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西藏班初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

2014-06-28杨利利贺能坤

关键词:汉藏西藏素养

杨利利,贺能坤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永川402160)

内地西藏班初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

杨利利,贺能坤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永川402160)

内地西藏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合作能力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民族、国

家的和平发展。调查显示,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总体效果显著。但仍存在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脱节、合作范围局限于本民族学生之间等问题。学校教育还应积极强化合作意识、重视学生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内地西藏班;文化差异;合作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便是学会共存(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1],这里的“学会共存”便是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和谐共生。青少年是否具备竞争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关系到他们在下个世纪的生存和发展问题[2]。可见,合作能力已成为新世纪、新时代教育的基本内容[3],也成为青少年学生未来应具备的关键能力。

关于“合作能力”的界定,学者们尚未将其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张勉认为合作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游戏、生活中,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表现出来的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调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的能力,是一种以协调的方式一起行动的身心能量[4];吕晓俊、苏永华认为合作能力是个人在人际互动作用中,以协作方式开展社会活动,最终达到彼此共同目标的意图和技能表现,具体包括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两方面[5];李斐斐在构成合作能力的要素上做了系统而全面的解释,她认为合作能力是合作意识、相关知识、合作技能、合作品质的总和,是为了共同目标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行为中所蕴藏的个性心理特征[6]。另有研究认为,群体社会组成的差异性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合作能力,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种族(Ethnicity)、宗教(Religion)和社会阶层(Social class)等方面[7]。

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结合文献和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合作能力界定为:合作能力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成员为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互相配合、协调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合作意愿、合作行为、合作素养、合作效果四个方面。此四方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合作意愿是合作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不同的合作意愿会导致不同的合作行为;合作行为依赖于良好的合作素养,即掌握合作的基本知识和合作技能;最后才是合作的效果,这种合作效果可通过合作成员的感受来进行、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合作能力的有机整体,也成为检验合作能力的综合指标。

内地西藏班初中学生具有年龄偏小、母语是藏语而非汉语、文化背景有差异、社会环境变化大等特点,因而当这些学生从一个环境过渡到另一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时必然面临诸多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给学生的合作能力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碍,严重时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基于此,通过内地西藏班初中学生合作能力的调查,我们可以及时把握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合作能力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与水平,增进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促进民族友好合作。

一、方法

(一)被试

本次调查样本分别来自东部、中部、西部部分西藏班(校)的初中学生:东部地区包括南通市西藏中学、江西南昌十七中(西藏部),中部地区选取了武汉西藏中学,西部地区选取了重庆西藏中学。共发放问卷1 037份,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992份,回收率高达95.7%。样本中男生比例为45.5%、女生比例为54.5%;父母均为藏族的学生占87.5%,均为汉族的占5.9%,一藏一汉的学生占2.9%,其他占3.7%。

(二)工具和施测

问卷系笔者根据文献自行编制,组织被试对每个问题进行自评,以不记名方式要求被试独立完成,并现场统一回收。问卷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其中数字越大,表明受测者该项得分越高。所有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问卷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2,折半信度为0.874,表明问卷的内部性信度一致性较好。同时,问卷以充分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并经过相关专家和内地西藏班教师指导和修改,具有较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

考虑到问卷调查存在着失真的可能,笔者同时赴各西藏中学进行了田野调查,就合作能力相关内容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观察,对个别学生以及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掌握了更加真实有效的材料。

二、结果分析

(一)合作意愿强烈

合作意愿是成员之间能否产生合作的前提条件,表现为学生自愿与他人合作互助的态度。若群体成员缺乏合作的主动参与意识,则他们与人合作意愿就不强,在合作中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测试学生的合作意愿,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自愿与他人合作互助”一题,旨在从主观上直接测试学生合作意愿的强烈程度。表1显示,内地西藏班有31.7%、35.9%的学生选择“总是”“常常”自愿与人合作互助。我们把这两项视为有着较强的合作意愿,两项合计为67.6%;只有1%的学生选择“从不”与他人自愿合作互助、5.9%的学生选择“很少”主动与他人合作。这表明,有超过2/3的内地西藏班学生有着较强的合作意愿,能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

表1 合作意愿统计情况

(二)合作行为积极

合作行为是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和方式,反映成员的合作技能水平与投入程度。在人与人的合作行为过程中,如何处理冲突是最能检验合作能力高低的重要参考标准。能很好地处理冲突,则表明合作能力强,会表现出积极的合作行为;反之,则说明合作能力不强,会表现出不利于合作的行为和方式。在回答“是否会另想办法处理冲突”的问题中,学生选择“总是”和“常常”的比例分别为23.2%、32.5%,合计55.7%,如表2所示。这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冲突面前不是束手无策,而是积极想办法来化解冲突,从而寻求较好的合作结果。

表2 处理冲突情况统计

(三)合作素养良好

合作素养是合作双方所具备的一种品质,是在合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与素质修养,它是成员间能否做到友好合作并取得效益的基础。有良好合作素养的学生,会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合作行为,而且会取得较有成效的合作结果。一个人是否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与良好的合作素养息息相关。已有研究指出,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提升学生的合作素养。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素养后,这种素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其合作行为,并且会及时调整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引导合作行为朝着有利于合作的方向变化。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发现别人缺点时,能容忍并提出建议”一题,以此来测试学生合作素养情况。调查结果(如表3)显示,“总是”与“常常”能在发现别人缺点时容忍并提出建议的学生分别为18.2%、31.4%,合计占49.6%。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有着较好的合作素养。

表3 合作素养情况统计

(四)合作效果显著

合作效果是合作行为发生后所取得的一种效益好坏的结果,它应是检验交往合作是否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尺度。合作效果有很多种评价方式,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可以较好地反映合作效果。合作越有效,处于合作主体的学生越易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这种快乐又会在下一次合作行为发生时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当学生能从越来越多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那么学生的积极合作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并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主动、积累更好的合作经验。相反,如果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则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人愿意去做自己不快乐的事情。因此,调查学生与别人交往时感觉快乐的程度,应是评价合作效果的一项可行性指标。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与别人交往时感觉”一题,以测验学生对合作感受的自我评价结果。表4统计结果显示,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非常快乐”的比例分别为50.9%和29.5%,合计高达80.4%。显然,这一群有着文化差异的西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后获得了较高的合作快感,显示出了较强的合作能力。

表4 合作快乐度情况统计

三、讨论

(一)内地西藏班学生合作能力总体表现

在有关合作能力的研究中,特别是在跨文化领域,影响群体合作的障碍因素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这种障碍因素一方面体现为群体自身特征和制度安排会影响群体的合作能力,特别是群体成员的异质性一般会损害群体的合作[8];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间的差异常常会给合作双方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误解、摩擦、困惑、矛盾甚至冲突也会因此而发生[9]。毋庸置疑,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正好具备了这种特殊性。首先,在进入内地学习之前,他们生活于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且在西藏区域内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学生都来自藏区,个体与个体之间认知与行为也会因环境差异而存在差异。比如,虽然同样来自藏区,母语均为藏语,但拉萨、山南、昌都等地区之间的藏语就有差异,彼此交流也会遇到一定障碍;其次,内地西藏班学生从西藏到内地,跨越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文化的过渡与转变中,文化与环境差异可能使学生的合作意愿不积极、合作行为不规范、合作素养水平不高、合作效果不明显,从而使得合作能力受到限制。

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在合作能力的四项指标上均有着较好的表现,显示了较强的合作能力。这与另一研究结论——内地西藏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相似之处[10]。由此可见,内地西藏班这种办学模式在培养有着民族文化差异的学生的合作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不仅有利于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合作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增进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实现西藏及其整个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

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是我国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教育政策,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担负着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历史使命。因此,“团结”一直是各地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重要关键词,已渗透进了师生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汉藏一家”“汉藏和泽”“汉藏同心”等陆续成为各学校的校训,“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当地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和团结能力的重要途径……除了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外,多数内地西藏班还从形式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主要采用双向互动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班级内部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建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室的课桌摆放打破传统格局,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放到一起,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等等。

可见,正是由于内地西藏班(校)在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和积极探索,学生的合作能力才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如此,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合作能力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良好的合作习惯还没有形成。在合作意愿的调查中,虽然大多数学生合作意愿较为强烈,但仍有部分学生合作意愿不稳定:有超过1/4的学生还只是偶尔会表现出合作意愿,还有少部分学生甚至不愿意与人合作。在个人合作素养方面,选择“有时”的比例达到了34.3%,还有超过1/3的学生没有形成条件反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素养。这可能是学生在进入内地之前受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立意识和淡薄依从观念的影响[11],导致部分学生合作意愿不明显、主动性不强、意识上尚未养成与他人合作互助的习惯。另外,文化与环境差异使得在异文化背景下成长学习的藏族学生对优秀品德养成起着制约作用,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方面与内地学生有较大差异[12],从而导致学生合作中过多地考虑自己,难以做到发现别人缺点时容忍并提出建议。此外,课堂观察中还发现个别优秀的学生不仅合作意愿较为低下,在与人合作时又特别是在小组互动中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较为强调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缺少宽容、不善于倾听与汲取他人的观点,且不乐于分享自己所取得的学业成果,合作品质也较为匮乏。

2.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出现脱节。调查显示,合作意愿积极的学生比例接近70%,其合作行为表现出积极的却刚过半数,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在面对冲突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善于处理冲突。众所周知,人的任何行为都受意识的支配,合作行为也必然受合作意识的指导。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合作意愿做指导,但在合作行为中却表现出一定的脱节,这似乎有悖于常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Kurt Lewin在其行为函数的研究中认为: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个性及其所处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3]。由于地域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西藏学生在拥有自身独特文化的同时产生固有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也必然带入内地,影响学生协调、配合,使合作技能难以发挥,对合作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在对多名老师的访谈中进一步得知,西藏学生到内地学习后,其合作行为除受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外,还受合作对象、合作情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还没有稳定或固化的合作行为常常在实际过程中出现偏离合作意愿的情况。究其原因,还在于合作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强化,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3.合作范围局限于本民族学生之间。内地西藏办学的特殊性,意味着民族成分的多重性。学生从西藏来到内地,必然会与当地其他民族在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并逐步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事实上,学生人际交往最初倾向于与带有亲戚关系、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同宿舍的学生交往。随着年级的变化,学生间的交往由小团体向班级转变,然后扩展到同年级甚至同校。学生总是按照距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出现了人际交往“差序格局”[14]。访谈和观察发现,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合作仍没有超越这种“差序格局”,表现为合作对象仍以本民族的同学为主、合作范围仍局限于狭小的本民族之间。他们最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在一起,有事时能很快抱成一团,形成狭隘的“小团体”。部分学生还会回避同汉族学生的交往,即便交往,交往的对象也有所选择[15]。究其根本,一是群体的特征与群体的合作能力呈一定的相关性[16],这些特征可能表现为西藏学生的民族心理、年龄水平、族群认同、价值取向、文化差异甚至是宗教信仰等相关性;二是内地西藏班(校)的办学模式大多为汉藏分家的格局,即使在汉藏班中学生也是藏多汉少,生源比例严重失调,交往资源极其稀缺,学生民族交往的程度、频率、范围还相当有限[17]。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合作意识与合作品质的培养。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年龄大都在12~16岁左右,这一时期是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引导体现成效的最佳时期。这一批学生合作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代人的发展,而且会对西藏社会的稳定乃至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要肩负内地西藏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重任,针对合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向学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促使学生把合作形成一种习惯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表现出积极的合作行为;帮助学生养成宽容、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等等。只有当今天的教育培养出了真正意义上有合作意愿且具有高合作品质、高合作素养的人,他们才会在社会中充分理解、尊重、包容民族间的差异,才会在社会发展中出现各种裂痕时积极主动地去沟通直到消除隔阂,才会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作用。

2.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合作技能。内地西藏初中班部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技能水平较低、投入程度不够,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意识与实际行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素养培养的同时重视合作实践。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合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予合作,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方法与合作技巧,及时对学生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校正,培养学生自觉的合作意识、良好的合作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目前,以合作学习小组方式开展的情景教学应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情景教学必须以尊重差异为前提,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及其兴趣爱好来展开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合作实践教育需求,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合作方法和技巧,并使其在合作实践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

3.为汉藏学生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倾向于本民族学生合作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汉藏学生缺乏彼此的交流交往、互相认知了解的机会。这不仅与内地各西藏班(校)“汉藏合泽”“汉藏一家”“汉藏和谐”的办学理念较为脱离,同时又弱化了民族团结的实效性。学校要充分重视汉藏学生交往,为汉藏学生创造合作机会。一是可增加汉藏学生间的集体活动,或者通过汉藏联谊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交往平台,增加认识、增进感情、促成合作;二是可针对西藏班(校)汉藏学生同校不同班、同班生源比列悬殊的现象,加大汉藏合班力度,平衡汉藏学生生源比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藏融合,为汉藏学生互相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三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活动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引导学生融入社区来提高合作能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可以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合作,实现双赢。

总之,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交往越来越频繁、全球化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今天,人们相互合作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对合作能力的要求势必也将越来越高。内地西藏班学生作为21世纪西藏新时代人才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肩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任,更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加强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会对民族的和谐共生、国家的和平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2]池平青.合作能力:青少年教育培养的新目标[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9(1):47-49.

[3]陆琰.论现代设计教育中合作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30-132.

[4]张勉.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吕晓俊,苏永华.合作能力的测验编制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5(11):29-31.

[6]李斐斐.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7]Lazear E.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Team-mates [J].Economic Journal,1999(109):15-40.

[8]韦倩.影响群体合作的因素:实验和田野调查的最新证据[J].经济学家,2009(11):60-68.

[9]黄桂芳.跨文化管理能力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91-94.

[10]李晶.合作学习在内地西藏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教学研究西藏教育,2010(2):20-22.

[11]冉苒,杨玉霞.内地藏族初中生人格特质的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56-60.

[12]刘逢庆.内地西藏班实施成功教育的尝试与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7-91.

[13]赵莉.内隐情景下高校教师之间知识共享与形成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20-23.

[1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5.

[15]冉苒.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2012(2):185-189.

[16]韦倩.影响群体合作的因素:实验和田野调查的最新证据[J].经济学家,2009(11):60-68.

[17]严庆,刘雪衫.民族交往:提升民族团结时效性的关键——以内地西藏班校为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91-95.

责任编辑:吴强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on Ability of Mainland Tibet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YANG Lili,HE Nengku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Center,Chongqig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eiences,Yongchuan,Chongqing 402160,China)

Students in mainland Tibetan schools are a special group.Their collaboration ability is related not only to themselves’healthy development,but also to the peac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country.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collaboration ability showed that the mode of Tibet classes in mainland could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ability of the Tibetan students and the result was remarkable.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ing of the good habits of cooperation,ungearing between the consciousness of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havior,limiting among the same nation’s students,and so on.Therefore,we should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ooperation,focus on the cooperation of students in their daily life,offer more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collaboration ability in the future.

mainland Tibetan classes;cultural differences;collaboration ability

G637

A

1673-8004(2014)01-0142-06

2013-06-05

杨利利(1990-),女,重庆合川人,学生,主要从事教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汉藏西藏素养
都是西藏的“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2《步辇图》:初唐汉藏关系图录
西藏:存在与虚无
汉藏姐妹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