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二代”报道中的媒体角色定位
2014-06-11王宏昌
王宏昌
摘要媒体体现着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丰富内容,必然也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X二代”报道中媒体从信息传递者逐步向社会活动参与者转移,由此引发媒体角色定位的一系列争议话题。媒体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与受众预期是目前“X二代”报道中媒体角色错位的主要原因。既“X二代”信息传播语境中,媒体承担的社会角色难以完全割裂或区分,应是传媒观念与现实情境的一种复合,即是报道者又是分析者,既是监督者又是引导者,既是旁观者又是当局者。
关键词“X二代”媒体角色定位报道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项目(2013JK0450)。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X二代”话题由于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的关注与传播,频现于媒体和公众视野中。这些“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贫二代”等之所以成为热点话题,媒体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准确的媒体角色定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媒体错误的角色定位会误导受众,同时对“X二代”的形象构建产生不良影响。
一、媒体角色争议
媒体体现着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丰富内容,必然也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在“X二代”报道中,媒体行为总体呈现理性化趋势。但面对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媒体角色从信息传递者逐步向社会活动参与者转移,这种变化引发媒体角色定位的一系列争议话题。
1. “记录者”说
记者只是记录者,很久以来是传媒领域的共识。大家普遍认为媒体只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应与被报道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1]而这一提法在“X二代”报道中却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媒体不应只是以记录者、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在报道中,媒体也应有自己的立场,必要时需站出来说话。尤其“X二代”的话题向来热议,媒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报道往往缺少高屋建瓴的见解,与普通公众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没有本质区别。
2. “塑造者”说
媒体总是关注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角色,不同的媒体要找准其所定位的那部分角色群体。作为客观存在,“X二代”如同教师、农民工、干部、明星一样,是媒体关注的对象,社会大众需了解这一角色群体的生存状态。但目前的报道,很多媒体通过一个个人物典型,将这些个体行为上升而引为群体,使其带上某种社会标签。由此很多人认为媒体塑造了这些典型,制造了所谓的“X二代”现象。从受众信息需求的角度,媒体认为自己是投其所好,供其所需。但在一定程度上,类型化的社会效应一旦形成,媒体只需等待个体事件发生,对号入座进行报道。
3. “影响者”说
新闻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最大限度地为维护公众利益而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媒体在“X二代”报道中既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塑造者,而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但在“X二代”报道中,媒体引发各类话题,通过构建社会问题影响公众认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报道前,媒体首先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然后再向受众展示。而公众往往把媒体构建的这种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来看待,因此如果媒体报道不当,会导致社会认识的偏颇,继而影响社会行为。
二、媒体角色错位的原因
作为社会观念体系的力量体现,媒体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器,是大众的精神产品。但在“X二代”报道中,媒体作为受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角色,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批评者、策划者、揭丑者等话题日益激烈的论争,多少反映了媒体在抽象层面对自己角色定位的错位,面临多重角色利益及角色期待的冲突。
1. 媒体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所限
思维定势是由人们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2]相对其他报道对象,“X二代”题材受社会大众和传统报道影响更易生成思维定势。即媒体在报道之前对“X二代”群体就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刻板形象,并将其当做“既定事实”进行报道。其实这些报道内容常常会有部分事实基础,并非完全虚构,只是借事实想象,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掺杂似是而非的推断。可以说,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情境发生变化,它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X二代”报道过程中的思维定势通常使媒体的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此导致媒体内容有误、报道失衡、语言有失准确、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引发报道失误。
2. 受众预期影响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特定角色都有其要遵循的原则和方式,如老师应谆谆教诲、学生应努力学习、领导应体贴民情、儿女应一片孝心等等。有关“X二代”,近年来社会大众评价不一,但无论是褒还是贬,受众总习惯性地将媒体报道中的“X二代”与自己期望中的形象加以对比。如果一致,便认为媒体的报道是客观正确的,如果对比不上,便认为媒体的报道有失公允,甚至将其完全否定。一定程度上,媒体确实体现了“X二代”这种特定角色的角色期待,也在不断地强调或树立社会大众对“X二代”的角色期望。但在种种心理作用下,媒体很难或不可能扮演它本应有的角色,而是延伸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甚至更为理想地体现着社会大众期望的角色。
当然,媒介拟态环境的构建、新闻炒作、利益驱使等也会造成媒体角色错位。毕竟,贴上“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垄二代”的标签,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但不管怎样,在媒介环境整体变化的情况下,媒体对“X二代”报道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角色调整,都不应是受他人影响而作出的无奈选择。
三、媒体应有的社会角色
实际上,在当下媒体与受众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X二代”报道中媒体到底应作为宣传者还是报道者、批评者还是监督者、参与者还是旁观者,对其而言难以完全割裂或区分。正常状态下,媒体承担的社会角色应是传媒观念与现实情境的一种复合。
1. 媒体应既是报道者又是分析者
当下的“X二代”报道中,媒体主要以信息传递者的身份出现,内容大多集中在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但仅仅满足于此是不行的。当今社会转型,由“X二代”话题引发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每一个问题都十分复杂,且事关国计民生,公众都予以高度关注。因此媒体如果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介绍“发生了什么”上,就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必要时,媒体需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纵深度的“X二代”事件作出分析解释,如揭示其实质,追踪其原因,预测其趋向等,以解答受众心中的各种疑惑。但在对新闻事件分析时,一定要偏重理性思辨,如果把握不好,会显得主观色彩太浓和感情渲染过重。要避免这些问题,记者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还需用新闻事实说话。可以说,媒体在报道中强化新闻的社会意义是允许的,但不应过量运用,报道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对深層事实的挖掘上,深层事实出来了,深层思想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2. 媒体应既是监督者又是引导者
泛媒体时代,信息通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可以说能传递信息的介质都是媒体。面对“X二代”这样一个公共话题,信息既可来自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也可来自博客、各种帖子、聊天记录和电子邮件等,还可和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联动。媒体在“X二代”报道中,监督者的角色依然存在,但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内容还是形式,批评力度和效果都将发生变化。传统的媒体报道话语权常被掌握在媒体机构和少数专家、 权威的手中,精英话语占据支配地位。而在当下媒体环境中,公众对“X二代”报道的参与比例大为增加,批评监督的主体从媒体主导变为全民参与。同时,媒介的界限变得模糊,公众参与了新闻报道后,有关“X二代”的信息传播不仅集纳了一切可能的媒介形式,且集纳了几乎所有可能的信息。各种谣言、谬误信息满天飞,甚至时常占据主流。且信息单一化、碎片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对“X二代”批评监督的同时,也需对与“X二代”话题有关的错误舆论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才不至于使事态极端地发展。
3. 媒体应既是旁观者又是当局者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要求媒体应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在新闻事件中,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报道事实。长久以来,很多媒体尽可能以此来要求自己,但“X二代”问题往往与普通公众利益相关,加之事件主体时常带有受众关注的某些特点,经常被一些媒体放大或抓住炒作,导致报道失衡。因此,媒体虽不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但要以当局者的立场来全面准确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报道之前,媒体须对其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一准确理性的判断。报道过程中,媒体对自身所秉持的伦理原则必须有清醒、明确的意识。在事件所有利益关系中,媒体的一切关系与行为应符合真实、正义、公平、仁爱原则。这些伦理原则贯穿、渗透于整个“X二代”传播活动中,最终通过对世界事物的观照评判而得到表露和张扬。
媒体在“X二代”报道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公众舆论的发展方向甚至是社会的稳定。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曾提到,媒体人是记录者,但绝不是旁观者;媒体人可以是批评者,但绝不是破坏者;媒体要有担当,负责任,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的建设者。在国内媒体实行“事业化性质,企业化管理”改革后,媒体一方面不要放松对自身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工具的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要靠自身的发展来参与媒体的竞争。虽然这两种角色的实践和协调需一定时间,但就整体而言,媒体行业的内部调试、深化与整合已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永福.“记者”只是记录者,莫要角色错位[N]. 中国青年报,2010-11-08.
[2] 李燕文,郑琰,朱凯. 编辑活动中思维定势的利与弊[J]. 编辑学刊,2003(6):22-25.
[3] 张淑华. 泛媒体时代的网络批评和舆论监督[J]. 新闻爱好者,2009(2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