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如何“拔尖稳中保差”
2014-06-12谢燕妹
谢燕妹
摘 要:教学的最大成功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进步,成绩更好,然而,“班级整体成绩难提高”一直困扰着部分一线教学工作者。通过分析“大锅式”教学导致中学数学易出现“尖子不尖、中等不稳、后进落伍”的主要原因,提出采取分层分级、因人施教的办法,确立“拔尖、稳中、保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辅导评价、作业题型题量、解题时长时速等方面区分“优中差、多中少、难中易、大中小、快中慢、长中短、强中弱、严中宽、高中低”三轮驱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尖子更尖、中等更稳、后进更好,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关键词:数学教学;成绩提升;学生分析;具体措施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提高班级整体成绩仍是学校关注的热点,教师关心的焦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贯穿于整个中小学阶段,其关联性、系统性特别强,尤其是中学数学抽象性更大、概念性更多、运用性更强,学生成绩差异更大,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锅式”教学易出现“尖子不尖、中等不稳、后进落伍”等现象,如何既不因成绩差异影响整个教学进程推进,又不以牺牲部分学生利益为代价影响个人成长进步,达到班级整体成绩向上稳步推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难题。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感到中学数学教学力争“拔尖、稳中、保差”,实现尖子更尖、中等更稳、后进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提高班级整体成绩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尖子不尖、中等不稳、后进落伍”的主要原因
在“减负”高压下,“平行班教育”中学数学易出现“尖子不尖、中等不稳、后进落伍”现象,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教学“一锅煮”,没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课前学案准备没有分析学生层次特點,不按照成绩差异、接受能力、学习需求分层分级安排教学进程,往往教学“一锅煮”,导致尖子生“吃不饱”成绩难拔尖;中等生“应付吃”成绩难稳定;后进生“吃不了”成绩难跟上。
二是作业“一份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学生成绩差异层次特点,不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不会因人施教、因人布置作业。往往布置作业时,不分层级、不分重点,作业“一份题”,考试“一张卷”,所有学生一律做一样的题型、一样的数量,这样容易导致尖子生“不够做”;中等生“应付做”;后进生“做不完”的现象。
三是评价“一刀切”,如果统统按照“成绩好的就是尖子生,成绩差的就是后进生”这个标准来评价学生,搞“一刀切”评价,既不能调动尖子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不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感,应立不同标准,区别对待,在教学中多挖掘各个层次学生的闪光点,客观评价学生相对进步与倒退。
二、“拔尖、稳中、保差”的具体措施
中学数学学习关键在“理解消化”与“灵活运用”,解决“尖子不尖、中等不稳、后进落伍”等现象,需分层分级、因人施教,确立“拔尖、稳中、保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辅导评价、作业题型题量、解题时长时速等方面区分“优中差、多中少、难中易、大中小、快中慢、长中短、强中弱、严中宽、高中低”三轮驱动。
一是课堂辅导区分“优中差”。打破传统“一锅煮”的教学模式,确立“分层式”教学,尤其是中学数学要以“稳中”为“主动轮”,兼顾“拔尖”和“保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集中辅导与个别教练相结合,区分“优、中、差”,以中等生接受能力为主,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难易结合、一题多变,在辅导过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理解与消化,力争“尖子生超前思路,中等生启发思路,后进生跟上思路”,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二是参考资料区分“多中少”。由单一书本教材向复合网络教材互补转变,以中学数学教材为主,课外资料为辅,结合个人成绩差异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参考资料的多与少。当然,教材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料,是对大纲的解读与浓缩,也是学生的必选资料,只有把书上的概念记清、记熟,把书上的例题搞懂、搞透,才能下笔如有神、解题思路清。
三是题型难度区分“难中易”。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学生成绩差异和解题水平,区别对待,因人施教,难易适中,既要兼顾尖子生,防止题型偏容易,导致“吃不饱”的现象,又要兼顾后进生,防止题型偏难,导致“吃不了”的现象,做到难易结合、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鼓励尖子选做难题、拓展题。四是作业题量区分“大中小”。不鼓励题海战术,但也不是一点题也不做,中学数学毕竟不同于小学数学,没有一定题量的积累难于在成绩上求突破。但又不是盲目地做题,而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技巧地做题,防止脱离教材盲目做题,不总结经验大量做题,没有计划随便做题的错误做法,题量上区分为“大、中、小”,做到必做与选做相结合,鼓励其完成选做题、拓展题和研究题;后进生作业题量可以稍微小点,完成必做题、基础题即可;中等生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两头兼顾,确实解决好“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
四是解题速度区分“快、中、慢”。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能力水平的主要形式,而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试题。解题速度应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做题速度应立不一样的标准,结合试卷难易程度,学会取舍和快慢,把握得分点与失分点,把该拿的分拿到,通常“尖子生快做求巧拿高分,中等生严做求准拿稳分,后进生慢做求实拿到分”。
五是学习时间区分“长、中、短”,数学是诸多课程之一,学生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的时间比例,尤其是尖子生更不能为了突破数学成绩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后复习和作业时间分配上区分“长、中、短”,防止平均用时或不科学用时等现象,学生要合理区分时间,通常数学学习时间“尖子生用时稍短,中等生用时适中,后进生用时稍长”。
六是内容掌握区分“强、中、弱”。中学数学抽象性大、概念性多、运用性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内容的掌握程度区分为“强、中、弱”。对尖子生要求高,内容掌握要固强,尤其是对重难点要灵活运用,保证拿高分;对后进生要求低,内容掌握要补弱,记清概念,夯实基础,防止丢失分。各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更不能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要针对个人实际情况固强补弱,灵活掌握,科学学习。
七是解题过程区分“严、中、宽”。有的学生眼高手低,懒得做题,存在看懂就行的心态,但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有的学生做了不少题,看了不少辅导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其实,听懂不等于会做,练习不等于考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解题过程要求区分“严中宽”,因此,一般对解题过程要求更严,要求其在练习过程中把步骤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八是评价标准区分“高、中、低”,评价防止“一刀切”,应注重“过程式”教育,客观评价各层次学生的相对进步与相对倒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立不同标准,区别对待,通常对尖子生要求更高,求巧做;对中等生要求中等,求稳做;对后进生要求放低,求会做。在教学中,应尽量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多挖掘各层次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拔尖、稳中、保差”是兼顾每个层次学生利益促进每个学生成长进步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提高班级整体成绩的有效措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分层分级,因人而异,科学掌握,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何小亚.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克涌.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模式探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09(7).
[3]唐艳霞.关于家庭作业布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学园,2010(2).
[4]赵鹭.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化技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5]张锦清.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作者单位 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