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宁胶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
2014-06-23贾莲花李
贾莲花李 俐
(1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妇幼保健站妇产科,甘肃 定西 743000;2 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利宁胶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
贾莲花1李 俐2
(1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妇幼保健站妇产科,甘肃 定西 743000;2 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目的探讨利宁胶、利多卡因联合应用在无痛人流术中扩张宫颈及镇痛效果。方法统计近年来本站193例门诊人流者,术前2 min于宫颈3点和9点处注射2%利多卡因2 mL,宫颈管内缓缓推入利宁胶1支行镇痛作用作为观察组,不用任何药物进行人流术者193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对照观察疗效。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宫颈扩张效果,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利宁胶、利多卡因联合应用于人流术,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受术者的痛苦。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且使用方法简单安全,具有基层推广价值。
利宁胶; 利多卡因;无痛人工流产术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人工流产(人流)术越来越多,对其手术质量越来越高,因此追求手术的无痛性,无并发症及术后身体恢复等问题,对临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站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采用利宁胶、利多卡因联合应用镇痛法施术,取得满意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心功能正常,无利宁胶、利多卡因禁忌证要求人工流产术的早孕患者386例,年龄18~29岁,孕龄在40~60 d,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证实宫内妊娠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93例。
1.2 方法
观察组:术前常规测体温、脉搏、血压作为基础值,嘱受术者术前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钳夹宫颈前唇,分别于宫颈3点和9点处注射2%利多卡因2 mL,深度平宫颈内口处,将利宁胶、1支(5 g)(西安制药厂,利君精华药业,内含有1%盐酸丁卡因0.05 g和适量的杀菌剂,润滑剂)缓缓推入宫颈管内,2~3 min后探宫口完全松弛扩张,可容7号扩张器顺利通过宫颈口进行吸宫术,对照组术前不用任何药物施术。术中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宫口松弛程度,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胸闷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术后1个月来医院检查,月经恢复情况,有无腹痛,宫颈管有无粘连。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表1 两组宫颈松弛情况及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
2.1 两组宫颈松弛情况及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观察组用药后宫口全部松弛者占98.45%,对照组无1例宫颈完全松弛。二者差异显著(P<0.05)。在观察组中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3例,占1.55%,而对照组发生29例,占15.02%,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两组术中疼痛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术中疼痛总反应人数观察组17例,占8.81%.对照组176例,占91.1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表2 两组术中疼痛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随访:术后1个月复查月经恢复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无宫颈粘连,盆腔检查正常。
3 讨 论
人工流产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疼痛和人流综合征,疼痛主要由扩张宫口时对宫颈的施压,牵拉所致,以及负压吸引时吸管对宫壁造成局部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从而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血压、心率下降等人流综合征一系列反应[1]。支配宫颈及宫体的神经系统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在宫颈口的分布最为丰富[2]。利胶宁和利多卡因可阻断子宫颈及子宫体向心传导,避免迷走神经兴奋的传出,弥散广而强,通透性好,作用快,1~3 min产生效果,且麻醉效果时间持久,安全可靠,过敏反应少,能有效地使宫颈肌肉松弛,宫口自行扩张,手术时受术者痛觉减轻或消失[3]。此种镇痛方法配有利宁胶含有适量的润滑剂和杀菌剂,既有利于吸头进出宫口,减少宫颈黏膜的损伤,又有利于预防术后的感染。利多卡因[4]属酰胺类药物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因此,手术出血少,从宫颈局部用药观察及术后1个月复查情况看,宫颈无充血,无粘连,月经恢复情况及盆腔检查均正常。
综上所述,人工流产术前联合使用利宁胶、利多卡因能有效的减轻或消除广大受术者的痛苦,减少人流综合征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浓度低,使用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满意,具有基层推广价值。
[1] 乐杰. 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4.
[2] 刘京华.利多卡因在人流术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0,6 (6):328.
[3] 刘淑贞,廖超凤.利多卡因和宫术安栓联合使用在人工流产术中止痛和扩张宫颈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1997,5(2):108.
[4] 范秦凤.丁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 21(4):241.
R714.21
B
1671-8194(2014)27-0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