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喹啉-8-氧甲基)苯并咪唑镉配合物的电化学及DNA键合性质研究*
2014-06-27温会玲陈玉燕
温会玲,陈玉燕
(青岛科技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2)
近年来,金属配合物作为DNA分子识别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现了一批具有DNA特异识别属性的小分子配合物,为新型基因选择性药物的筛选提供了重要信息。金属配合物已经广泛用于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开关、DNA足迹试剂以及DNA断裂试剂等研究领域[1,2]。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与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一直是生物无机化学、医药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3]。本文用紫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2-(喹啉-8-氧甲基)苯并咪唑镉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可以作为ssDNA和dsDNA的结构识别探针。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石墨粉(上海胶体化工厂);高效切片石蜡(上海华灵康复器械厂);pH值为4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液(上海雷磁仪器厂)。鲱鱼精DNA(dsDNA,Sigma产品),使用前未进一步提纯,测得A260/A280>1.80,表示其纯度符合要求。dsDNA浓度以碱基对表示,通过 260nm(ε260=6600L·mol-1·cm-1)处吸光度确定。变性单链DNA(ssDNA)根据文献制备[4]。所有溶液都用二次蒸馏水制备。2-(喹啉-8-氧甲基)苯并咪唑(L)镉配合物[Cd(L)Cl2(H2O)]晶体按文献方法合成[5],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CHI832电化学分析仪;pHS-25型酸度计;三电极系统: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铂片电极为对电极,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DZF-150型真空干燥箱;TU-18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2 紫外光谱
用 0.1mol·L-1HOAc-NaOAc(pH值为 4.0)缓冲液稀释储备液,得到4.60×10-5mol·L-1配合物溶液,在含4.60×10-5mol·L-1配合物溶液中加入相同量的dsDNA(ssDNA),摇匀,充分反应,在200~900nm进行紫外光谱测定。
紫外滴定实验:配制4.60×10-5mol·L-1配合物溶液,准确量取3mL于石英比色皿中,测定配合物的紫外光谱,逐次向配合物溶液中加入一定量dsDNA或ssDNA溶液,摇匀充分反应后,分别测定其紫外谱图。
1.3 电化学研究
在含 5.67×10-5mol·L-1Cd配合物的 0.1mol·L-1HOAc-NaOAc缓冲液(pH值为4.0)中,加入相同浓度的dsDNA或ssDNA,充分反应,以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进行电化学测定。在5.62×10-5mol·L-1配合物中加入不同浓度的dsDNA,充分反应后,测定其微分脉冲伏安曲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图1为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循环伏安图。
图1 配合物与dsDNA、ssDNA相互作用的循环伏安图Fig.1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complex in the absence(a)and presence of dsDNA(b)and ssDNA(c)
配合物于0.178V出现一个氧化峰,其峰电流为5.724×10-7A,0.106V出现一个还原峰,峰电流为1.861×10-7A,氧化还原峰峰形良好。ΔEp=Epc-Epa=72mV,Ipa/Ipc=3.07,由此可见,该氧化还原过程属于不可逆过程。
与dsDNA或ssDNA充分反应后,氧化峰电流明显减小,加入ssDNA后峰电流更小,说明其与DNA发生了相互作用,且与ssDNA的作用更强;配合物的式电位从0.142V负移至0.133V和0.128V(见表1),根据文献知,当电活性小分子与DNA发生静电作用时,电化学电位向负移动;产生嵌插作用时,向正方向移动。由此说明Cd配合物与DNA间主要是静电作用,此外,ssDNA暴露于外部的碱基也可能与配合物发生了相互作用,使得ssDNA与配合物作用更强。配合物与dsDNA和ssDNA不同的作用模式和作用强度,使Cd配合物有可能用于DNA二级结构的识别。
表1 Cd配合物结合DNA前后的电化学参数Tab.1 Electrochemical data of Cd complex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DNA
研究了加入DNA前后,电位扫描速度对配合物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DNA是否存在,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都与扫速(v)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配合物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主要受吸附控制。
对于一个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根据Laviron公式,氧化峰电位(Ep)与扫速(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E0′是式电位,α是电子转移系数,n是电化学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k0是电化学速率常数。以Ep对ln v作图(图 2),得到 Ep=0.0262ln v+0.2354(γ=0.999),计算得到αn=0.9637,则n=1.93,说明该氧化过程是一个2电子过程,对应于Cd→Cd2+的过程。
图2 峰电位E p与L nv关系图Fig.2 Plot of peak potential E p versus L nv
在5.62×10-5mol·L-1的Cd配合物中加入不同浓度的dsDNA后,测定其微分脉冲伏安曲线(图3),随着dsDNA浓度的增加,样品的峰电流逐渐减小,当 dsDNA浓度为5.589×10-5mol·L-1时,样品的氧化峰电流趋于稳定,说明配合物与dsDNA间的反应达到饱和状态。
图3 配合物微分脉冲伏安图Fig.3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ograms of the complex
将加入dsDNA后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I pa)对dsDNA的浓度做图,见图4。
图4 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与DNA浓度的关系Fig.4 Plotof peak current Ipa versus CDNA
由图4可见,配合物的峰电流与dsDNA浓度在两个浓度区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关系式分别为Ipa/(10-7A)=2.4094C+9.94(γ=0.9999)。Ipa/(10-7A)=-0.3412C+4.1067(γ=0.983)。因此,该配合物有望用于DNA的定量分析。
2.2 紫外光谱法研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
图5 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Fig.5 UV-vis spectra of complex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DNA
由图5可见,在配合物溶液中加入dsDNA或ssDNA后,所有的吸收峰都未出现红移,说明配合物与DNA间不存在嵌插作用,而是以静电作用为主。所有吸收峰均产生减色效应,加入ssDNA后减色效应更明显。即配合物与ssDNA的作用更强,该结论与电化学研究结果一致。
利用紫外滴定法测定了配合物与dsDNA、ssDNA的结合能力,图6为配合物与dsDNA紫外滴定谱图。
图6 配合物与dsDNA的紫外滴定谱图Fig.6 UV-vis titration spectra of complex
依据方程式CDNA/(εa-εf)=CDNA/(εb-εf)+1/Kb(εa-εf),以CDNA/(εa-εf)对CDNA作图为一直线,直线方程为 y=5.0254x+2.5966(γ2=0.9755),斜率与截距的比值即为结合常数Kb(dsDNA)=1.935×104L·mol-1。同理得到Kb(ssDNA)=4.462×104L·mol-1。结合常数的测定从实验数据上进一步证明配合物与ssDNA作用更强。
3 结论
应用紫外光谱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2-(喹啉-8-氧甲基)苯并咪唑镉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可以作为ssDNA和dsDNA二级结构识别探针。微分脉冲伏安实验结果证明,该配合物有望用于DNA的定量分析,可能共存的干扰物质对DNA定量检测的影响将在后续实验中进行。
[1] Uma V,Kanthimathi M,Weyhermuller T,et al.Oxidative DNA cleavagemediated by a new copper(II)terpyridine complex:Crystal structureand DNA binding studies[J].JInorg Biochem,2005,99:2299-2307.
[2] Kou Y,Tian J,LiD,et al.Synthesis,structure,magnetic properties andDNAcleavageofbinuclearCu(II)Schiff-basecomplexes[J].Dalton Trans,2009,2374-2382.
[3] Loganathan R,Ramakrishnan S,Suresh E,etal.Mixed ligand copper(II)complexes of N,N-bis(benzimidazol-2-ylmethyl)amine(BBA)with diimine co-ligands:efficient chemical nuclease and protease activities and cytotoxicity[J].Inorg Chem.,2012,51:5512-5532.
[4] Pang DW,Abruna H D.Micro metho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NA and redox-active molecules[J].Anal.Chem.,1998,70:3162-3169.
[5] Wen Y H,Xie X L,Wang L,Syntheses,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copper and cadmium complexes with quinoline-based benzimidazole[J],J,Coord.Chem.,2011,64(3):45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