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蔬菜栽培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4-06-13黑龙江王玉莲

职业技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蔬菜栽培蔬菜生产

黑龙江 王玉莲

蔬菜栽培技术是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绿色、有机蔬菜持续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生产技术,为我国蔬菜产业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创新意识浓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行业、产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就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和形式,它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时代升华[1]。近年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蔬菜栽培技术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取得良好成效,通过“教师承担项目、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全程参与、生产实训同步”等举措,以蔬菜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生产过程各环节为内容实施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现场教学这一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真实的蔬菜生产项目,生产技术标准的实际操作,使所学知识的价值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在学习与生产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在实践中寻求解决的方案,弥补理论学习中的空缺与不足;加深了学生对行业和技术工作岗位的认识,增强了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课程内容重构

打破先总论后各论的模式,理论多于实践的格局。在以往的教材中,总论和各论分开,上半学期学总论,下学期学各论,往往造成理论知识上下脱节和重复讲解的现象,授课内容和季节衔接不上的困难。按照蔬菜生产工作岗位的要求构建本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突出体现设施栽培。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项目开展教学和生产,形成春茬设施生产技术(瓜类、茄果类、豆类等),秋延后设施生产(瓜类、茄果类、绿叶菜类)和露地蔬菜生产技术(白菜类、根菜类、葱蒜类、绿叶菜类)教学内容。蔬菜栽培课程重构后内容分为七个大项目:茄果类蔬菜栽培、瓜类蔬菜栽培、豆类蔬菜栽培、白菜类蔬菜栽培、绿叶菜类蔬菜栽培、葱蒜类蔬菜栽培、根菜类蔬菜栽培。每个项目又分为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茄果类蔬菜栽培分为番茄栽培技术与茄子栽培技术两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又分为几个子任务,如:番茄生产计划的制定、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在每个子项目的完成中都是每个项目管理的关键技术环节。不仅锻炼学生对蔬菜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更注重生产技能的提升,可以更好地符合就业岗位的生产和管理的需求。每项内容与生产季节和工作能力、生产要求相吻合,在教学中形成系统的生产实训手册,并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将教学内容和岗位工作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项目教学:学校本着“教师承担项目,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参与管理,生产实训同步”来进行课程改革

本课程面向黑龙江省蔬菜生产企业、农户,确定岗位生产项目,依据生产项目创设工作项目,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寻求工作项目解决的方式,获取工作过程相关知识,制定并研讨任务解决方案,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边实践边生产,全真的项目实训。如:春季主要讲授茄果类蔬菜栽培、瓜类蔬菜栽培、豆类蔬菜栽培这三个大的生产项目,全班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5个人,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生产项目的生产计划的制定,从生产准备、育苗到生产过程中细节都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由小组组长主持并带领组员一起解决问题。再由三个大项目的小组间相互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及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一份详尽的生产计划。不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在这其中学生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学农爱农务农品质的养成教育。

2.现场教学:“教、学、训、产”一体化,实现工学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职业习惯养成、组织与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在生产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教师引导学生以技术员的身份来完成工作,直接参与蔬菜生产的各个管理环节,也就是教材重构后的各个子任务,都是现场教学。如:嫁接育苗,学生课前预习学习资料,熟知嫁接定义、嫁接时期、嫁接方法,在课上老师答疑,师生讨论,示范嫁接方法的手法,重点强调在嫁接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他工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5个人,先练习嫁接,熟练后规定在20分钟内每人完成至少20棵嫁接苗来进行考核,嫁接后的管理也是一样由自己小组完成,最后以成活率来定成绩。育苗后的壮苗直接定植,田间管理、采收,这一系列的生产实践,都由学生参与管理之中,优质产品是最终的考核目标。这样既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了职业能力。把课堂直接迁移到生产基地,理论、实践与生产一体,现场教学。教师边指导、边演示,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生产技能,增强学习效果。

3.校企深度合作

学院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去企业教授先进栽培技术的理论知识,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真正做到校企相融。与行业、企业、种植户广泛交流,有效对接,共建课程。聘请黑龙江农科院牡丹江分院蔬菜科研室、牡丹江市蔬菜研究所专家及企业一线技术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训课程的讲授和示范。和学生进行生产交流,把最新的蔬菜品种、最前沿的栽培技术传递给学生,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同时也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不仅以“本土典型案例”来给学生示范,也增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学生亲自从播种到收获,从生产材料的准备到具体实施中各个环节,不仅体验生产的真实情景并体会着收获的快乐,并能真正体会菜农的情怀与为其服务的、吃苦耐劳的情操。教师去一线企业和农民当中培训先进的栽培技术,如:双断根嫁接技术的掌握等,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服务三农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方法的改革秉着对课程负责、对学生负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好的服务三农的宗旨而制定,总结三点如下:

a、以蔬菜生产为主线,实施项目教学。

b、以蔬菜生产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现场教学。

c、学校——企业——行业合作,进行生产实践,立足黑龙江蔬菜生产特点开展课程建设和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有机结合,不能相互脱节,怎样做好衔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能让学生自主的承担任务并能熟练的完成将是一个难点。

三、考核方法的突破

以往以理论考试为主,期中考试+平时+期末考试,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而如今是:最终产品考核50%(平时+实践操作+田间管理)+期末考试50%各占一半的综合考评,更多体现出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更符合当今就业的需要。如嫁接操作中的考核:

另外每个子任务完成以后,每个小组之间(20%)、组员之间有评价(20%),与老师的评价(60%)一起形成最终的考核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体荣誉感,也增加了学生自身的责任感,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四、教师的思维转变:教学、生产、科研紧密结合

在以往的蔬菜栽培课程教学中,老师在网上搜索材料,照本宣科,在黑板上种地,会讲就行。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被动地学什么和做什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3]。是灌输式教学,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而如今的教学,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舞台是他们的,师生应共同完成角色的转变,思维的转变,冲破心理障碍。老师应学会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而如今对老师的要求更为严格,需要的是动手实践,需要的是“本土典型案例示范”,最起码蔬菜种植管理水平不仅仅会并不能比农民差,起码做到引领示范的水准。这就要求老师自己要先学习并掌握最新的蔬菜生产技术并要精通,而且在你的指导下学生能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老师就要走出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参与、去学习、去指导。不仅仅会生产,还要把教学、科研两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发展。既节省了科研经费、提高了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率,同时,科研活动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实习材料,起到了农业科技示范的作用[2]。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最大化的提高其转化率,在自己的带动下推进新技术、新知识普及到生产第一线,老百姓的手中。比如:目前推行的阳光工程、农民创业等等,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生产、科研三者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使学生所学课本知识得到了验证和应用,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真正感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重要性[2]。同时,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了从选题、实验设计、调查测定、分析总结等科研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今后更好的服务园艺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王作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1(06):56-57.

[2]冯志红,张慎好,李晓丽等.新就业形势下蔬菜栽培课程的教学改革[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94-97.

[3]刘飞渡.浅谈“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4):436-438.

猜你喜欢

蔬菜栽培蔬菜生产
奇怪的蔬菜
关于影响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推广的相关因素研究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阳台蔬菜栽培及意义
《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