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经贸,两难下的别样空间
2014-06-14周密
周密
自2013年12月局势逐渐恶化以来,“橙色革命”的情景似乎又重现。然而,这次的情形又有许多不同。或许,寻找稳定的合作伙伴,获得经济发展所需新的支撑力量,可以成为乌克兰未来的新抉择。
两难抉择难定较优方案
乌克兰现有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对外依赖性,对海外原料资源供给和海外消费市场都较为依赖。
乌克兰处于不断扩大的欧盟和正在复兴的俄罗斯之间,国内东西地区民族分布和对外态度也有所差异。近20年来,乌克兰在平衡发展对东西方关系时,也屡次因态度和政策的摇摆对其与两边的关系都造成损害,从而难与任何一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互信关系。
一方面,乌克兰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合作的意愿强烈,是独联体自贸区的积极倡导者,但受天然气争端影响,加之乌克兰与欧盟越走越近,乌克兰参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仍面临不小挑战。2003年,乌克兰库奇马总统提出建立公共经济空间构想。2012年8月正式批准了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在内的独联体自贸区协议,99%的商品可在该区域内自由流通。俄罗斯天然气不仅满足了乌克兰的经济需求,也因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过境而给乌克兰带来了不少收益。但是,乌克兰向欧盟靠拢的意愿一直不被俄罗斯认可。同时,乌俄两国在乌克兰加入俄罗斯主导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及签订天然气合同等问题上分歧不断。
另一方面,乌克兰“走向”欧盟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乌克兰希望加入欧盟,却并不被其接纳。欧盟甚至专门为此创造了联系国机制,打击了乌克兰的入盟积极性。2013年,乌克兰在是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立场上发生动摇。而这一决定也成为本次乌克兰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中乌合作有利各方共赢
稳定繁荣的乌克兰对各方都有利。在选择合作伙伴中,也许乌克兰可以跳出传统的“非欧即俄”思路,与中国探索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是最早承认乌克兰独立的国家之一,两国签署了包括经贸合作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银行间合作协议、海关合作协定、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和双边市场准入协议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并以定期召开经贸合作混委会的方式,为双边经贸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乌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两国经贸合作具备良好基础。随着城市化地推进和人口总量地不断增加,中国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全球排行榜单前列,资金实力较强、技术较为成熟且有着市场开拓的强烈愿望,具备开展合作的基本条件。
中乌合作委员会农业合作分委会为双方农业合作提供了平台,中国从乌克兰进口农产品存在巨大增长空间。早在2012年,中国对粮食进口需求增大就使得双方农产品合作开始从设想走向现实。乌克兰农业巨头ULF公司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包括在乌克兰合作建设年产40万吨的猪肉生产基地、年产60万吨的鸡肉生产基地以及在黑海周边建设年装货量为500万吨粮食的港口,以服务中国市场。
乌克兰与中国开展石油炼化领域的合作,可以从距离不远的中东地区获得原油的供应,从而有效弥补乌克兰油气资源不足的困境,大幅缓解乌克兰从前苏联继承炼油企业技术过时、设备老化的制约,为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提供更为多元化的保障。
需要谨慎前行
乌克兰局势瞬息万变,可能因内外部环境的变动出现多种可能性。与俄罗斯关系的恶化,乌克兰现实经济上面临的挑战包括:天然气供应的高成本或是严重供不应求引起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俄原承诺援助资金工作的中止,欧美承诺援助的无法快速补缺,引发乌克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进而信用等级被调降的金融风险上升;俄调整海关规则导致乌向俄出口难度提升。
现实情况下,尽管乌克兰与中国经济存在互补性,对华经贸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乌克兰面临的出口市场萎缩的困境,但是中乌经贸合作在短期内并不会出现快速增长。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关系准则,而且在中俄关系的大背景下,不会贸然加大与乌克兰的经贸合作。不仅如此,已然启动的中乌经贸合作也可能受到危机的波及而陷入停滞。乌克兰的出口能力受此次危机影响严重,短期内甚至可能出现合同履行困难的问题。
尽管中乌两国经贸关系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却是乌克兰未来经济发展潜在的重要伙伴,两国间经贸合作也应该远远超过现有发展水平。要实现对外经贸的发展,除了俄罗斯和欧盟,乌克兰也可以有中国这一选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消费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为乌克兰商品提供充足稳定的市场保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