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本职勇于追梦奋发有为——献给“五四”青年节的特别报道

2014-06-13创意杨贵方刘丽娜

职业技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五四卫生室毒贩

创意 杨贵方 刘丽娜

综合报道 刘丽娜 李艳华 王旸 吕智飞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本刊的几位年轻编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因为我们系统、深入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被他的担当意识、务实作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百姓情怀、朴实文风所深深地感染着、激励着。其中,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既动情又深邃的精彩讲话,更令我们这些“80”后感同身受,难以忘怀。读着、品着、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不禁使我们想到了自己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与历史责任,那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于是,我们萌发了利用纪念“五四”青年节之机,凭借我们所在的《职业技术》杂志这个重要宣传思想阵地,让各类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与我们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和热情鼓励,同时配发当代青年的优秀典范,以期激发在读和已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院校学子们,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

这个想法一经形成,马上得到了编辑部领导同志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工作迅速展开了。我们的双手在不停的搜索、寻找,我们的大脑也在不停的比较、筛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代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代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代表,“全国共青团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一行行时代英模,一个个光辉典范。读着他们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迹,我们佩服,我们赞赏,我们惊叹,我们热泪盈眶,甚至有时禁不住任泪水横流、以泪洗面。我们真想把他们的感人事迹悉数刊发出来。但是,限于期刊的版面,只得忍痛割爱,从中选择了3位立足本职、勇于追梦、奋发有为的当代青年楷模奉献给读者。

(一)

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习近平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二〇一三年五月四日)

李春燕——感动中国的苗寨村医

她,李春燕,1977年生,中共党员,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博爱·卫生站医生。卫校毕业后选择到缺医少药的苗族村寨当村医,自建卫生室,没有编制,不拿国家和集体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用难以想像的清贫和无私无限付出,演绎着新时代英雄的定义,诠释着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青年共产党员的苦乐观、人生观、价值观。

苗寨飞来客家燕吊脚楼里立脚跟

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月亮山,横亘在贵州的东南部。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就深藏在这崇山峻岭之中。一个年轻瘦弱的女子,背着药箱低着头急急地行走在月光里。穿过那些坎坷的小路,走进一幢吊脚楼。屋里淡淡的灯光照着女子绯红的脸庞和她晶莹的汗珠。

她就是月亮山里的赤脚医生李春燕。

李春燕,出生于从江县雍里乡宰略村的一个乡村医生家庭。父亲李汉明曾是乡卫生院院长,退休后,在自家开设了一间卫生室。耳濡目染间,李春燕渐渐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中学毕业后,李春燕被县卫生局推荐免费到黎平县卫校爱德班学习。1997年完成学业,开始跟随父亲在村里行医。

命运的改变源自爱情,更源自一颗善良的心。2000年春节,李春燕到邻村给村民看病的路上,碰到一个刚刚退伍的青年,邂逅的时候两人都愣住了:竟是孟凡斌——那个她曾爱慕过的少年。再度的邂逅,更像是缘分的召唤,他们恋爱了。

几个月后,李春燕第一次跟孟凡斌去了他家——月亮山深处,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大塘村。跨进他的家门,李春燕的心里一寒。所谓的家,不过是一栋破栏的吊脚楼。孟凡斌的父亲正生病卧床不起。老人看到李春燕,既高兴又激动,却因为病痛,只能躺在床上。李春燕的心酸楚起来,想象得出,因为贫穷,老人根本看不起病。她忽然决定留下来,给老人治病。

大塘村的医疗状况令李春燕难过:这个被医学遗忘的村庄,3000多人的苗族村寨,村民生病只能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乡里或县里医治。高昂的医药费使不少贫困、愚昧的村民生了病不去就医,而去求神拜佛或请巫师驱神祛鬼,患者死亡率很高。就连孕妇临产接生也就地取“才”,在村里每年有20多个新生儿降生,却有一半夭折。这里,太需要一个医生和一个卫生室了。这种现状和需要,几乎本能地震撼着李春燕的心。她是一个医生,她有一颗医生特有的善良的心。

4天后,老人在李春燕的照料下,能下床行走了。李春燕也该回去了。还是来时的山路,只是两人一前一后沉默地走着,似乎可以听到路边草丛中露水滴落的声音。忽然,孟凡斌转过身来一把拉住李春燕,急切地说:“春燕,嫁给我吧!”

接下来是继续的沉默。在这样的沉默中,他觉得他要失去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了。面对这种失去,他却是无耐无助的。没想到,沉默了一会儿,李春燕竟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说:“不过我有个条件,我要你在大塘村给我建一个卫生室,哪一天卫生室建成,哪一天我就嫁给你!”

两个人在晨光中勾住了小手指。

李春燕走了,而许诺建个卫生室却难住了孟凡斌——家里的生活太窘迫了,除了3头耕牛,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了。而那耕牛,是家里生活的全部依赖。

为难了好一阵子,沉闷许久的父亲开了口:“用两头牛换一个卫生室,用一个卫生室换一个媳妇,一个能给全村人治病的媳妇,值!”

牛就这样卖了两头,换来了一个简易的吊脚楼和一些日常用的药品。2001年5月1日,李春燕这个客家(当地对汉族的称谓)姑娘嫁到了苗寨大塘村,卫生室也在这一天开业了。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简朴的婚礼和最简陋的卫生室了,但李春燕心满意足,因为爱,是饱满的。

以婚礼和卫生室开业为标志,李春燕这只对事业充满憧憬、对村民充满善意的客家燕,就在苗寨吊脚楼里,站稳了脚跟,并风来雨去,四处飞奔,为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们解医难,除病患,送健康,保平安。

扶正怯邪动真情白衣天使洒甘霖

李春燕是当地第一个嫁进苗寨的客家女。为了让乡亲们接纳自己,自从进入孟家,便努力学习苗族语言,穿苗族服装。渐渐地,苗家的姑娘、媳妇开始亲近李春燕了。尽管如此,卫生室虽开业了,但十几天后,却没有开张。习惯了“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请巫师”的乡亲们,怎么也无法相信这个外乡嫁来的年轻女孩。大塘村曾有4个行医人,但连听诊器也没见过,李春燕是“科班”出身,村民居然不信任她,有个大病小灾的,还是去找巫医。这让李春燕痛心,但痛心之余,她决心用医术与巫术斗一斗。

几天后,村上吴进玉家年仅6岁的孩子突喊肚子疼,然后高烧不退。吴进玉夫妇没有带孩子去看医生,而是请了巫师来给孩子“治病”……两天后得知消息的李春燕,飞快跑到吴家,冲过去扯掉巫师的面具,气愤地说:“孩子都病成这样子了,你还在装神弄鬼,孩子有个三长两短,你要负责的。”说完利索地拿出听诊器给孩子诊断。

孩子是患了肠炎引发高烧,她给孩子打了一针,几个小时后,烧渐渐退下了。

三天后,孩子的病治愈了,吴进玉夫妇领着孩子来到卫生室,孩子母亲在衣袋里摸索了半天,摸出了二元四角钱塞进李春燕的手里,小声说:“我们就只有这点钱,你看还差多少,我们以后再想办法补上。”

李春燕的眼眶潮湿了,她把钱塞回吴进玉的手里,说:“这次就不收钱了,孩子身子太弱了,这钱你拿回去给孩子买点补品吧,以后别再相信巫师了。”

消息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开始来找李春燕看病了。

村民王时进12岁的儿子王岁山患了肠套叠,为给儿子治病,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借了几千元的高利贷,送孩子到县医院住院,十几天就把钱花得一干二净,可是儿子的病没有任何好转。王时进夫妇带着儿子来到卫生室门前,几次想进门又退回去了。李春燕发现后,出门来把他们叫进卫生室。经询问后,才知道他们没有钱,怕李春燕不给治。李春燕给孩子诊断后,将王岁山留在卫生室里医治。当时李春燕对这病也是束手无策。他赶紧向有丰富医疗经验的父亲请教,并查阅相关医书,边学习、边实践。经过李春燕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与照料,王岁山的病情逐步稳定并终于痊愈。王时进夫妇没钱付医药费,把家里仅有的一袋玉米送到了卫生室。

李春燕在“感动中国2005年度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上(资料图片)

上千元的医药费换来了一袋玉米,李春燕却流下了温暖的眼泪。她说,就是这件事让我这只客家春燕下定决心,在这美丽淳朴的苗乡永远地安家立户,因为这里的乡亲需要我。

很快,春燕能起死回生的声名在村里村外传扬开来,本村人生病都找春燕,其它村的病人也来找她。李春燕背着一个装满药的小竹篮,爬山越岭,穿梭于苗家山寨之间,成了一只给乡亲们带来吉祥安康的幸福燕。

自此,原来习惯了“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请巫师”的村民们在春燕不厌其烦的开导下,逐步相信并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有病找医生治疗也成为村民们新的生活习惯。看着乡亲们医疗卫生观念在不断改变,李春燕从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李春燕相信,只有把科学养生治疗的理念像甘露一样洒进村民的心田,村民身上的健康因素才会茁壮成长。

妇唱夫随共赴难就为乡亲送健康

随着李春燕医术高、医德好的的名声大振,卫生室里的医疗业务红火起来了。但红火的医疗业务却没有给李春燕带来经济效益。李春燕开办这个卫生室,一没要国家和村里投入,二不拿工资和补贴,完全是自收自支。但村民们太困难了,三、五元的药费都掏不出来,李春燕又不忍心不管,只好先给病人把病治好,没钱,就在本子上把所欠的药费记上。不到一年,欠账记了满满一本。

李春燕不是不明白,这些欠款,实际上都是“死账”,根本收不回来。2002年5月,由于没有资金周转,药品用完了,药柜空了。那正是容易患病的季节,李春燕急得嘴唇上起了一片水疱。想了一个晚上,她索性跑到县城去求药店的老板赊药。老板了解她的性格和为人,破例赊了一批药给她,这样,卫生室才继续维持了下去。

可是,李春燕赊来的药用出去后,村民的药费又是只能记在账本上,如此的循环往复,让她在药店赊的药钱总是不能付清,时间长了,没有药店再肯赊药给她了。毕竟,药店不是慈善机构。

2003年2 月,她的卫生室又一次因为断药而面临关门。那天夜晚,李春燕辗转难眠,她摇醒了刚从城里打工回来过春节的丈夫孟凡斌,说:“卫生室又没药了,把你的钱借我吧!我赚了钱就还你!”

孟凡斌沉默不语。他知道卫生室根本赚不了钱,为了维持下去,家中所有的钱,已经全部投进了卫生室,连哥哥和嫂子承包果园赚的钱也投了进去……哥嫂被迫提出分家。分家后,孟凡斌到山上砍来木材,自己建新屋,却因为没钱买瓦,屋顶只能搭上几块塑料布,遇上雪雨天气,雨滴和雪花会从屋顶落下。常常为了抵御寒冷,两个人抱在一起,蜷缩在角落里。

这样的苦难,李春燕从来没有抱怨,可是孟凡斌爱妻子,想给她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想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他进城拼命打工挣钱,终于积攒了5000多元钱。他想用这些钱,把房子重新盖了,让生活可以舒适一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却没想到,李春燕竟然动了这5000块钱的念头。

看他沉默不语,李春燕撒娇地推了推他:“我给你写借条行了吧?等我挣钱就还你。”

孟凡斌依旧不说话。

“不借算了。”李春燕等了半天见他不应,赌气转过身去,叭嗒,叭嗒,掉下泪来。

李春燕的哭泣让孟凡斌心疼了。他如何不知道呢,她付出了那么多,为的又是什么?他转过身搂住妻子:“别哭了,我借你还不行吗?”妻子的眼泪,让他妥协了。

李春燕破涕为笑。可是,那5000多元钱只能勉强让李春燕的卫生室运转了一年,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欠账也越来越多。一年后,她没有赚回钱来还给丈夫,换回的只是又一本账本,加上几年前的三本,开卫生室以来,李春燕赚回的全部,就是这样四个账本。

常常,李春燕拿着这四个账本发呆,她为此难过,却又为此骄傲。她知道,账本上满满的,都是她的情,她的爱,她的业绩,是她履行医生这个天职的笔记。

李春燕在给村民看病岑大明摄

2004 年春节过后,李春燕的卫生室已欠债7000多元,再也没地方借钱进药了,卫生室再一次面临关闭。孟凡斌对一脸愁容的李春燕说:“燕子,你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现在卫生室已到了这种地步,关就关了吧,咱们一道外出打工吧。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咱们可以走出月亮山……”李春燕不说话,她舍不得,可是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在丈夫的一再劝说下,她违心地点了点头。

两天后,孟凡斌的战友打来电话,说在广东为他们联系好了工作。

元宵节过后,孟凡斌和李春燕决定上路了。

走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当李春燕和丈夫背着行李,无比忧伤地推开家门的一刹那,他们被惊呆了!在自家的吊脚楼下,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质朴的乡亲们将他们夫妻俩团团围住。有人提来了鸡蛋,有人拿着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零钱塞给李春燕带着哭腔说:“李医生,你莫走啊!你走了,我们要是生病怎么办?”“我们是专门赶来还你账的,不够的明天把米卖了补上”。李春燕看此情景,一阵阵的酸楚涌上心头。那一刻,她心软了。她知道,她已走不出月亮山了,并且这一生,她都走不出这些企盼的目光。

孟凡斌看着眼前的一幕,无奈加气愤,把李春燕的行李丢在了地上。说到底还是牵挂,他并没有走远,只是来到了县城,在县信用社找到了一份驾驶员的工作。

李春燕用乡亲们送来的药钱进了药,又重新把卫生室撑起来。但只两个多月后,卫生室又告急了,李春燕只好跑到县城,找到了丈夫,她唯一能够求助的人。

未等李春燕开口,孟凡斌无奈地看着她说:“我知道又来找我借钱了。”说完,掏出200元钱递给李春燕说:“我给人家开车,每个月加班加点只有400元工钱,钱不多,这点儿,你先拿去应急吧。”李春燕拿着钱,想笑,却抱着他哭了。说到底,最理解她的,还是爱她的人。而孟凡斌说,他知道他的妻子是个真正的天使。他可以和她赌气,但不可以不支持她。

以后,孟凡斌每月总是从打工收入中拿出300元来补贴李春燕,靠着这点钱,卫生室勉强维持着。可家里的生活却难以支撑了,农忙时节,遇上乡亲们生病,地就只能荒着。2004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她去给一位瘫痪老人打完针刚回到家里,看到村里的10多个妇女,每人担着一挑玉米来到她家,开玩笑说:“老板,你收玉米吗?”李春燕看着那些已经熟得眼看就要脱落的玉米,笑着笑着,又哭了起来。

虽然日子过成这样,但丈夫却是越来越理解她了,他说:“我们穷不要紧,反正我们还有本钱。”李春燕问:“我们还有什么本钱?”丈夫笑了笑说:“我们穷得只剩下感情了,这还不是本钱呀!”李春燕又哭了,她知道丈夫是想浪漫一下,这日子太苦了,再不浪漫那就更苦了。

那段日子,李春燕的眼泪好像特别多,她知道,眼泪有时候也是幸福的。被这些贫穷的人真诚地爱着,她觉得幸福。

公公也卖掉了家里最后一头牛,将钱全部投到了儿媳的卫生室。不仅如此,当有男性输液病人要上厕所时,这位76岁的老人马上提起药瓶充当特别护理。见春燕为病人忙前忙后,顾不得煮饭,婆婆就为儿媳和病人煮一锅“病号”饭。可经常是病人吃好了,自己的家人却还是饿得心慌。这时,春燕的娘家人也伸出了援助的手,父亲经常送来药品,哥哥嫂嫂承包桔园赚的钱一年也要填进春燕妹妹的诊室好几千,连刚出门打工的妹妹,也将自己一千多元的私房钱给了这个“傻”姐姐……

就是有了这么多好心人的信任、支持与相助,李春燕才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让自己的小卫生室苦苦支撑了下来。而春燕的体重,却从婚前的一百二十多斤下降到七十多斤。

感动中国至真纯苗乡月亮美名扬

李春燕就这样苦苦坚守着她那不足十平方米的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吊脚楼,那个被她打造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疗场所。多年过去了,李春燕的账本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村民一元、几元、几十元的欠账写了又消、消了又写,缺口照样不断地加大。为病人垫付和免收的药费数以万计。可李春燕不改初衷,一直坚持在缺医少药的乡村默默奉献。经她双手接生的婴儿连她自己都数不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后,有些村民不愿参加。她就下雨天或者晚上挨户耐心宣传,使参加新农合率逐步提高,到2012年已达到100%。

李春燕一心为村民,唯独不考虑自己得失的善举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4年反映李春燕全力抢救新生儿事迹的文章《一生只有八小时》在法制日报、南风窗、凤凰卫视等媒体进行报道和转载,称她为感动全中国的女村医。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国内外媒体都对李春燕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李春燕真情救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一时间,所有善良的人们包括海内外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通过各种渠道寄钱寄物帮助改善大塘村的卫生室建设,有的通过给李春燕寄钱帮助贫困孩子读书,有的则直接来村里培训学员,兴办企业……李春燕的事迹让从江县的医疗基础设施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当时有六百多万元的资金从不同部门投放,旨在改变当地的医疗条件;县卫生局筹建了一个基金会,用于支持、救助、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网;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邵平南提出了关于设立“李春燕卫生教育基金”的倡议;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让春燕的诊所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年多的债务已由福建一位不留名的好心人全部补齐,受灾冲毁的住房已经用各地捐款修缮好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得知李春燕的事迹和村里的情况后,捐助10万元在大塘村修建了一个村级博爱卫生站。这个卫生站的投入使用,成了李春燕以及所有帮助春燕的善良朋友行使善举的基地。

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大力支持和方方面面的慷慨捐赠,李春燕更加无怨无悔地为村里各项建设服务。她先后争取资金70万元,实施了大塘村自来水工程;拿出10万元社会捐助资金,帮助附近的龙江村和滚玉村新建村卫生室;为大塘小学争取10万元物资,改善办学条件;协同村“两委”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7万元,修建大塘村“两委”办公楼;以李春燕名字命名的“春燕基金”让万名乡村医生得到了培训;上海宏康医院聘请李春燕为名誉职工,并向她所在的苗寨派出医疗队,为群众送医送药;李春燕则决定:给村里的所有五保户免费治疗。

李春燕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动人事迹,让她多次在高层次权威评选中获奖: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

在2006年2月9日举行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主持人给李春燕宣读的颁奖词说:“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垅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这个平凡的女子,这个月亮山的女儿,捧着奖杯的一瞬,禁不住热泪盈眶……

李春燕质朴善良的心确实感动着中国。李春燕告诉记者一件趣事:有位通过媒体了解到春燕事迹的香港七旬老人,在寄钱资助她时和蔼地问她:“你就是那只傻呆呆的燕子吧?”是的,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塘,至今还沉静地延续着自己的善举。但是,因为有了李春燕这只傻呆呆的燕子,又让宁静的大塘显得那么至纯、至真、至美!

(二)

习近平指出,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二0一三年五月四日)

印春荣——生死卧底的缉毒英雄

单从外貌上判断,印春荣似乎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英雄。他缺少一副英雄的骨架,身高只有1米64,体重刚及65公斤;他缺少一张英雄的脸庞,这张脸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是严肃、甚至带些冷酷。

但是,当记者走近他和他的同事们,在他们平淡的叙述中,一个又一个缉毒故事如传奇一般展现于眼前,英雄的形象由模糊渐化为清晰。

印春荣说:人身都是肉做的,我也怕死,但这是我的工作。在边境截获一克毒品,可能就会让内地减少一个‘瘾君子’,少一个被毒品毁掉的家庭。”

印春荣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

在厦门,上演《无间道》真实版

那天下午时分,厦门一家五星级酒店三楼的茶室里如平常一样生意清淡,可容纳五十几人的茶座里,只坐了3个客人。

音箱里传出的萨克斯乐曲舒缓悠扬,而那3个人,看起来却一点都不放松。其中一个彪形大汉,要么面无表情地盯着斜对面的小个子,要么警觉地扫一眼四周。

座位上的小个子,就是时任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保山支队副参谋长的印春荣。不过,在这个茶室里,他的角色变成了名叫“三哥”的贩毒集团“马仔”,与他面对面坐着的是绰号为“刀疤”的台湾省籍毒贩。

一个星期前,印春荣和他的战友在云南省保山市截获了一辆运毒车,毒品的接头人就是“刀疤”。在制订了严密的抓捕计划后,印春荣以交货人“三哥”的身份与在厦门的“刀疤”取得了联系,对方定下了碰头的时间和地点。

虽然这已经不知是印春荣第几次孤身打入贩毒集团的内部,但这次的对手格外难对付,这让他多少有些压力。

呷了口茶,印春荣抬眼看了一眼对手,那张没有任何表情的脸,并没有因为茶室昏黄的灯光而显得柔和:长方脸,高颧骨,一道刀疤从右腮延至眉梢上方。冷冰冰的面容背后,这个“刀疤”的经历也不一般,他曾在台湾的特种部队服役过5年,摸爬滚打样样精通,且疑心重,心狠手辣,连睡觉时也是枪不离身。

“刀疤”旁边坐着的是他的保镖,这个大块头身高1米86,体重100多公斤,差不多胜过两个印春荣。最难应付的是,他曾到过云南,对云南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如果稍有疏忽,马上就会被他识破。

由于茶室环境空旷,侦察员不好隐蔽,为了不打草惊蛇,战友们只能在酒店外面守着。印春荣清楚,万一暴露身份,就会有生命危险。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三哥”的角色中。

没聊两句,“刀疤”称自己没烟了,印春荣顺手从兜里掏出一盒“555”,扔给对方一支,自己慢慢地点上一支。掏烟、点烟、吸烟、吐烟,印春荣这套并不起眼的小动作,却是在“刀疤”冷冰冰的注视下完成的。印春荣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被这样死死地盯着看了一分多钟,“刀疤”才点上了烟,长长地吸了一口,刚才几乎僵滞的空气重新流动起来。

印春荣明白,刚才“刀疤”是在考察他,看他现在的神情,应该是通过了考察。印春荣做卧底有些优势,一是他个子小,从身高来判断他不像警察;二是他胡子拉碴,这也不符合纪律严明部队的要求;另外他善于观察和模仿毒贩,在细节上把握得惟妙惟肖。就拿刚才掏出的烟来说,如果掏出的是“玉溪”或“红塔山”,很可能会让对方怀疑自己的身份。

头一个钟头,印春荣用云南当地口音向“刀疤”介绍了边境的情况和自己的“业务”范围,特别强调了自己组织“货源”的能力,气氛渐渐融洽。

随着“业务”洽谈的深入,印春荣要求“刀疤”往自己银行帐户上打60万元定金。以谨慎著称的“刀疤”居然二话没说,马上打电话吩咐手下人去做。印春荣感到,已经取得了对方的信任。

但是又过了一个小时,“刀疤”因为立即拿货的要求一直没得到满足,开始变得焦躁起来。为了稳住他,印春荣拨通了外面战友的手机,“大哥,李先生(“刀疤”姓李)这边急着想拿货,你看……”“拿货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定金还没到银行,告诉他,钱一到账马上就发货!”

印春荣明白,战友是在通知他,抓捕现场还没布置好,必须得想办法稳住“刀疤”。

三个小时还没拿到货的“刀疤”,越来越烦躁,几次提出“改日再谈”。为了不让“刀疤”起疑心,“三哥”开始不停地向他介绍云南的风土民情和道听途说来的小故事,时不时地插科打诨。

对于印春荣来说,这最后一个小时,简直比一个月还长。他几乎是用智慧和勇气支撑起了每分每秒。在他的“滔滔不绝”中,时间不知不觉地逝去,直到战友以“大哥”身份将电话打进来……

“大哥让我们去交货。”等得早已不耐烦的“刀疤”和他的保镖,跟着“三哥”就走进了专案组设下的包围圈,埋伏在四周的战友们“呼啦”一下,一拥而上。发觉上当的“刀疤”,狗急跳墙,拔枪就要挟持印春荣,而此时的印春荣已经冲了上去,死死地按住了毒贩的双手。

这次交手,共缴获海洛因52千克,毒资300多万元人民币,摧毁了一个正在滋长中的贩毒集团。直到进了班房,从未失过手的“刀疤”也想不明白,这个小个子怎么可能是警察?

从名医到名探,是印春荣一直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个奇妙的旅程,有时看似既定的轨道,常常会因为偶然的际遇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如果不是6年前的一个案子,今天的印春荣很可能还穿着白大褂,拿着手术刀,站在无影灯下。

当兵是印春荣儿时的梦想,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家人为他安排好的工作,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边防战士。后来,上级在新兵里挑选卫生员苗子时,选中了他。于是,从学员、卫生员到医士、医师,印春荣一步一个脚印,成了军中有名的医生。

转折发生在1998年。当时还在军医岗位上的印春荣接到线报有人要进行毒品交易,正好当时缉毒人手紧张,他便主动要求扮成买货的“马仔”,打入贩毒团伙内部。

在“交货”的路上,两个毒贩和印春荣3个人共乘一辆摩托车,他被那两个人夹在当中,一旦暴露,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经过一个交通岗时,骑车的毒贩不小心闯了红灯,被一位交警拦了下来。那两个毒贩一看情况不妙,掉头就想逃跑,倒是印春荣镇定,下车迎了上去。那位交警看印春荣有些眼熟,刚想说话,印春荣先开了口:“老哥,我们从山里来的,头一次进城,啥规矩都不懂,放我们一马吧!”随手塞给交警一盒烟,使了个眼色。交警明白其中必有内情,说了一句“下次注意”,挥挥手就放行了。

这个小插曲让两个毒贩更信任他了,一路有说有笑,到了宾馆就取出毒品要交易。印春荣不慌不忙,慢慢地喝了一口茶,又说了两三句玩笑话,突然趁他们不备,操起茶杯向其中一个毒贩的脑袋上砸去。另一个急红了眼,拿把刀就向印春荣刺过来,印春荣旋即一闪,又向比自己高出一头的毒贩撞了过去。这时,专案组人员冲了进来,很快就将两个毒贩生擒了。

此案共缴获海洛因9.85千克。初显身手,便一鸣惊人。从此,印春荣走下了手术台,走上了缉毒第一线。

从名医到名探,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却是印春荣一直以来的心愿。

印春荣出生在滇西边城瑞丽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美丽静谧,但因为和毒品泛滥的“金三角”相毗邻,一直被毒品这个白色妖魔所笼罩。家乡的很多父母在孩子还很小时,就急着把他们往内地亲戚家送,让孩子远离家乡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怕他们长大后沾上毒品。

“我抓的大多数毒贩,自己都不吸毒,有的连手下人都不让吸毒。因为他们知道,沾上了毒品就意味着家破人亡。”从小到大,印春荣目睹了太多由毒品引发的悲惨故事。

一次,读中学的印春荣上完晚自习回家,在经过一条小巷时,被脚下一个东西绊了一个趔趄,他拿手电筒照了一照,不禁吓了一跳,原来是一个死了的男人,手里还拿着一支没注射完的针管。那是他第一次直面毒品所带来的死亡,这让年少的他很长时间被恐惧所包围。

还有一件事,他一直不愿提起。那是一个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小伙子聪明、能干,但后来沾上了毒品,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一样,不但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掉换了毒品,而且在最后身无分文时,竟然狠心地将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背到了境外卖掉,而他自己也暴死异乡。毒品,就这样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了魔鬼。

说起这些,印春荣发出了誓言:“为了禁毒,即使把命搭上,我也无怨无悔!”

印春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8年至2007年,印春荣参与侦办和直接组织指挥侦破贩毒案件283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40多名,缴获毒品4070千克、毒资3120多万元、运毒车311辆,为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了让众多贩毒分子闻风丧胆的缉毒先锋。由于在缉毒工作中成绩突出,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2004年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被云南省政府授予禁毒标兵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边防卫士及全国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面对巨额利诱毫不动心,他是一把不会生锈的“利剑”

打入贩毒集团内部与对手周旋固然危险,但印春荣心里还有两个不为人知的险情。

一是怕被自己同志误伤。每次打入贩毒集团内部,都要与毒贩同吃同住同行动,而如果遇到不知情的缉毒干警来抓捕毒贩,自己很容易被误伤或误抓。

另外就是在公路上长途跋涉的危险。追踪毒贩,开长途汽车,一跟就是几天几夜。嫌疑人可以正常地吃饭、睡觉,可他却一点都不敢放松。往往是一边开车,一边要不停地观察,生怕线索断了。

在执行任务时,困了怎么办?印春荣想了个办法,一困就点支烟,眼睛闭上眯着,这支烟差不多3分钟就快烧完了,一下子烫到手指,一烫就醒。

不分昼夜,是他和战友们的工作常态。几千公里的路途,高速公路、乡村小径、盘山公路……稍一疏忽,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

印春荣和他的战友们曾体验过四天四夜不合眼,连续行车几千公里的生理极限。那是2003年11月20日,印春荣接到电话报告,说从一辆桑塔纳车胎钢板夹层中查获了5.964千克海洛因。从电话记录来看,驾驶员话语不多,很多办案人员认为线索就此中断,没有延伸侦办的可能了。但是印春荣发现,驾驶员在回答预审员提问时,眼神迟疑,他感觉这个人一定有话要讲,就迂回地和他聊了起来。果不其然,在驾驶员背后还有“老板”。他马上带领专案组赶到昆明,指挥驾驶员与“老板”接头,给“老板”来了个瓮中捉鳖。“老板”又交代出这批货是要卖给一个绰号为“耗子”的台湾人。

于是,印春荣就扮成“老板”的“小弟”,与两个毒贩一起去见“耗子”。可是对手非常狡猾,不断地转换交货地点。印春荣他们只能开车辗转于昆明、贵阳、广州、东莞、深圳等地,与“耗子”周旋。

这一路上,毒贩困了睡,饿了吃,可印春荣和专案组的同志愣是瞪着眼睛熬了四天四夜。饿了嚼几口干面包,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困了就用香烟支撑着。同时,又担心毒贩中途出什么问题,害怕与对方接触时将自己的身份暴露。几千公里连续行车,19天与毒贩同吃同住,生理和心理都已经疲惫至极。

最后,终于在广东将“耗子”抓获,缴获冰毒225.9千克,端掉了一个日产冰毒20千克的工厂,一举打掉了一个境内外相互勾结的贩毒集团。

当大家七嘴八舌商量怎么庆祝这场重大胜利时,印春荣却伏在桌上睡着了。

还是那次,在“耗子”卧室抽屉里,印春荣发现了一张银行卡和一把汽车钥匙。“耗子”趁人不注意,悄悄地对印春荣说:“兄弟,这卡里有485万元钱,只要你放我一马,我马上把密码告诉你!”印春荣瞪了他一眼,说:“那样的话,我们俩就要换位置了,你出来,我进(监狱)去。”

动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毒资,对于拿国家工资的印春荣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数目,也是个巨大的诱惑,但是他从来都没动过心。6年多的侦察生涯中,他无数次周旋于毒贩大款之间,常常手提几百万元与毒贩“交易”,经他手缴获的毒资也达1400多万元,而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的一位战友说,印春荣是把不会生锈的好剑。

与毒贩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妻儿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

自从干上缉毒这一行,印春荣的神经就没放松过。毒贩的反侦察能力越来越强,“打地基”、“上梁”、“加顶”……这些听起来稀松平常的词,如果从毒贩口中说出来可能就与毒品有关。

一次,印春荣到邮局给家里汇款,无意中听到旁边两个人的对话:“四哥,最近忙不?”“有点忙,有空你到我家坐坐”。在印春荣的家乡,老百姓习惯把海洛因称为“四号”,当时印春荣就隐约感觉到他们说的这个“四哥”很可能指的就是毒品,如果是的话,这两个人估计要做毒品交易了。顾不上办自己的事,他一路跟踪,同时用电话部署侦察人员。果不其然,两个人在进行交易时,就被抓了个正着。

整天和毒贩打交道,印春荣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即使身体能暂时休息,脑子里装着的还是禁毒。“算一算,与毒贩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妻儿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这个让毒贩闻风丧胆的缉毒英雄,一提起家人,满脸愧疚。

他和妻子两个人从谈恋爱开始就分居在两个城市,直到2004年,妻子才从几百公里外的小城调到了印春荣身边。相恋四年,结婚十年,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日子算下来却不超过一年。

妻子是一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在原来的小城里已经很有名气。但是为了一家团聚,她放弃了自己已经打好的事业基础,甘心一切从头开始。

分居的十年,妻子将全部感情拴系在细细长长的电话线上,可很多次电话刚接通,还没等这边“喂”字说完全,那边就是一声“在办案”,或者“忙”,随即匆匆挂线。为了这,妻子委屈得哭过不知多少次,她不相信一个人能忙到连报个平安的时间都没有。

有一次,印春荣到昆明办案,正好妻子当时在昆明一家医院进修。能在同一座城市碰面的机会不多,夫妻俩都很珍惜,早早就约好在一家饭店里吃饭,可是热腾腾的饭菜刚摆上桌,知心话还没来得及说,印春荣的手机就响了。“好,我马上赶回去!”案情发生了变化,印春荣穿上外套就要走。“你又不管我了?”妻子委屈得带着哭腔。印春荣什么都没说,拉着妻子就往集合点跑。

会议室里,电话不断,分析、推断、部署,印春荣一刻没停。凌晨两点,靠在椅子上睡着的妻子被印春荣推醒,看着熬红了眼的丈夫,妻子一下子把他搂住,“对不起,今天我才理解你为什么那么忙……”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所有的不解和委屈,也都随着这大滴大滴的泪水流走了。

记者问印春荣,每次办完案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说:“给妻子和儿子做顿饭,给他们洗几件衣服。”

也许印春荣的妻子并不知道,在她这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丈夫的钱夹里,一直珍藏着一张字条,上面是四句诗。那是在一次出差途中,印春荣偶遇一位擅长写诗的书画家,就请人家帮他写了首藏头诗,藏着的字头是他和妻子的名字。

(三)

习近平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二0一三年五月四日)

邰丽华——无声世界的艺术天使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艺术总监邰丽华

邰丽华,1976年11月出生,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艺术总监,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她身残志坚,顽强拼搏,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艺术道路上执着追求,为梦想而奋斗,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艺术总监,她带领全体演员刻苦排练,不断创新推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由她主演的《千手观音》、《话别》、《雀之灵》等舞蹈节目,凭借精湛的艺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震撼观众,感动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及特殊艺术与人性之美。她十多次获得全国文艺汇演一等奖等各项艺术类大奖,获得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金奖,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领舞的舞蹈《千手观音》获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舞类节目一等奖、晚会特别大奖。

惟一登上世界两大顶级艺术殿堂的中国舞蹈演员

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被称为音乐家与舞蹈家至高无上的梦想殿堂。而能够登上两个世界顶级殿堂,更被视为崇高的艺术之冠,成为艺术家们一生的追求和理想。在中国,惟一摘取了这两颗艺术皇冠上耀眼钻石的,竟是一位被誉为“孔雀仙子”的年青聋哑姑娘,她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主要演员、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邰丽华。

1992年8 月,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前来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激动的观众对她的演出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艺术总监盛赞她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时隔8年后的2000年9月18日晚,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邰丽华以充满激情和轻灵的舞蹈,征服了“什么都见过”的纽约观众,观看演出的还有本届联大主席和众多联和国高官,以及43个国家驻联和国使团的官员。音乐厅里悬挂着一百多年来在这里演出过的世界著名艺术家的肖像和经典节目剧照。惟一的中国剧照,是邰丽华表演的舞蹈《雀之灵》。

邰丽华先后出访过2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演出数百场,以其“孔雀般的美丽、高洁与轻灵”征服了不同肤色的观众。

2002年10 月,“残疾人国际”第六届世界大会在日本举行,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残疾人组织的2000多名代表观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专场演出。邰丽华优美的舞蹈再次掀起了“掌声风暴”,被代表们亲切地誉为“全世界六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

2004年9月28日,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邰丽华带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聋人舞蹈队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及特殊艺术与人性之美,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耀。

2005年2月8日,《千手观音》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亮相,精湛的艺术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震撼全国亿万观众。《千手观音》获得“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评选”歌舞类一等奖、晚会特别大奖。

在艺术道路上她执着追求,踏平荆棘,奋力前行

儿时的她,曾为第一双舞鞋而雀跃。踏平荆棘,身后是闪光的艺术之旅。邰丽华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两岁时的一场高烧使她不幸堕入了无声世界。尽管失聪,但丽华却不失灵性,很早就悟出了自己和同龄孩子的区别,自强与奋发的幼苗在心中萌发。在聋哑学校,邰丽华品学兼优。学校在离家很远的武汉市,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自理能力。人们只看到她静静地离家,又静静地回来,而其中多少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邰丽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的一名大学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她的同学回忆,我们是在听课,而她却是在“看”课——看老师的口型,看板书,看教材,比我们多花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心血!

由于残疾,邰丽华过早地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坎坷,然而这对她也未必不是好事,使她养成了勤于进取的坚韧精神。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拥有甚至健全人都难以达到的乐观和平和,总是以那样甜美的微笑,面对着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奋力前行。

也许是受喜爱文艺的父母影响,邰丽华自幼在这方面就特别好奇。在她刚刚踏进聋哑学校校门的时候,最打动她的是这里与其他学校完全不同的一门课程──律动课。教师踏响木地板下的象脚鼓,把震动传达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孩子们由此知道什么节奏。为了体验这种感觉,丽华总把脸颊紧贴在答录机喇叭上,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动。至于电视里的舞蹈节目,更让丽华充满想象,跃跃欲试。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是唯一能够使她酣畅淋漓地表达她对生命感悟的一种语言。从此,她爱上了舞蹈,爱得痴狂。

后来,邰丽华在残联的帮助下,进行正规的舞蹈训练。又要学习,又要照料自己,又要学舞蹈,而且是在听不见音乐的条件下,将付出怎样的艰辛?正是凭着这种执着和天赋,邰丽华在舞蹈领域很快脱颖而出,获得了所在城市的舞蹈大奖。15岁时,聪明伶俐的邰丽华就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以其灵动的舞姿赢得了异域观众的赞叹。她先后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金奖,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残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个人文艺奖。而且在很多次舞蹈比赛中,评委们根本没有发现她竟是一位双耳失聪的残疾人。

每当身着舞裙的邰丽华旋转起来的时候,总是给人翩翩欲飞的感觉。而为了今天的“一飞”,她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

“轻盈得象一阵风,柔软得象一片云。比泉水更清亮,比月光更纯净。那就是心中的梦,那就是雀之灵……”这是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中的一段主持辞,用来表现邰丽华的舞蹈《雀之灵》,确实再贴切不过了。

在她表演的舞蹈作品中,邰丽华最喜欢的就是《雀之灵》。她第一次看见这个舞蹈是在电视上,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轻盈灵动的舞姿令她深深倾倒。从此,她像着了魔似地,经常对着录影带苦练。由于听不见音乐,更没有老师的辅导和别的教材,她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和悟性在跳。

有一次,她练舞的情形被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张继钢先生看见了,他非常感动,便打电话给杨丽萍,想请她来指导指导邰丽华。杨丽萍表示:“我可以去看看她,但实在没有教聋哑人跳舞的经验。”但当杨丽萍亲眼看见邰丽华跳的《雀之灵》时,感到无比惊讶:“我创编并跳《雀之灵》这么多年,如果听不见音乐,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跳出那种味道来,而你竟然跳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她情不自禁地为邰丽华做起示范来。对这次难得的辅导课,邰丽华永远记忆犹新。

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渺,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魄和魅力的“雀之灵”。实际上,能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中,都是这样。

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在《踏歌》中,则仿佛走出历史画卷的窈窕仕女,长袖轻舒,绿裙款摆,任春风拂面,尽拾野趣,心旷神怡,游兴方浓;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黄土黄》中,邰丽华全然一副乡村小妞模样,红头巾,小花袄,扭扭捏捏,羞羞怯怯,几分俗气,几分喜兴。悄然一瞟中,流露出火辣辣情怀,颇令人忍俊不禁;而在《千手观音》中,12位女孩、24只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所有的意境,似乎都凝结在邰丽华那颇带禅意的含蓄表情之中。她脸上虽无一丝媚笑,但在目光流盼、眉宇舒展、玉指轻拈之间,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与吉祥的祝福……

用宽阔美好的内心世界创造奇迹、感动中国

2004年6月18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首届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上,由邰丽华担任主要演员的舞台艺术片《我的梦》获得最佳电视艺术片奖,反映邰丽华及残疾演员艺术之路的纪实片《与梦同行》获最佳电视专题片奖。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邰丽华被评选为“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邰丽华之所以舞得入神、传神,源于她对舞蹈事业的投入、敬业,对每一部舞蹈作品的钻研和得当把握,更得益于她美好的内心世界。她爱美,着意传播美,善于表现美,加上她的学识和修养,融为一体,构成了自己独到的舞蹈风格。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含意隽永,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她还很年轻,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2002年5 月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开始进入文化市场探索商演与义演相结合的道路。邰丽华作为演员队长,规范演员管理,指导演员排练,改善团队作风,创新提高艺术。两年半来出访16个国家,巡演祖国22个省份,演出275场。不但给广大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还以自己的演出收入保障了艺术团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演员,邰丽华探索艺术的至境;作为共青团员,邰丽华追求品德的完美;作为演员队长,邰丽华注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她事事吃苦在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关心他人。艺术团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喜爱她,全体演员都敬佩她。

邰丽华很平易。不论是熟悉她的人,还是偶然相逢的观众,她总是真诚以待,友好而尊重,随和且坦荡。人们都知道邰丽华的善舞,但知道她善画的人却不多。她是在湖北美术学院学的装潢设计,很善于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她用这样的图画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也用来装点自己精心构筑的爱巢。她的生活也如同她绘画的风格,简洁而优美。

邰丽华曾经用这样的文字,精辟而质朴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就是我所领悟的生活真谛。”

猜你喜欢

五四卫生室毒贩
谁是接头人
消失的毒贩
村卫生室设备“一配了之”可不行
张可可问所有人:如何看待央视前往巴西贫民窟采访毒贩和拍摄贩毒的过程?
资金落地 村卫生室脱胎换骨
强行合并村卫生室带来诸多问题
项目补助资金应“善待”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