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一本书

2014-06-30樊星

文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天狗

樊星,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史》《别了,20世纪》等书,并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评论》等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及“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奖”。

寻找能够影响自己一生的书

有时候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问题是怎么找到这本书?每个人的情况是因人而异的,所以真正找到这本书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题目叫《混乱的图书馆》。小说写出了许多读者有过的人生体验:面对迷宫一样的书林,该借哪一本呢?大家在图书馆里漫无边际地找呀,找。有时,你想借的书图书馆里没有,或者有,却被别人借走了。而那些没有被借走的书,自己一时又没有读的欲望。当然也有不少读者很快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书。但对人生感到悲观的博尔赫斯是将人生看作一座“混乱的图书馆”的。在他看来,人生如迷宫。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找不到出路。

然而,还是有许多人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宝典。

有时,一本书可以使人发现做学问的新大陆。例如哲学家康德,他的生活一向很有规律,甚至规律到刻板的程度。他每天散步的时间十分准点,以至于邻居到了他散步的时间就知道是几点钟了。可是有一天,康德破例,没有准时出来散步,因为一本书深深吸引了他。那本书就是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爱弥儿》是以一部小说体裁写成的教育学著作。卢梭在书中设计了一个孩子,叫爱弥儿,并通过教育爱弥儿的过程,表达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孩子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书里有非常有名的一些话:“良心是最善于替我们决疑解惑的”,“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因此,良知比知识更重要。康德是研究哲学的。他一直沉浸在对“纯粹理性”的研究中,思考着人是如何认识世界、世界的本体到底是什么等等高深的问题,一直到读《爱弥儿》,才开始考虑另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他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实践理性批判》,就谈一个核心的问题——“人是目的”,人是至高无上的,这是人道主义的观念。《爱弥儿》这本书就这样帮助康德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也使他的哲学体系得到了完善。

“文革”中,当代思想家李泽厚下放“干校”,反复读的一本书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思想启迪他思考人的问题,并悄悄写下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于“文革”结束之际出版。该书为“文革”后重建人的主体性提供了思想资源,在思想解放的年代里影响了许多人。思想界里“康德热”的高涨成为1980年代的一件盛事。后来,文学评论家刘再复研究文学的主体性,就是受到李泽厚的影响。

而更多时候,一本好书常常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使人认识人生、发现自我。

都知道鲁迅“反传统”。可是他其实对传统经典是很有研究的。例如他曾经七校《嵇康集》。嵇康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既是文学家又是音乐家,还是教育家,因此很多大官都想拉拢嵇康,但是嵇康对从政不感兴趣。他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隐居竹林,逍遥自在。虽然最后因为得罪了权贵死于非命,却流芳百世。鲁迅七校《嵇康集》,显然是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的。鲁迅硬骨头精神的源泉,就在嵇康那里。鲁迅还有一篇很有名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中也谈到了嵇康。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过:“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就因为鲁迅的性质,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皜皜焉坚贞如白玉,懔懔焉劲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类似的缘故。”①诗人冯至也赞赏魏晋风度,心仪于“魏晋人物晚唐诗”;②美学家宗白华在1940年发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称赞“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起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③《傅雷家书》中记录了翻译家傅雷向儿子推荐《世说新语》的文字:“《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他当作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1954年12月27日信)“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文明的时候会那么文明,谈玄说理会那么隽永,野蛮的时候又同野兽毫无分别,甚至更残酷。奇怪的是这两个极端就表现在同一批人同一时代的人身上。两晋六朝多少野心家,想夺天下、称孤道寡的人,坐下来清谈竟是深通老庄与佛教哲学的哲人!”(1961年6月26日信)还有这一段:“《世说新语》久已想寄你一部……我常常认为这部书可与古希腊的《对话录》媲美,怪不得日本人历来作为枕中秘笈,作为床头常读的书。”(1962年9月23日信)④由此可见:尽管世道沧桑,尽管在1957年傅雷被打成了“右派”,可他仍然在内心深处追慕魏晋风度。显然,他的士大夫气节并没有被当时的政治高压扭曲。还有李泽厚也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也是一个“思辩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时期。在他看来,陶渊明和阮籍“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因为他们“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⑤——匆匆一瞥,不难看出:多少现代学者、作家心中都有“魏晋情结”。他们学贯中西,对传统有特别的理解与依恋;他们身逢动荡之世,却依然像魏晋名士那样心怀浪漫、卓然不群。

再看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的一生很浪漫吧!和一个荷兰青年有过一次感天动地的爱情,到处旅行,浪迹天涯。三毛写了很多书,以浪漫的风格影响了无数少男少女。但是非常有意思,知道三毛最喜欢哪本书吗?是大陆作家贾平凹的中篇小说《天狗》。她说她把那本书一口气看了十二遍,看了以后又把贾平凹所有的书都找来了读了。读了以后,她认为最好的还是《天狗》。这就是独到的眼光了。因为《天狗》显然不是贾平凹最有名的作品。这就是一个人找到了心中的宝典的感觉。《天狗》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乡村少年,没有读什么书,早早去当学徒,跟着师傅学打井。可是师傅脾气暴躁,经常喝酒、打老婆。善良的天狗会悄悄地安慰师娘,使师娘很受感动。她居然慢慢对天狗产生了好感,而这个“好感”当然是传统道德所不允许的。天狗知道自己应该恪守做人的准则。因此他抵挡住了爱的诱惑。——就是这个东西打动了三毛,使她感到了纯朴的力量。小说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形象,这个农民没有念过什么书,但是他有儒家文化的美德。这样,小说就写出了中国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深蒂固。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普通人虽然谈不上什么事业的成功,但是有一点:他们做人一辈子都规规矩矩,这种人总是会得到大家的赞扬。

三毛是一位浪漫的作家。可她特别喜欢的,却是这么一部风格朴素、意境崇高的作品。《天狗》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三毛浪漫性格的另一面。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类似的例子还有:拿破仑最喜欢的,是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可他最喜欢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却是一本爱情小说。据他自己说,他把这本书读了十几遍,甚至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把这本书带在自己的行囊里。因为喜欢这本书,他很想见歌德一面。由此可见,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也有对爱的渴望。理解拿破仑的人都应该知道,他的情感生活其实是不完美的。他的真爱是一位寡妇,可他的婚姻却是出于政治联姻的考虑。如此说来,他爱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不是也折射出他的情感愁思?

还有毛泽东。都知道他是雄才大略的马克思主义者、政治家、军事家,可他最喜欢的书却常常是古典文史著作。他就一生很喜欢读《红楼梦》,曾经多次号召他的部下读《红楼梦》。在毛泽东看来,《红楼梦》是研究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读《红楼梦》。这表明他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红楼梦》的。他还经常引用《红楼梦》里的话,例如“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还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欣赏贾宝玉、王熙凤,都独备一格。一个革命家也喜欢《红楼梦》,可以说流露出毛泽东特别的文化趣味。

由此可以催生这样的话题:在我们读过的书中,哪一本或者哪几本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许多同学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表明这些同学有浪漫情怀。也有不少同学喜欢张爱玲,这些“张迷”显然是认同张爱玲的“小资情调”的。还有很多同学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的研究生同学甚至告诉我,他每当遇到挫折时,读一遍《平凡的世界》,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能够找到对自己做人、写作有决定性影响的书,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大乐事。

如何找到那本书

那么,如何找到对自己做人、写作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书呢?

上面谈到的“金庸热”、“张爱玲热”、“路遥热”,都是当代读书界的热点。关注那些热点,至少能够使我们了解文化思潮的发展状态。都知道这是个世俗化的年代,可“金庸热”显然昭示了当代人的浪漫情怀,“路遥热”也显示了不可小看的正能量。都知道这是个风云变幻无常的年代,可“金庸热”、“张爱玲热”、“路遥热”的持续不衰却证明了经典的魅力常在。

另一方面,教育家、评论家们常常向青年推荐经典,也值得注意。1925年,北京《京报副刊》请作家和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众多名家积极响应。林语堂就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庄子》,一本是《昭明文选》。2000年9月16日,上海《文汇报》公布了由上海作协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1990年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的结果。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为:王安忆、余华、陈忠实、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张炜、张承志、莫言、余秋雨。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为:王安忆的《长恨歌》、陈忠实的《白鹿原》、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张炜的《九月寓言》、张承志的《心灵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还有,2009年,《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中文在线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经过“海选”,专家与网友共同推出了十佳优秀作品: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阿越的《新宋》,灰熊猫的《窃明》,晴川的武侠小说《韦帅望的江湖》,烟雨江南的仙侠传奇《尘缘》,酒徒的隋末英雄传奇《家园》,老猪的魔幻传奇《紫川》,雪夜冰河的《无家》,还有叶听雨讲述一位底层青年奋斗经历的《脸谱》。可见网络文学也在打造经典了。此外,《中国青年报》2004年8月8日曾经公布了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也引人注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哈姆雷特》、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维吉尔的《伊尼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托克维尔的《美国民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托马斯·杰弗逊的《美国独立宣言》、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的《草叶集》、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霍桑的《红字》和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我记得,书单中还应该有《圣经》。

上面这些书单,都是读经典、读好书的指南。

好书这么多,看得过来吗

有前辈学者就认为,书是读得完的。金克木先生就在《书读完了》一文中介绍了历史学家夏曾佑、陈寅恪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⑥这当然是指那些最重要的经典。而西方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其实也不过几十种吧。如果读这一百多本经典,其实不需要太多时间。如果一个星期读一本书,一年大约有五十多个星期吧,这样一年就可以读五十几部经典了吧!花上两、三年业余时间,读一批影响了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经典,并不是多么难的事。同时,在了解最重要的经典的基础上,再去发现一批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就可以打下治学、写作、生活的基础了吧。我注意到这些年,一批很有眼光的本科生、研究生既了解读书的热点,也发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名著,例如有刚上大一的本科生就告诉我,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我也注意到有的文学院本科生上课前读钱穆的《国史大纲》。这些都令人欣慰:读书事业,后继有人。在一个人们普遍忙忙碌碌、感到生存的压力山大的年代里,在一个得空就狂欢的年代里,能静下心来读一些书的人,是延续文明薪火的希望。

注 释

①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②见周棉:《冯至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③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179页。

④《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3、189—190、244页。

⑤《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86—87、106页。

⑥《书读完了》,《读书》1984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天狗
巧用修辞妙趣多
天狗食月等
天狗吃地球
敲月亮
天狗望月
春事
天狗食日
天狗
可爱的折耳猫
黑夜像一只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