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014-06-23崔立勇

企业导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众观树立马克思

崔立勇

摘 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体表现在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论等方面。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要尊重群众,树立人民至上理念;要服务群众,履行人民公仆职责;要引领群众,担当实现中国梦的使命。

关键词:树立;马克思;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①,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诞生和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撑”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迎接挑战、开创未来的重要法宝。

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察和处理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③,是共产党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石。

“为了谁”的问题是一切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回避的基本价值取向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主体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取决于其价值主、客体的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和主人,就为正确解决“为了谁”的问题,确定了基本立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主人,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权力的主体、认识的主体、价值的主体。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把政党自身的价值定位于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其的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行动,都要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和标准,并且要为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其一切理论与实践都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之上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根本宗旨,所追求的“最大利益”不是别的,正是人民的利益,这既是由其根本性质所决定,更是其不竭的生命力的真正源泉。党的七大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提出“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努力实现中国梦。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以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和本质内涵即人民群众主体论,具体表现在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人民群众权力主体论等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体现为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其内容,生产关系是其形式,生产力正是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生产的能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主动性的主体因素。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物质资料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劳动的结果,任何机器都是人民群众劳动的产物,是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劳动的物化形态。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个体生命的形成与存在无疑是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没有人类便没有历史,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揭开恢宏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历史又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历史,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意味着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是价值评价的客观依据和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价值客体,其存在的价值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就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人们往往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人们往往更多地看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其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忽视其价值主体和主人的地位。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财富的主要享有者,享有各种权利和利益。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主体。一切真理、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始终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客观的基本实践。人民群众的大量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因此人民群众最了解社会,最懂得实践,他们的利益、意志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从实际出发,就要了解人民群众。正是基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告诫人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人民群众还是社会权力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毫无疑问,人民群众亦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权力归属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权力为掌权的某个人或某些少数人所有,那么他(们)就可以像处理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随意地占有、控制、为自己服务,别人无权干涉;相反,如果权力为人民群众所有,那么权力自然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私有物,只为少数人服务,而必须为广大民众服务。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的对不对与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endprint

三、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党的执政环境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外部局势复杂多变,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行使民主权利的愿望更加强烈、享受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

第一,要尊重群众,树立人民至上理念。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观。确立人民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做到真正尊重群众。尊重群众首先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戒简单粗暴的命令主义,要放下架子,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命令主义的实质就在于它不尊重群众。列宁指出,有的人远远地站在生活之外,用旧框框来束缚群众的手脚,然而,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尊重群众还必须尊重群众劳动,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劳动创造一切”。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尊重劳动、尊重群众的基本依据。历史上的一切官僚阶层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将劳动者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尊重劳动是尊重群众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鄙视劳动、贪图安逸、沉迷享乐的干部不可能做到尊重群众。所以说,尊重劳动和尊重群众本质上是一致的。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让所有劳动者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奢靡之风就是不尊重劳动、好逸恶劳的具体表现。第二,要服务群众,履行人民公仆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任何背离群众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党和人民的背叛,就意味着失职。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都不能生存。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决定了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

诚心服务群众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服务好群众,必须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接地气、通下情,向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诚心服务群众还必须摒弃一切特权思想,坚决反对“四风”。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特权思想严重的党员干部必然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必然权为己所谋,必然官气十足,必然将为人民服务置于脑后。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以中央“八项规定”为标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坚决反对“四风”,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诚心服务群众还必须提高服务能力。当前,知识日新月异,群众阶层分化,群众诉求多样化,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强服务群众本领,更好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

第三,要引领群众,担当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将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实现中国梦,使命光荣,但任务艰巨。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坚定,敢于担当,能够做到科学引领群众。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组工会议上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领导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党性修养高,敢于担当,才能“在工作中敢做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的引领广大群众,担当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丧失理想信念的党员干部,就必然“不信马列信鬼神”,必然迷失前进的方向、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必然专注于个人的进退得失,必然沉溺于酒色财气。这样的党员干部根本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他们往往将个人幸福凌驾于人民幸福之上,因而就根本谈不上为人民幸福而工作。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庆日报,2013-08-21.

[2]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日报,2011-12-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众观树立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领导干部如何锤炼过硬作风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杜绝不良网络借贷
班级表扬日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浅议思想政治工作者楷模形象的树立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探帮助英语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