei, SHI Xianhua, CHEN Xueyun
(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China )
The labor supply is less than demand in Anhui. We divided the labor need in cities of Anhui into four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labor market.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umber, qual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inflow population, we found that the features of its number, quality, structure and so on. By mean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finding is that the leading factors of the stability of affecting population inflow are the economic aggregate an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effect. Therefor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peeding up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ttracting labor backflow, increasing the propaganda inside our province cities and exploring a variety of channels of labor demand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Anhui, features of the inflow population,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countermeasures
F241.22
A
1673-9639 (2014) 06-0094-06
(责任编辑 张凤祥)
(责任校对 王小聪)
2013-12-03
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SK2013A132)、2012年滁州学院科研重点项目“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2012sk004Z)、2013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妇女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演进”(SK2013A131)的成果。
冯春梅(1984-),女,云南保山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史贤华(1962-),男,安徽滁州人,学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三农问题。陈学云(1966-),男,江苏淮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镇化发展、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