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莴笋种植技术
2014-06-23李秀舫
李秀舫
大棚莴笋种植技术
李秀舫
卢龙县木井镇邸柏各庄村邸巨胜种植大棚莴笋105亩,收获莴笋614.25吨,亩产莴笋5850公斤,每公斤1.6—2.4元,亩收入1.15万元。其栽培技术如下:
一、选用优良品种
春莴笋选用耐寒、适应性强、抽薹迟的品种,如耐寒白叶尖、耐寒二白皮。
二、播种育苗
1、配制营养土
取未种过瓜菜的肥沃表土,掺入1/3腐熟过筛的猪粪,每平方米土中加入1.5千克硫酸钾复合肥,将肥土混匀,装入10厘米x10厘米营养钵中。
2、种子处理
用20℃水浸种3—4小时,搓洗干净控干后,用干净的纱布将种子包好,外用塑料带裹上,放在20℃左右的环境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2—3天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3、播种时期
从播种到定植苗龄40天,大棚3月底定植,可在2月20日播种。播前浇透水,用5000—6000倍绿亨一号药液喷洒营养钵,然后播种,每个钵内分散种子4—5粒,覆盖细沙0.5厘米,保证一播全苗。
4、播后管理
播后出苗前白天15—24℃,夜间12—16℃,当温度高于24℃时,可通风降温,降至18℃关闭通风口,当夜温低于12℃时加覆盖物。
5、幼苗管理
幼苗期叶片发黄,主要是光照不足或缺速效氮供应,应延长光照,同时喷洒0.5%尿素液。及时间苗、定苗,去除病苗、弱苗,每钵中只留一棵健壮苗。壮苗标准:苗龄28—35天,单株5—7片真叶。茎粗壮,节间短,根系发达,叶片浓绿,叶大、叶厚。
三、整地施肥
每亩施用充分发酵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000—5000公斤,磷酸二铵50公斤,硫酸钾50公斤,深翻整平,做成1.2—1.5米宽的高畦。定植前将营养钵浇透水。
四、定植
要带土坨完整,定植密度要因品种而宜。定植中晚熟大棵品种,每亩4500—5500棵为宜,早熟、早中熟品种每亩可达7000—8000棵。
栽苗的方法按行距开沟,往沟内浇少量水,按株距放正苗坨,坐水定植,苗坨上面与畦面平齐,全棚定植完毕后浇足定植水,并注意适时中耕松土保墒。
五、笋发棵期管理
带坨定植的适龄壮苗,缓苗期仅5—7天,缓苗后即进入根系和叶片迅速生长期,约需一个月进入发棵期。在此期管理上以“控”为主,促控结合。当莴笋8片叶后,应浇一次透水并顺水追一次捉苗肥,每亩施二铵12公斤左右。而后到茎部开始肥大前以控为主,中途干旱时再浇水。当植株长到16—17片叶,莲座叶片充分开展,田间即将封垄,心叶与莲座叶平头,茎部开始肥大,直径约3—4厘米时结束蹲苗。当初霜期来临前2—3天,及时上棚膜,保持棚内白天15—20摄氏度,最高不超过24摄氏度,夜间10—15摄氏度,最高不超过19摄氏度。
此期管理重点防止“窜”薹影响茎部的正常肥大,产量降低,菜农的经验:“莴笋有三窜,旱了窜,饿了窜,涝了也窜。”防止三窜的关键时期是发棵期,尤其心叶与莲座叶平头时期由适当控制水肥供应及时转为加大水肥供应,是防止窜薹促进茎部肥大的关键性措施。
六、笋茎部肥大期管理
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肥水供应及时条件下,莴笋肥大迅速,此期仅用20—22天。
1、光照和温度管理,在大棚光照调节上,深冬季节要早揭晚盖草苫,并勤擦拭棚模,保持其良好的采光性能。初冬可不盖草苫,从仲春开始也可不盖,以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光照强度促进光合作用。在此期温度调节上,白天15—20摄氏度,夜间9—14摄氏度,昼夜温差8—12摄氏度,当白天气温高于24摄氏度时即通风降温,傍晚盖草苫和关闭通风口时,棚内气温不高于19摄氏度,若高于19摄氏度,可延长通风时间和推迟覆盖草苫。
2、重施“膨茎肥”。莴笋茎部肥大期需水需肥量显著增加尤其对速效氮、钾肥需要量大。在肥水供应上,做到地面稍干就浇水,一般6—7天轻浇一次水,结合浇水每亩冲施硫酸钾和尿素各6—7公斤。
3、巧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丰农”光合微肥。茎部开始肥大时可用25%助壮素300—500倍或青鲜素300—500倍加“丰农”光合微肥,叶面喷洒2—3次,能有效地抑制薹的抽长,增加茎重。
七、病虫害综合防治
莴笋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主要虫害有白粉虱、蚜虫、斑潜蝇等。
1、莴笋霜霉病
莴笋霜霉病俗称火风,为真菌性病害,是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时可以造成大量叶片枯死。
(1)田间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首先侵染植株近地面的叶片,然后逐渐向上蔓延,从植株的外部叶片向内发展。起初叶片产生淡黄色病斑,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重时病斑枯死连接成片,导致全叶变黄枯干,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色霜状霉层。
(2)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尖叶莴笋较圆叶莴笋抗病,如白尖叶莴笋等较抗莴笋霜霉病。严格轮作倒茬,起垄栽培。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一般保持行距35—40厘米,株距25厘米,亩定植6000株左右。加强田间管理。田间植株封垄前适时中耕,苗期增加中耕次数。浇水前期多,后期少,植株封垄后减少浇水次数,降低田间湿润度,防止田间积水,促进植株生长,抑制病菌发育。及时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及时清洁田园。及时摘出病叶烧毁,尤其要摘除下部的老叶,增加通透性。采用药剂防治。选用8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交替轮换用药,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可有效防治莴笋霜霉病,提高莴笋的产量和品质。
2、莴笋菌核病
莴笋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是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地均有分布。特别是近年来保护地栽培的发展,使危害明显加重。
(1)田间症状
该病多发生在地面茎基部。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迅速向茎上部、叶柄和根部扩展,使病部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物,后逐渐变成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地上部叶片迅速萎蔫死亡。
(2)防治措施
①栽培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可与百合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不能实行轮作的地方,可以利用夏季高温季节进行土壤消毒,方法是清洁田园后,每亩施石灰50—100千克,加上碎稻草或麦秸深翻后,灌水覆膜,可杀死菌核。培育适龄壮苗,移栽时有6—8片真叶为宜。合理施肥,基肥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磷肥7.5—10千克,钾肥10—15千克。带土定植,提高盖膜质量,使膜紧贴地面,避免杂草滋生。适期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使其得不到充足的散射光,不能完成其发育过程。要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勤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病残株及下部病叶。收获后进行1次深耕,使多数菌核埋在6厘米土层以下。
②药剂防治
定植前几天喷20%三唑酮乳油4000—5000倍液。定植后发病前可用3.5%噻菌特烟剂进行烟熏,每亩用药250克,傍晚进行,每隔7天1次,连熏3—4次;定植后发病前喷药,常用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或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3—4次。
3、虫害有白粉虱、蚜虫、斑潜蝇,棚室内挂黄色诱杀虫板诱杀,每亩悬挂20—40张黄板,也可用10%吡虫啉1斤兑水2000斤喷雾防治。
八、适时收获
当莴笋主茎顶端与植株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时,为采收适期,品质脆嫩,是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期,若采收太晚,花茎伸长,纤维增多,茎中空,品质下降,产量降低。
(作者单位:卢龙县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