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

2014-06-26吴海珍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吴海珍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时代审视;理性应对

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方式正在迅速影响着广大读者。对此,全社会要积极正视阅读方式的变迁,科学平衡传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协力打造“书香中国”和培育“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3-0095-04

阅读作为人们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文化能力,既是一种个人的内省式体验,又是代际知识传递过程中,耳提面命不可得之余,递进传承文化的路径选择。[1]作为人类成员进行社会化的一项重要行为表征,对个人而言,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和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对国家、民族而言,阅读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的精神境界。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2]传统意义的阅读是指纸本阅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不仅指读书看报等传统的纸本阅读,也包括对声音、图像的听闻以及网络在线阅读和下载浏览。从读书到读屏,当前的阅读包含了视、听、读三重含义,是一种立体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

1 人类阅读史上的时代变革

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从青铜石碑到竹木简帛,直至造纸术及印刷术普及,先后兴起的新媒体诸如报刊、广播、电视,而今却都已成了传统媒体……伴随着人类智慧的发达,信息传播媒介和人类阅读方式一直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苏格拉底在《斐德诺篇》中就曾恐惧于书写的发明,谓之“制造了灵魂中的遗忘性”,认为这使得一个人不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而是相信外部书写的文字。[3]17世纪罗伯特·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中就曾抱怨印刷术带来的信息过载:“我们被书本压迫着,眼睛因阅读而酸痛,手指因翻页而麻痹。”[4]1881年美国神经病学家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在《美国神经过敏》论文中将当时席卷美国的“神经质”流行病归罪于电报和大众报纸的传播速度,认为“我们匆匆忙忙就建立一个系统浮光掠影地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味求新猎奇”。再后来,电视也褯被贴上了“用消极的快感毒害大众的心智”之罪名,有人认为“它带给人类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隔离的注意力”。[5]当下,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网民的急速增长、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传统内容的数字化,为信息地发布和知识地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对纸本阅读进一步造成了巨大冲击,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分流了一部分现有读者乃至潜在读者。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6]目前,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阅读代替了坐看电脑屏幕的PC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据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74.5%。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79%,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网民行为来看,我国手机网民对手机上网依赖性较大,充满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根据调查,手机网民平均每天累计手机上网时长124分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地比例达22%。随时随地可供获取的海量信息,超文本的信息的链接跳转,图文与视音频兼具的立体作用于感官的阅读效果,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阅读环境,阅读的交互性等新媒体阅读特性,正在掀起人类阅读史上一场时代变革。

在2013年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前,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随着信息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的读书观念和阅读习惯进一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个百分点,较1999年下降5.5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长了0.93本,增幅达65.5%,电子书的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调查数据还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18~70周岁)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的人群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增幅达13.0%。在我国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90.6%的读者表示阅读过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同类纸质版。这表明人们的阅读视线从纸质的书页逐渐转移到了各种数字终端的硬屏幕上,阅读方式从实到虚,从纸本阅读到屏幕阅读,一个以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为标志的快速、浅表性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正在加速影响着广大读者。

2 “碎片化”阅读之语境厘析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碎片化”是人们追求个性、事物由一元垄断转化为多元并存的必然状态。

所谓“碎片化”阅读,一方面是指读者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终端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另一方面是指读者阅读的是短小的片断式内容,也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阅读内容。

“人人一台电脑、人手一部iphone”的现实,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阅读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统计显示:手机阅读一般多选择上下班途中、旅途中、等人、等餐、排队、开会、临睡前等间歇,50%以内的人30分钟结束一次阅读,32%的人15分钟结束一次阅读,以往大块投入时间的读书,现在变成了见缝插针式和浮光掠影式的浏览。正如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路平教授所指出的,“我们的大众阅读,从快餐阅读、消遣性阅读到读图时代,发展到现在已呈现出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7]

“碎片化”阅读至少导致了三个方面的阅读特性:一是阅读内容的散乱性。传统阅读内容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人们习惯了接受完整的一段信息。但相对于较完整内容的系统性阅读,“碎片化”阅读每次只阅读其中的一个或者数个片段性的内容,而且网络时代的超文本链接又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从这一文本跳转到另一文本的阅读中去。超文本使得阅读内容不再完整、系统,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甚至是短小化、微型化,最终使阅读内容变得随意、零散和无序。正如《信息烟尘》(Data Smog)一书的作者戴维·申克(David Shenk)所认为的:“我们享受了超级联结状态的种种好处,但是碎片化、压力、注意力涣散也将如影随形……个体在不间断接触片断性信息和世界时感到自己被切断了与一种整体感之间的联系。”[8]二是阅读注意力的转瞬性。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海量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非常快,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的浪潮卷走,消失在茫茫的海量信息中,而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下一个能刺激我们神经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甚至有人因此患上了信息焦虑症。[9]三是阅读时间的零碎性。相对于连续性阅读,人们利用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的间隙,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古人常用“马上、枕上、厕上”来形容这种零碎时间,今天则更多地表现为“路上、车上、会上”。

3 “碎片化”阅读之理性应对

3.1 要积极正视阅读方式的变迁

“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方式变迁的必然结果。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间移动与转换越来越频繁,这种移动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等候时间”不断增加,时间被分成各个不同的小块,分散在不同的场合,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读完一本书刊,只能在零碎时间进行零碎阅读。而在电脑、手机屏幕前和网络中成长起来的“E一代”,也更适应一目十行的跳跃式阅读。同时,网络、手机、微博等载体的出现也从技术上为读者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便利平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碎片化”阅读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阅读方式变迁的时代特征。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也喜欢纸质书,但至少现在没人捧着竹简看了!”

3.2 要客观看待“碎片化”阅读之利弊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同样也是利弊共存。

不断更新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是“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它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的获取、分享与传播之需求。可供阅读的“碎片”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娱乐八卦,甚至许多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在“碎片”中呈现出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人们通过刷微博,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分享所见所闻所感,并对某一话题随时随地地加以关注和跟随,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

“碎片化”阅读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期热衷或是偏好甚至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必然导致读者头脑浅薄化和思维碎片化。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碎片化”阅读的泛滥使读者“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10]“碎片化”阅读的过度,会使读者以求快求新的心态,在较短的时间里杂乱无序地吐纳各类信息并力求获得较多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当读者尽情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就很难有时间深入地、系统地阅读文献,只是像辛勤的小蜜蜂一样不断与世界交换信息,却无法通过选择、消化、梳理而完整地建构知识体系,也就谈不上灵活地创造性运用知识。更甚的是,碎片化阅读还会使读者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11]

3.3 要科学平衡传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但“形式的改变往往与内容无关,无论是青灯黄卷式的阅读,还是即时的在线浏览,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将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抚慰,离不开回忆和梦想”。[12]读者阅读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①修养性阅读,如: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体验审美等。②学习研究性阅读,如:本专业课程及课外读物的系统研读,为撰写学术论文收集材料等。③功利性阅读,如:升学、求职、工作考核、评聘职称等。④休闲性阅读,如:欣赏文学艺术,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这些都是社会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可以丰富多彩,不必整齐划一,单纯鼓励或支持哪种阅读方式都是片面的。

在数字化时代,纸本阅读的长处在于有利于进行反刍性思考和记忆,更能与作者形成思想“互动”;而“碎片化”阅读方式更适合查阅式和检索式的实用性阅读。这有必要在引导读者适度而不过分地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深刻的灵魂拷问及自我反省,以使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这就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手机图书馆”项目上线,中山图书馆通过与第三方资源商合作实现了基于元数据的数字资源检索与全文阅读、参考咨询与远程文献传递服务。读者可以利用手机、IPAD等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在线阅读140万种图书、7,800多万篇期刊报纸等电子资源。黑龙江省移动图书馆于也已开通,读者通过移动终端便可查询到全国661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可在线免费阅读3万多种电子图书等。另外,还有一款互动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阅读软件——Zaker(中文名“扎客”)。它将资讯、微博、博客、报纸、杂志、图片、RSS、团购、Google Reader等众多内容,按照用户个人意愿聚合到一起,实现深度个性化定制,拥有微博邮件等社群化互动分享功能,具备精美杂志版式的阅读形态,逼真与立体的翻页效果,从而为读者带来最好的阅读享受。

3.4 要不懈地追求阅读品质

品质生活具有丰富的内涵,塑造精神世界的心灵滋养必居其中。而对以阅读经典为标志的阅读品质的追求,无疑应当成为品质生活的重要方面。经典文献是指那些有着持久的生命力,经过了历史考验,具有重要影响、经久不衰的,刊载有该领域内最基本、最根源知识的著作。其内容因是基于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骛八极,鞭辟入里,因而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经典之作。阅读经典,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活化了书中的文字,还会在与作者和历史的对话中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从而使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而这不仅仅是对经典的保存和传承,更是生命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传承。[13]

总之,在现代社会,作为读者,应根据个人的情况,忙里偷闲,多读书、读好书,兼收并蓄传统纸本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不同特点,吸取不同阅读方式的优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通过阅读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修养;作为政府和各类图书馆以及行业、企业,需加强阅读环境的建设,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搭建并创新系统化知识传播的数字平台,营造“让阅读成为时尚”的书香氛围,为打造“书香中国”和培育“学习型社会”尽己之责。

参考文献:

[1] 刘甲库.阅读研究中若干概念的祛魅[J].新世纪图书馆,2012(9):29-32.

[2] 达朝红.谈图书馆经典文献导读工作[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1):105-107.

[3] 柏拉图,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78.

[4] 王长斌.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11):23-24.

[5] 苗炜.碎片时代的生存准则[J].三联生活周刊,2010(34):4-9.

[6] 郑素侠.技术创造环境——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一种考察[J].当代传播,2006(2):30-32.

[7] 郑文丰.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N].贵阳晚报,2012-04-23.

[8] 石呜.互联网时代独处能力正在消失[EB/OL].[2013-08-20].http://news.sina.eom.cn/c/ad/2010-08-20.

[9] 刘剑敏.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9):42-43.

[10] 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5):82-83.

[11] 王志.新阅读时代,你怎么读书[N].中国改革报,2012-05-01.

[12] 王余光.在第四届“苏州阅读节”暨中图学会第三届全民阅读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3-08-20].http://www.lsc.org.cn/CN/News/2009-09/EnableSite_Read News156838841254153600.html.

[13] 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N].文汇报,2012-04-23.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