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2014-06-26黄义文
黄义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多元互动; 学科馆员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职能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查阅资料与收集文献的场所。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升了一个层次,从以往一元的、单向的服务,转变为多元的、互动的交流,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从学科馆员的相关知识入手,介绍了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3-0049-02
随着图书馆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馆的学科化逐渐形成。而学科馆员在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重塑图书馆对外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学科馆员的能力及素质
1.1 服务类型
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领域的新型服务模式,也是图书馆事业从行政职能型转变为服务型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图书馆情报学基本理论、图书基本分类原则以及查询原则、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运用等,为查询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而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为宣传与推广、保障资料与分析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学科情报及资料分析等。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图书馆学科馆员进行了系统管理。根据国内图书馆界相关权威调查显示,全国“211工程”学校已经全面系统地提供了学科化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国施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有100多所。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图书馆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的最有效办法,学科化将传统的条块化管理模式与一元化模式打破,建立了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多元学科组,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人员进行重新组合,以达到优化的目的,并且以学科化管理为纽带,将学科馆员、馆藏资源与读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效能。
1.2 沟通能力
图书馆行业属于服务型行业,学科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与营销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特波教授提出了以成本、消费者、便利与沟通四类元素构成的营销理论框架。依据此理论,图书馆学科馆员作为服务行业人员,首先,要对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并从读者需求角度开展自身工作;其次,要对读者阅读与查询的便利性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最后,要求馆员与读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此环节可以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有效互动。总之,学校图书馆馆员的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讲求的是科学、知识与系统的多元有序融合,对学科馆员的创新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由于学科化建设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中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若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必定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图书馆学科馆员,在面对新问题时,要学会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图书馆发展的新出路,并通过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拓宽图书馆的经营渠道。
2 学科馆员服务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提高方面的问题分析
2.1 思想方面
2.1.1 学校高层认识问题。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认识不够深入,对于新鲜事物总持“怀疑”态度,致使新制度在学校推广中遭遇阻力,难于开展。
2.1.2 图书馆领导的认识问题。学科馆员的培养制度,在国内高校开展不过几年时间,由于高校的图书馆领导体系属于行政化办公体系,具体工作决策中存在馆领导的“一言堂”现象,而多数馆领导对该制度的实施条件、实施目的、工作手段等认识深度有限,以致于该类制度在图书馆系统流于形式。另有一些图书馆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馆员队伍的重组心存芥蒂,认为会影响图书馆日常工作,对制度的实行态度消极。这主要是由于图书馆领导没有经过学习,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使制度在馆内执行层面出现问题。
2.1.3 馆员与读者的认识问题。图书馆学科化建立和馆员服务能力的培养,最大受益者为馆员和读者。而多数馆员在该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科馆员与参考馆员只是称谓上的不同,而工作实质没有区别。甚至有一些馆员认为学科馆员是与高学历、高水准、高工资直接挂钩的,而与普通馆员的关系不大,对其态度冷淡。这主要是由于在图书馆长期运营中,有些馆员养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习惯,很难有工作激情,这是馆员服务能力培养的主体层面问题。
在读者层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读者不了解新制度实行的直接好处。②读者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不能及时掌握与馆员的交流方法。③读者对新型操作概念模糊,影响使用,继而对新制度的建立抱怀疑态度。④部分读者认为个性化搜索系统可以满足日常的需要,不必与馆员交流,对馆员服务质量提升帮助不大。
2.2 管理机制
2.2.1 制度无计划性。实行图书馆学科化的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缺乏总体规划、规划细化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为具体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如:给予学科馆员的自由空间过大,以致于其工作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并且多数图书馆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作为执行标准,对制度的执行没有追责机制,导致在发生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推诿扯皮、责任不明的现象。
2.2.2 管理机制不完善。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其应有人才保障机制,但多数图书馆缺乏对学科馆员的保障体制,如:对学历、职称重视而轻视其业务能力;人才引进机制陈旧,不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引进优秀人才,主要人才来自上级的分配;考评机制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加剧了馆内的待遇不平等,直接影响了馆员的积极性。
2.3 队伍建设
在当代中国,制约着图书馆学科化进程最直接原因是馆员的能力。馆员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①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学科化的真正系统认识。②学科馆员缺乏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感,在图书馆学科化工作中,找不准自身定位。③馆员知识结构一元化,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年龄偏大的馆员身上,他们知识已经老化,从事日常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抵制的态度。④没有良好的人才培养途径。由于图书馆学科化属于新生事物,社会中缺乏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多数从事图书馆学科化工作的馆员为“半路出家”,这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学科化的发展。⑤在学科上将馆员重新组合成学科小组与学部小组,但馆员之间互不熟悉,在工作中很难形成默契,缺乏团队精神,加上小组内普遍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看似合理,但从学习与工作角度去看,会严重影响组内人员相互学习的积极性。endprint
3 提高学科馆员素质的措施
3.1 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与工作态度
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寻找新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是每一个馆员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现代化管理需要图书馆员研究和分析读者的心理和阅读需要,虚心听取读者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把读者放在图书馆整个工作的中心位置,尽最大努力满足读者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读者。图书馆工作是一种奉献性很强的服务性工作,这不但要求图书馆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而且要有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要尊重每一位读者,给读者提供最大的方便,营造一种温馨、融洽、热情的图书馆氛围,尽最大努力使读者满意。面对浩繁的信息资源和纷繁的检索程序,图书馆员要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资料,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链接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甘当人梯、为他人作嫁衣的服务精神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生动体现。
3.2 学科馆员理论知识提升
学科馆员为了使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其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基本技能培训、解决实际问题培训与学科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网络知识的掌握、计算机的运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处理、图书馆馆藏资料分析等。②解决实际问题培训。包括学科馆员集体组织的数据库培训、资源调取培训、资源整合培训与培训讲座等。③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学习知识。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论坛活动,为学科馆员搭建知识交流的平台。
3.3 学科馆员加强实践活动与队伍建设
学科馆员要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了解,并需要经常深入图书馆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在工作中,学科馆员可以建立用户关系档案,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手段,进行专业能力与实践工作的结合,通过档案与数据库链接,在该院系师生的查询记录中总结学科的前沿问题以及发展方向,提升工作的专业性。学科馆员对现有已提供服务的项目进行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并通过图书馆决策部门增加新项目以填补空缺。形成图书馆、馆员与用户的三重统一,使图书馆的建设更加具有科学性。
4 结语
通过对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论述,笔者指出作为社会服务行业的图书馆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学科上要进行系统分类,设置学科馆员制度,将学科化进行到底。虽然我国图书馆学科化发展较晚,但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高校图书馆为学科化龙头,带动公共图书馆学科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燕丽,王惠宁.“学科馆员”与“参考馆员”之比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2).
[2] 张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3] 杨小凤.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网上服务调查与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1(2).
(编校:马怀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