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对策策略

2014-06-23张震

企业导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对策

张震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努力“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为学校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建设指明了方向。然而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不仅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机遇,还对学生的观念思想、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新的阶段,学校应紧紧把握正确的方向,努力拓宽网络环境下的学校的德育空间及深度,积极把网络建设成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校;德育;对策

网络环境从狭义上指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广义上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因此,网络环境既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又指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等等,包括网络环境设施、网络环境资源、网络学习界面和系统平台、网络通讯、网络学习工具等基本组织部分。然而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不仅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机遇,还对学生的观念思想、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努力“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这既是学校加强德育的政治责任,也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为学校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一)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再次实现飞跃。网民规模的大小及互联网普及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网络乃至网络文化的发展概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7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4.1%。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民国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再次实现飞跃。2013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656万,普及率提升2.0%。中国互联网在网民规模和应用深度上都实现了进一步发展。

(二)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78.5%,较2012年下半年快速提升。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半年增长率高达12.8%。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5.7%,较

2012年底提升了1.8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成为综合平台,带来巨大商业价值。我国手机搜索网民数达3.24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11.3%;使用率为69.9%,与2012年底相比提升了0.5个百分点。手机搜索发展迅速,入口重要性提升我国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加了2710万,增长13.4%。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49.5%,相比

2012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手机微博增长较快,成为主流应用。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网民数为1.6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2536万。手机视频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34.4%,相比2012年底增长了2.4个百分点。手机视频成为网络视频新的增长点。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网民数为1.6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187万,半年增长率为15.7%。手机网络游戏使用率为34.8%,较2012年底提升了1.6个百分点。手机网络游戏快速发展,成为重要娱乐方式。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5月份,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达到7.83亿户。虽然两者数据有差异 ,但都共同表明一点,即中国手机网民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三)青少年网民是网络发展的生力军。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使用,及教育部2000年开始的“校校通”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加大了网络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透率,使得我国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出现大的变化,青少年网民已经成为新兴的网络主力大军。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10—19岁年龄段占

23.2%。

(四)网络在低学历人群中扩散。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1.2%和

36.3%,相比2012年底均有所上升,尤其在初中群体中的升幅较为明显,说明中国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

(五)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从网民的职业构成上来看,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7.8%。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整体网民的2.8%,一般职员占10.6%。

从以上我国网民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网民在数量剧增的情况下,特别是手机网民成为主体后,一方面上网的随意性增大(不便于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网民年龄趋于低龄化,学历趋于低学历,职业趋于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新生代接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但同时,由于网民年龄小、学历低,且多是学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且正处于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成熟完善的关键时期,网络的普及加大了他们被不良信息侵蚀的危险。

二、网络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现阶段,互联网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青年学生开拓视野,扩大交往,完善结构、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学校网络的不完善、网络德育的不健全、青年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不高及传统德育的有效性有限等原因,网络的负面作用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态度、政治情感、道德意识、价值取向。

(一)网络改变了传统德育模式。教育者倡导的传统德育模式“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在网络时代,其信息和技术优势基本丧失。随着网络及多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的形态由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但面对繁杂的信息超载,青少年在缺乏德育工作者监管和引导之下,自然会出现许多的性格孤僻、思维模糊、行为乖张、是非难辨等问题。endprint

(二)网络淡漠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由于目前的网络环境尚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制约,网络行为主要取决于网民的自律和道德。这种情况将诱使缺乏自律意识和道德责任的青少年产生不负责任的倾向。同时,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自在的空间,势必造成他们自律的道德意识削弱和自由主义的意识泛滥。

(三)网络影响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纸质书刊可促进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相反,网络媒介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变差。原因是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超越了静态图像或简单文字或束缚,却导致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的变化——由逻辑思维和想象向形象思维的渐变,这在事实上会让他们过多地忽视实践而仅仅依赖信息,进而妨碍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网络淡化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巩固和维持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通过自主选择交往对象,甚至是随意与人交流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但这种网络交往只是专注于虚拟世界,以间接为主,容易出现沉迷于自我为中心的小天地,不愿意与身边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与沟通,这样就容易加剧他们的自我封闭,导致行为产生一些非社会化的倾向,结果是轻则淡化了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出现“对人恐惧症”、“自我封闭症”等。

三、学校德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对策策略

(一)对青少年进行信念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一方面,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积极占领网络德育主阵地,唱响主旋律、积极主动抢占网络德育制高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学校网络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结合网络实际和德育“要精、要管用”的指导原则,把网络引入“德育”教学,把“德育”教学置于网络,积极改革德育内容与方法,切实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引领学生汲取网上营养、培养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强化学生道德自律,创建网络德育课程。面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学校应尽快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塑造良好的网络德育人格,以提高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自觉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准则。学校可结合具体实际,把支部建设、德育活动、团学活动、社会实践、民主管理等统一到道德自律上来,从而因地制宜,创建出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网络德育课程。

(三)不断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积极开发德育软件。《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所以,以学校网络德育为重心,大力研究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策略,不断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积极开发德育软件,使网上德育有可运行的操作载体,这是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这是抢占网络德育阵地的关键。

(四)加强网络健康研究,倡导网络文明文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所以,加强网络健康研究,倡导网络文明文化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学校德育必须加强网络德育工作,通过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网上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德育队伍,保障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顺利实施。民族复兴的关键在教育,教育复兴的关键在教师。因而,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建设一支不仅具有坚定信念和德育知识,同时具有了解网络环境和技术,并熟悉网络特点的德育队伍,这是学校网络德育的当务之急。此外,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网络技术,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网络技术精的学生干部队伍,从而对传播、影响、引导其他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与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S].人民出版社,2013.11

[2]公民道德实施纲要[S].人民出版社,2001.10

[3]曹国庆.将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教育教学论坛[J],2011(31).

[4]尹瑞凤.如何加强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J].新课程,2011(2).

[5]高永平.拓展校本德育课程内涵,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6]朱启涛.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J].中国德育,2010(5)

[7]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德育对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诊错因 知对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