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庙会:民族融合的印记
——以西湾盘古大王庙为例
2014-06-28蒲日材古贤明
蒲日材,古贤明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乡村庙会:民族融合的印记
——以西湾盘古大王庙为例
蒲日材,古贤明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盘古大王庙是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西湾镇的一座庙宇,其庙会是西湾地区最大的民间节庆。当地民众对大王庙所供奉祭祀的神灵说法不一,或曰为汉族之盘古,或曰为瑶族之盘瓠。这反映了在南岭走廊一带,汉族与瑶族等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事实,西湾盘古大王庙是民族融合的印记。从中可以窥知,乡村庙会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上有重要作用。
盘古大王庙;盘古;盘瓠;民族融合
盘古大王庙是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西湾镇的一座庙宇,坐落在穿街而过的富江江畔西侧。每年的农历十月十日,是盘古大王庙的节庆,会期从十月初九至十月十一,共三天。盘古大王庙在当地极有名气,庙会也极热闹,是西湾区域最大的民间节庆。每到会期,当地富江一河两岸乃至附近的八步、钟山、富川等地的民众,都前往大王庙会烧香拜神,叩谢大王,奉献供品,庆贺丰收。前来之人或求签问卦,或走亲访友,无不心怀虔诚,满脸笑容。在请道士、设神台、祭神灵、出行游、取仙水、拜炮爷的同时,配以舞龙狮、比武术、上刀山、下火海、抢花炮、唱大戏、放电影等节目,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燃烧之香火,弥漫之烛烟,喧天之炮声,在庙宇上空久久不散,为当地极有民俗意味之一景。
“庙会”一词中,“庙”乃是指一座村庙,而“会”则是指聚会。乡村庙会具体的含义就是每年为村庙里神的生日所举行的庆祝活动。顾名思义,盘古大王庙所纪念之神自然应该是盘古了。然而,笔者在西湾街就盘古大王庙庙会节庆问题开展田野调查时,却发现在西湾镇当地人的心目中所指的盘古,具象却不甚鲜明,纪念主神的身份,无一人能说得清楚。一会儿说是汉族传说中开天辟地之盘古,一会儿又说是瑶族故事中杀敌赐婚之盘瓠。就此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现把调查心得整理于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一座庙宇和一块石碑
现今的西湾大王庙位于风景秀丽的西湾镇天堂山脚的富江河畔,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装饰的建筑群,占地共1850平方米,建筑面积435平方米。包括大王庙宇、仿古戏台、小型广场、富江观光台、办公室、厨房、仓库和功德栏等建筑,设施一应俱全。主体建筑大王庙雕龙画凤,顶梁、屋檐、梁眷飞带上刻有多种图案和人物雕塑,墙壁上则绘有山水、人物、花草和树木,多姿多彩,栩栩如生。庙前有两只麒麟石像,正面最高处有一竖写牌匾,上写“盘古庙”三字,庙门横额为红色底,自右向左写着“盘古大王”四字。庙内设有香炉案台若干,正面墙壁中间供奉着一尊约半米高的盘古坐像。安放盘古坐像的神龛称“盘古宫”,上方写着“威灵显应”。仔细观察,大王神像表情端庄,但不生动,与别处庙宇的塑像没有多大区别,若不是放在此庙中,真不知道它就是盘古,见图1。
图1 盘古大王庙正面
图2 石碑碑文(局部)
现今大王庙重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庙宇后面的功德栏上立有一块石碑,详细记载了大王庙的来龙去脉及历史变迁。由于石碑由水泥筑成,做工粗糙,碑文已模糊难辨,如图2(石碑局部)。几经辨析,方得全文,兹录于下: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盘古氏继天首出定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造天地人三皇氏天皇氏兄弟十二人合一万八千岁地皇氏兄弟二人合一万八千岁人皇氏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岁太昊伏羲氏风姓生于河南陈州在位一百十五年始画八卦经女娲氏姓风炼黄白红黑棕五色石补天炎帝神农氏姜姓教稼穑始艺五谷在位一百四十年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始制衣冠初作甲子在位五十年寿一百岁唐帝尧姓伊者在位一百年寿百有八岁虞帝舜姓姚尧禅在位五十年寿一百岁方始有我国之夏商周秦汉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朝始太昊伏羲终宣统溥仪共四千八百五十四年自盘古开天辟地起至民国末共八万六千四百九十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万万岁
据西湾张亚明神童遗留序页记载为感开天辟地之恩德立建西湾盘古大王庙宇供庶民香烟祭祀于乾隆二年首建离河一丈八尺后常因水涨于道光十二年迁移另建百余步远地名曰车头高于原址水位三尺又因拜庭瓦面烂损于光绪二年重建拜庭张家保存之“浪伞”为乾隆三十八年一浪方道士所赠作出游之用至今又一百三十年历史该庙宇唯一遗留之古董只剩重建庭各信士捐银名碑之魂
为纪念善缘先祖立复该遗留名碑及原庙宇受众信士纷纷乐捐集资之托在原址重建盘古殿西江亭山向甲山庚山针择吉用公元一九九零庚午岁正月十二癸卯寅时动工大吉同年二月十二壬申日辰时转座竣妥恢复正月十二日为一河两岸佳节十月初十日系盘古大王炮爷会期谨此
告佈
张英隆罗新可赖永福赖永良同敬录
公元一九九零年庚午岁二月十二日吉日立这段夹杂着《幼学琼林》文字的碑文,准确地说并无多少文采,但是它明确地透露出了若干重要的信息。一是大王庙始建于“乾隆二年”,即公元1723年。如此算来,盘古大王庙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二是大王庙所纪念之神灵,就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时“继天首出”之盘古。立庙原因是“为感(盘古)开天辟地之恩德”。盘古是汉族神话传说中创造宇宙人类万物自然神①,在汉族文献里,始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塑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地,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太平御览》卷二)其后,题为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万物。盘古因为特殊的功绩被视为图腾得到崇拜,后来上升为神,被汉人立庙祭拜,在南方一带尤盛。
根据盘古大王庙建筑所标示的文字以及所立石碑之材料可知,盘古大王庙所祭拜之盘古,应当是汉族神话故事里的盘古。能写入碑文立于庙林,说明得到了当地民众的集体认同。
二、一个传说和一个故事
然而,笔者在西湾镇做田野调查时,却又屡屡听到以下饶有趣味的传说或者故事。
一个是关于盘古大王庙最初建立的传说。据盘古大王庙重建的倡导者,现任管理委员会会头赖永福老人讲②,大王庙设立之前,西湾有一贫穷人家,乐善好施,以在富江打鱼为生。有一年富江发大水,他在捕鱼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一网撒下去,网很沉,但捞起来的却一条鱼也没有,只有一尊木头神像。他失望地把神像扔回江心,重新下网。不过第二网捞起来仍然是一条鱼也没有,得到的竟然又是这尊木头神像。他生气地认为神像在作祟,为了防止再次打捞到这尊神像,他把神像扔向了下游的地方。然而等他把沉沉的第三网捞起时,还是一条鱼也没有,得到的还是这尊木头神像。这回,他不生气了,他意识到这是神灵在暗示他,要他收留神像。于是他不再打鱼,收网把木头神像背回了家。过了几天,一个自称是上游富川县的老人找到了他,说木头神像是富川一个大王庙的,发洪水时水淹庙宇被推下富江,沿着河流冲到了西湾。但当他听完打鱼人捕捞神像的过程后,不再要求索回。而是两人一起倾囊捐资,与当地民众一起,在捕捞神像的河边立庙,供奉祭祀这尊木头神像。这就是盘古大王庙的来历。
一个是关于大王庙童子说瑶语(或曰苗语)的故事。所谓童子,在道教里本是指大仙身边的侍童,后来泛指据说是上界神灵转生人间的有神灵附身的世间男子。童子因为神灵附身,所以感应比常人要灵敏,在他身上会发生一些怪事。盘古大王庙管理委员会骨干成员林春妹讲③,以前大王庙里的童子非常神奇,平日讲的都是当地通用的语言,如本地话,客家话等,但是每当大王庙举行祭祀仪式他以神灵的身份出现时,讲的却是少数民族的瑶语。林春妹的父亲生前就是大王庙的童子,根据她是“童子女儿”这一身份我们可以大胆断言,她说的事情当真实无疑。童子讲瑶语,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事实。
一个庙会的解释文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地方文化精英,以一般干部为代表的有文化阶层,还包括教师、部分工人、商人等;二是神职人员与道教人士;三是以农民为代表的纯下层民间。以农民为代表的纯下层民间,所表述的是祖辈相传的口耳之学,具有地方化、合理演义化、无限神圣化、复合化和模糊化等特点。神职人员则以相应的宗教经典为主体表达方式,接近于民间话语[1]。童子是神灵传达自己旨意的中介。盘古大王庙的童子是神职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所祭祀的大王庙主神的替身。童子讲瑶语或者苗语,这是以宗教的方式告诉人们,盘古大王庙所供奉的神灵是瑶族的祖先神——盘瓠。在南岭走廊一带的畲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里,广泛流传着类似的具有南蛮意识的“盘瓠”传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不克,乃募天下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锡黄金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昔帝有畜犬,其毛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经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瓠死后,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在瑶族文书《评王券牒》、《过山榜》等家书、族书中也有关于这一内容相类似的记载,尽管叙述的书目众多,内容不一,尚无一份瑶族公认的权威性版本,但故事的主题、主体、主干基本一致。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曰:“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为至。”所云之“南山”即中国南边之山,当为现在南岭走廊一带。在赖永福老人讲述的传说中,大王庙木头神像漂流而来的上游富川,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属于南岭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全称“富川瑶族自治县”。木头神像本是富川境内庙宇的祭祀品,那么木头神像的性质也应属于瑶族,是盘瓠的显在身份。赖永福、林春妹等老人代表的是纯下层民间的民众(但因为他们会头、童子后辈等身份,所以在相当程度上拥有对庙会的解释权),他们用祖辈相传的口耳之学反复诉说,西湾盘古大王庙所供奉之神灵是瑶族祖先神——“盘瓠”。
三、文化人类学解读:民族融合的印记
现实中庙宇、石碑所雕刻的文字,明白无误地昭示,大王庙供奉祭祀的神灵是汉族的自然神“盘古”,然而口头相传的传说、故事,又一再地诉说,大王庙供奉祭祀的神灵是瑶族的祖先神“盘瓠”。为什么会这样?
一直以来,学界对盘古、盘瓠、盘王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有一种观点是,盘古即盘瓠、盘古即盘王、盘王即盘瓠,三者是同一始祖④。甚而从音韵学的角度解释,“盘古”是“盘瓠”的音转,二者是内涵一样的两个概念。诚然,我们应该重视这些观念,也可以套用这一观点来阐释西湾民众对大王庙所祭祀的神灵汉瑶不分的现象。不过,窃以为,如此解释似乎过于简单化。如前文所述,“盘古”是汉族崇拜的自然神,而“盘瓠”是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崇拜的祖先神。两者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文化内涵实有很大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可混淆。
依愚见,西湾民众对大王庙祭祀神灵汉瑶不分的现象,是汉族与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地区民族融合的印记。
孙中山曰:“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但“如果人类中有一种特别相同的风俗习惯,久而久之,也可以自行结合成一个民族”[2]。因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民族间必然有很多差异;但共处于同一个地域的民族,总是经常、大量和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整合,又有可能在双向民族文化交流中,产生新的共同文化,使不同民族文化界线变得模糊接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局面。南岭走廊一带多由破碎山地组成,是长江文化与珠江文化的分界线,既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南下的通道,也是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汉族盘古文化和瑶族盘瓠文化的交汇处。
西湾镇所在的岭南本为古越人居地,自秦以來,即有汉人迁来,盘古作为汉族神祇也作为汉文化一部分,随着汉人南迁而进入岭南。在进入交通线附近,多有盘古庙。盘古神话和盘古庙宇也主要在南方流传和分布。如南梁任昉《述异记》载:“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同书注云:“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国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有盘古国、盘古庙、盘古墓,充分说明了汉族盘古文化在南岭一带的兴旺发达,被当地原住民所吸收。如今在两广地区及南岭走廊一带仍然大量存在着以“盘古”为名的村庄、山岭、岩洞、庙宇,这是盘古信仰和盘古文化所留下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南岭走廊与其他走廊相比,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资源比较丰富、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区”[3]。本源于五溪蛮的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是南岭走廊的原住民。宋代时在地区内也开始迁徙流动越过南岭进入岭南,在偏向于南岭走廊南边一带居住下来,逐步形成了今天瑶族的基本格局,也使岭南一带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直至今天,桂北、粤西北、湘南、湘西南仍是瑶族人的大本营。诸多的瑶族自治县、自治乡都集中在这一带,如广西的富川、恭城、金秀,湖南的江华,广东的连南、乳源等等。
西湾镇原属贺州市八步区,地处南岭走廊中部的萌渚岭余脉,和富川一样是秦汉以来潇贺古道的必经之路,是潇贺古道沿线最重要的城镇之一,自古有“三湘入桂门户,八桂入粤要冲”之美称。境内居住着汉族、瑶族、壮族、苗族等民族。据史书记载,贺州原是瑶族、壮族聚居地,瑶人等是土著居民。贺州汉族人在明清后以客家人为主,因为明清时期,是汉族客家先民入贺州时间最集中的时期,即罗香林先生概括客家迁徙“五期说”中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大迁徙时期。入贺后以“大分散、小集中”[4]的格局分布,周边居住着为数众多的瑶族等少数民族。汉族与瑶族同时在南岭扎根,必然存在文化交流、融合,族群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冲突。民族的地位也会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及人口比例变化而发生变化。最终的结果是,汉族以其较为开朗先进的文化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瑶族等少数民族则不断地认同汉族文化并与之融为一体,盘瓠文化也不断地盘古化。据石碑碑文,西湾盘古大王庙始建于乾隆二年,恰好是客家汉人大规模迁入贺州的时候。庙宇以“盘古”命名,并塑像立碑,这当是大王庙所在地西湾镇汉人众多、势力强盛的结果。另一方面,取得区域话语权的汉族往往“入乡随俗”,尊重和包融原住民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自己的盘古文化中不断融入盘瓠基因,盘古文化也变得盘瓠化。西湾盘古大王庙木头神像来自上游富川传说及庙宇童子说瑶语的故事,就是汉族盘古文化盘瓠化的形象反映。建立在多民族杂居地的西湾盘古大王庙,所供奉祭祀的神灵其实既是汉族盘古,又是瑶民族盘瓠。要言之,是一庙祭两神,与贺州汉族人“一家祭两祖”的现象有同样的内涵。据调查,贺州汉族有部分人的家里神龛,左边立的是盘瓠像,右边立的是先祖像,二者同时祭拜。因而,西湾盘古大王庙是汉族与瑶族等地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印记。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道:“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5]。根据马氏理念,盘古大王庙庙会能够作为西湾民众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存在于当地民众的文化系统中,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对于文化系统的运行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要言之,在于它有意无意地促进了民族的团结,构建了社会的和谐。促进民族融合,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乡村庙会的重要功能之一。处于南岭走廊线上的盘古庙或盘瓠庙历史渊源深远,文化积淀凝重,内涵丰富多彩,是民族融合的印记,实在值得珍重。政府应该给予保护,或作为一笔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湾盘古大王庙在同类庙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注释:
①有关盘古神话的渊源,学界众说纷纭。一曰是汉族崇拜的图腾,虽发生于南方,但经过了中部文人的采用修改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神话。一曰是我国南方瑶、苗等少数民族民间的图腾。因为在他们的民族传说中,一向盛传盘古,故盘古是他们的祖先。本文取前一观点。
②赖永福,男,73岁,现居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西湾街,是修复盘古大王庙的主要倡导者,笔者2012年农历十月、十一月田野作业访谈他时,他任庙会会头。
③林春妹,女,61岁,现居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西湾街,笔者于2012年农历十月盘古大会庙会时对她进行了采访。
④对盘古与盘瓠辨析的书籍众多,难以一一罗列。如可参阅苏胜兴.瑶族故事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191-202.
[1]赵宗福.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甘肃省泾川王母宫庙会及王母娘娘信仰调查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5(6):87.
[2]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A]//孙中山文萃:下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729.
[3]王元林.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112.
[4]熊守清.略论广西客家的源流、分布及其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4):27.
[5][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7.
责任编辑:黄贤忠
The Rural Temple Fair Being a Mark of National Fusion:——A Case of Pangu King temple in Xiwan
PU Ricai,GU Xianmi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Hezhou 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China)
The Pangu King temple is located in Xiwan Town,Pinggui Management District of Hezhou City in Guangxi.The temple fair is the largest folk event in Xiwan area.About the God of King Temple worship,the local people’s viewpoints are different. Some regard it as the Han of Pangu,others think of it as Yao of Panhu.This shows that Han and the Yao interact and fus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Nanling corridor.Pangu King Temple in Xiwan is the mark of national fusion.Seen from it,the village temple fai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angu King temple;Pangu;Panhu;national fusion
C953
A
1673-8004(2014)01-0036-05
2013-11-07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南岭走廊中段民间节庆与社会和谐研究——以贺州市为例”(项目号:11FSH012)的研究成果。
蒲日材(1972-),男,广西岑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方民俗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贤明(1964-),男,广西贺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方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