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资源 提高人文素养
2014-06-30邵香芝
邵香芝
内容摘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在资源,以语文课堂为阵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资源 人文素养 培养提高 一.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要爱学生,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源于对人的尊重,不带功利,不求回报。这种爱包括:欣赏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学生要宽容,孩子是发展的,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对他们的一点小错误大加指责。教师要尊重学生。同一篇课文,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千差万别。教师应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
二.挖掘文本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佳作,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体验亲情,学会感恩
如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溺爱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向他人索取,不懂得给予和奉献,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懂感恩,爱心严重缺乏。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可以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其实我们都清楚,大多数同学只记得自己的生日,没有几个同学能够准确地说出母亲的生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关注自己的母亲,在享受母亲带给他们的那些快乐时,回忆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谈一谈母亲留给自己的那些难忘的回忆,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进而产生感恩之心。如果有可能,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以感恩为话题的写作任务,当学生带着感恩之心搜集素材进行写作时,我们的感恩教育也就达到目的了。
2.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好多学生不懂得珍惜拥有的东西,花钱随意,吃剩的饭菜直接倒掉,垃圾随手扔,这体现出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非常淡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日益遭到破坏,地球上的资源日益匮乏,如果不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自食其果。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一些这样的课文,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阅读课文后,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大都能想到是人类的破坏导致了仙湖的消失,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还带来了哪些破坏环境的方面,学生会说出水土流失,沙漠化,雾霾,沙尘暴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将会惨不忍睹。教育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做出努力。
3.不畏艰难,勇于拼搏
如今的孩子从小在顺境中长大,很少遇到挫折,而且遇到挫折时不懂得如何面对,耐挫折水平很差。经常听到有同学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就逃学或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轻生。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拼搏精神已经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任务。教材中以人物传记都很好地渗透了这方面的教育内涵。如《重塑生命》《丑小鸭》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深刻教育内涵,通过师生对话讨论及分析,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体验到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者风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在今后走上社会以后也能以积极的面貌面对任何困难。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持久动力源泉。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更要通过解读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营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应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载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品味人文精神,使人文素养教育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河南省夏邑县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