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2014-06-27李家伟刘艳春张改惠

关键词:诱发电位三叉神经参考值

李家伟,刘艳春,李 丽,马 东,张改惠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陕西西安 710004;2. 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口腔科,陕西咸阳 712000;3.西安医学院口腔系,陕西西安 710068)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部分患者因无法忍受其剧烈的疼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但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学者们对三叉神经痛的病理也存在完全不同的意见[1]。目前,临床上使用的X片、CT、MRI等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和诊断价值非常有限,而神经电生理变化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其中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探讨,可以为研究和诊治三叉神经传导通路障碍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获得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数据,本研究综合参考我们之前应用于动物实验、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的实验方法[2-4],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等[5-7],采用无创伤的表面皮肤刺激及记录方法,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希望能够完成从动物实验、健康志愿者检测到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应用的一系列研究,为今后三叉神经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三叉神经痛患者严格选择没有经过不可逆性治疗(如:无水乙醇、甘油注射,神经干切断、撕脱,伽玛刀,射频等)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6名,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9~79岁,主要为中老年患者;病史最短的1周,最长的30年;以往治疗主要包括: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局部中医针灸治疗,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加维生素B12等;所有患者均无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无颅脑外伤史,无脑动脉硬化症,无发烧;检查前充分休息,消除患者躯体和情绪的紧张。

1.2实验方法

1.2.1刺激及记录部位的处理 参考脑电图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剃除C5、C6、Cz三个部位的头发,用磨沙膏对上述三个位置及双侧眶下、Cv7、Fpz、右手腕上5 cm×3 cm区域进行清洁,然后酒精脱脂。被检测人员取坐位,在安静清醒状态下进行检测。

1.2.2刺激方法 采用表面圆盘电极分别刺激双侧眶下区,刺激频率为2 Hz,以极性交替的电刺激,减少局部发生极化的可能,减少电刺激伪迹,以使短潜伏期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与刺激伪迹分开。

1.2.3记录方法 实验采用丹麦DANTEC公司产Keypoint多导联诱发电位仪,在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实验时温度18~25 ℃,诱发电位仪及屏蔽网接地以避免静电干扰。记录电极位置参考脑电图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采用C5、C6-Fpz导联和Cz-Cv7导联记录,分别记为C1、C2、C3,右手腕部接地。C5、C6点分别为左、右侧冠状线颞中点; Cz点即中央点,位于鼻根点至枕外粗隆连线的中点;Fpz点即额极点,位于鼻根点至枕外粗隆连线的前10%处;Cv7位于第7颈椎棘突处。记录电极采用圆盘表面电极,各电极间阻抗均小于5 kΩ,滤波带通[200,2 000 Hz],叠加500次,分析时间10 ms。

1.3数据处理采用CS10.3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患者同体两侧(患侧、健侧)所得数据相比较,行配对t检验;并与我们之前所作的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相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方差不齐者),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各波波形的观察从诱发电位波形图(图1)可见: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各导联波形较稳定,其与(图2)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各导联波形也很相似,尤其T1波潜伏期基本相近,但是各波波幅及T2波潜伏期有差别,需要进一步统计学分析。

图1 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波形

图2 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波形

2.2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的观察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同体两侧(患侧、健侧)各波潜伏期进行t检验(表1),P>0.05,故不能认为两个样本均数不等。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各导联峰间潜伏期进行了t检验(表2),P>0.05,故不能认为两个样本均数不等。表3、表4显示:与我们之前所作的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相比较,结果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T1潜伏期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方差齐性检验认为该资料方差不齐,进行t’检验,结果P<0.05,认为两样本均数不相等;而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T2潜伏期、T2-T1峰间潜伏期及健侧T2潜伏期、T2-T1峰间潜伏期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较,进行t检验,结果P>0.05,不能认为两样本均数不相等。提示我们在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中,短潜伏期波有明显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

表1 患者双侧各波潜伏期的比较

表2 患者双侧各导联峰间潜伏期的比较

IPL:峰间潜伏期。

表3 患者患侧与健康志愿者各波潜伏期的比较

表4 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各导联峰间潜伏期的比较

3讨论

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但其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度还有不足[8-9]。由于各实验室所用的仪器设备、操作条件、操作方法和周围环境影响等不尽相同,刺激方式和参数也不一致,所以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正常值尚不能通用[10-12]。为提高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各实验室必须确定自己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值。本实验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面神经诱发电位的动物实验,并检测了40例人类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比较得出最佳的刺激及记录方法,并获得了“本实验室的”大鼠及人类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参考数据”。

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是大脑对三叉神经受到刺激后所做出的电生理反应。但是,如果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传导通道被部分或者完全切断,它将难以获得满意的脑诱发电位图形,若再加大刺激强度,可能获得的是包括脑面神经诱发电位等,有其他脑诱发电位在内的复合诱发电位,此时的复合诱发电位,将不能真正反映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

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不明确,缺乏针对其病因的治疗方法,一些现在流行的治疗,是以对神经不同部位的破坏为主,可以称为“不可逆性治疗”,如对三叉神经分支、神经干、神经节、神经根等部位的破坏性治疗,包括神经撕脱、切断、伽玛刀、射频温控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gangliocoagulation)及注射无水乙醇、无水甘油等。这些不可逆性的治疗,造成了对患者三叉神经传导通道的部分或者完全阻断,影响了对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的判断。理论上讲,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应该从选择完全没有经过医源性干扰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开始进行,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难以得到较多这样的病例。因此,在该项研究中,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选择时,主要选择近期没有做过治疗,或者只是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或者局部进行中医针灸、局部封闭(利多卡因加维生素B12)等。这些“无”或“少”医源性干扰的病例,其三叉神经传导通道没有被医源性的部分或者完全切断,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

该研究发现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同体两侧(患侧、健侧)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当患者数据与我们的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时,患者患侧T1潜伏期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发现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T1潜伏期小于正常参考值,说明短潜伏期的T1可以反映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电生理变化。但是,这一结果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有差异[13-14]。首先,这可能与研究方法、设备条件等不同有关。我们研究检测到最短潜伏期是2.5 ms,他们的最短潜伏期大于19 ms,故研究的目标范围也有所不同。其次,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选择标准不同有关。他们选择的患者包括了三叉神经撕脱术术后复发者等。我们选择的是“无”或“少”医源性干扰的病例,这样的病例也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发病的早期、或者是病情较轻的患者。因此,我们要继续扩大研究范围,既要包括三叉神经痛发病的早期、及病情较轻的患者,也要分组研究病情较长、病情较重、经过反复多次(多种)治疗的患者。同时,研究方法还应有针对性的改进,还要增加对其他参数的研究,如对波面积的研究等。

为了获得更稳定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短潜伏期波,进一步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仍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该研究提示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T1潜伏期小于正常参考数据,说明短潜伏期的T1可以反映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电生理变化,在人体进行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时,应注意短潜伏期波更稳定,更具有参考价值,为今后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等,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志愿. 口腔颌面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05-420.

[2] 李家伟,李丽,刘艳春,等. 双侧多导联记录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26(6):559-561,564.

[3] 刘艳春,李家伟,李丽,等. 大鼠面神经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27(2):147-149,164.

[4] 李家伟,刘艳春,朱进才,等. 健康人体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检测[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2):167-169,173.

[5] TAKASHIMA K, TAKAHASHI M, YUBUNE N, et al. Evoked potential monitoring in an operation of neurosurgery[J]. Rinsho Byori, 2008, 56(6):475-485.

[6] TRUINI A, CRUCCU G. Laser evoked potentials in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disease: the absence of Adelta potentials does not unmask C-fibre potentials[J]. Clin Neurophysiol, 2008, 119(8):1905-1908.

[7] 冯保会,李世亭,孟佑强,等.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学特征[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12):557-558.

[8] MALCHAREK MJ, LANDRAF J, HENNIG G, et al. Recordings of long-latency trigeminal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 in patients under general anaesthesia[J]. Clin Neurophysiol, 2011, 122(5):1048-1054.

[9] SHESTAKOV VV, STARIKOVA NL. Clinical features of migraine and parameters of 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J]. Zh Nevrol Psikhiatr Im S S Korsakova, 2010, 110(12):77-81.

[10] KASSAB A, SSCHAUB F, VENT J, et al. Effects of short inter-stimulus intervals on olfactory and 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J]. Acta Otolaryngol, 2009, 129(11):1250-1256.

[11] KUZNETSOVA EA, IAKUPOV EZ. Evoked potentials and brainstem reflex activity in patients of young and middle age with chronic headache[J]. Zh Nevrol Psikhiatr Im S S Korsakova, 2011, 111(8 Pt 1):27-30.

[12] TOMITA A, KATO T, SATO F, et al. Somatotopic direct projections from orofacial areas of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to pons and medulla, especially to trigeminal sensory nuclear complex, in rats[J]. Neuroscience, 2012, 200:166-185.

[13] ROMBAUX P, MOURAUX A, KELLER T, et al. 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patients with olfactory dysfunction[J]. Rhinology, 2008, 46(3):170-174.

[14] 许维刚,王雨生,李娜. 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分析与探讨[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7(1):78-81.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三叉神经参考值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听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血清指标参考值的建立
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脑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颅内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
亚高原地区大、小鼠血液指标正常参考值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