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密捆绑式”: 一种全新的制播分离模式

2014-06-11万克文程前李志国

编辑之友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万克文 程前 李志国

摘要制播分离机制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早已有之,但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这般采取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亲密捆绑式”制播分离模式的还是首次,故其被业界称为一次“历史性的制播分离”。那么,比起现有的制播分离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新”在何处?优势何在?它能否为正在陷入困境中的电视选秀节目乃至整个广电行业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新模式?这些都是文章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制播分离《中国好声音》电视选秀“亲密捆绑”

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的制播分离模式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广电业界对其的探索与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制播分离机制曾一度被期望成解决广播电视存在问题的灵丹妙药。经过多年发展,此模式给中国广电业带来诸多惊喜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困惑。所以对此模式的探索也陷入走走停停的尴尬状态。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开播不仅带来了久违的感动与振奋,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制播分离模式——“亲密捆绑式”制播分离模式。

更亲密的合作关系、更令人期待的盈利模式、更注重后端产业链开发的后续互动……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公众的眼球。《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给正经历着“七年之痒”的电视选秀节目一剂强心剂,我们不禁开始期待它能成为“开启下一个选秀7年”的分水岭,为陷入寒冬的中国电视娱乐业带来新的曙光。本文拟对这种新的制播分离模式作一个较为全面和理性的分析,以期对学界及业界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制播分离”产生的背景及其在我国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的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及要求越来越高。而综观广电业的发展,由于受体制所缚,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受众所需。于是,开拓新的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促进更多精品节目产生就成为最迫切的事情。此外,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降低运营成本,大量采用其他节目公司制作的节目也成为不少电视台的共同选择。制播分离机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制播分离是相对于我国电视台内部一直实行的制播合一,即在电视台内部完成节目的采、编、播而言。制播分离(Cornmission)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本意为委任授权、委托,引用到电视当中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而自己则负责对节目进行规划、评估、审核、收购和播出。

或是由于翻译和理解的偏差,有人简单地将制播分离理解为电视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的相剥离,即电视台只管播出,节目则全部由社会上的公司制作。但事实上,在英美等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或独立制片人)与节目的播出机构是有着隶属关系的。如英国ITC,其在全国的15家独立制片公司都是由ITC投资建立的。[1]因此,用“节目制作多样化”的提法或许更能正确反映“制播分离”的原意。

对于制播分离的实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仅从国内范围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双制片人制、合作经营模式、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独立运行模式。

双制片人制的代表是湖南卫视。此种模式是采取一个节目两套制作班子、优者胜出的运作体制。制片人有权组织制作队伍。在经费上实行限额拨款、余数自补,在设备上则是进行成本核算,有偿使用。此种模式可看做是制播分离的雏形。

合作经营模式主要指民间电视制作公司与电视台的合作经营。多由民营制作公司在采纳电视台提出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创意,并制作出样片,待电视台认可后,民营公司便会退出制作,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节目的服务和经营上。此模式中节目的制作权还在电视台。

相比前两种模式,第三种模式是最接近完全意义上的制播分离的模式,其代表是“光线”“嘉实”“银汉”等。此种模式是由制作公司独立制作出电视节目,出售给各家电视台,电视台则负责终审和播出。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民间制作公司往往是“挂靠电视台联合制作,打政策擦边球”。 [1]

二、《中国好声音》——“歷史性”的制播分离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首播收视即高达1.5,第二期更飙升至2.8,即使是重播,1.13的收视也超越同年所有音乐类节目的首播收视,一改近年来音乐节目持续低迷的景象,重掀草根娱乐节目狂潮,可谓收视口碑双丰收。同时,节目的广告费也是一路飙升,15秒广告从预售的15万元涨到36万元,后达到102万元,最高价格达到115万元。第二季开播时,搜狐视频更是以上亿元的天价独家买断了《中国好声音》网络直播版权,这被称为“互联网历史上最贵的综艺节目版权引进”。而节目也没有让人失望,第二季首场秀的收视率即达到3.62,是同期播出的《快乐男声》的3倍。[2]

有人为《中国好声音》“不靠八卦毒舌来炒新闻,而靠真正好听的声音”的真诚而感动;有人为《中国好声音》下大工夫,注重打造视觉效果的专业而感动;有人为节目的创意性颠覆而大呼过瘾;也有人为节目传达出的积极、善意、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价值观而欣慰。当然,更让人振奋的是,《中国好声音》“创立了一个中国电视制作合作模式的先河”,实现了“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灿星制作总裁田明先生语)。对于这种新的制播分离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 “历史性”的制播分离“新”在何处

(1) 合作模式之“新”。任何事物的“新”都是针对“旧”而言。比如,中国卫视早期采用的公司制作式的制播分离形式,由于人手紧张,电视台把一部分电视节目的制作交给电视台以外的制作公司来做,而电视台本身只作为节目的播出机构。此种模式中,节目制作公司与电视台二者之间是雇佣关系,电视台只是把一些纯粹劳务,包括剪辑师、编导等基层工作请外人完成,核心技术和节目内容还是由电视台掌控,且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制作公司需听取电视台的制作意愿,不能独立发挥创意。

再拿中国卫视中最主流的制播分离模式来说。此模式中制作公司有较大的自主权,它们虽有提出创意、理念,独立制作完成一档节目的权利,但电视台会在其拿出节目样片,交由电视台的审片委员会审查之时参与双方的合作。

与之相比,《中国好声音》采取的制播分离形式大不同。根据田明的解释,这种“历史性的制播分离”、指的是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而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中国好声音》的制片人程伟则将这种历史性的制播分离称为“紧密捆绑式的合作关系”,即“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不是简单的制播分离,也不是平台购买,而是一种共同购买版权、共同投资、共同制作、共同招商、共同受益的全新合作模式”。

除了制作方灿星和播出平台浙江卫视的合作关系外,与之前的模式大不同的,还有和4位明星导师的合作关系。此次《中国好声音》的导师是没有出场费的,他们将和灿星、浙江卫视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开发合作,参与后期的开发分成。

(2) 盈利模式之“新”。在盈利模式上,三种模式也有极大的不同。公司制作式,由于其本质其实是一种劳务输出,所以,电视台只需向制作公司支付相应的劳务费。目前的主流制播模式,电视台在确定购买节目前,会由电视台领导、部门主任、相关节目制片人和导演组成一个审片委员会,提前预估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吸附力。若是确定购买,电视台通常会将价格压到最低,即如果预估的节目广告吸附力是1000万元,他们会力争600万元或更低来购买。由于此模式中,节目所获广告收益归电视台,所以,制作公司的利润是封顶的。于是,为提高利润空间,制作公司必会有意识地节约成本。

与上述模式不同,《中国好声音》采取的“亲密捆绑式”制播分离,“对赌分成”是其盈利的最大亮点。即灿星制作公司与浙江卫视达成协议,当节目收视率达到某个值,双方将共享广告收益,高于该标准后,灿星制作将分成更多,甚至可达到上不封顶的程度。反之,制作方的分成会减少。另外,此模式中,没有人会刻意限制投入,相反,为了获得高收视和大回报,合作双方还必须加大投入以保持节目的高品质。因此,我们可以这么归纳:原始阶段制作公司赚取的是劳务费,主流模式中制作公司利润则来自于“节流”,而“亲密捆绑”模式中利润来自“开源”。

(3) 新模式更注重后端产业链的开发。除上述两点,此模式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后端产业链的开发。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和一些网站和数字音乐平台合作,帮挑选出来的有实力的学员制作专门的音乐专辑;二是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合作展开彩铃下载业务,即每一位学员在节目中演唱的歌曲都会制作成彩铃,彩铃下载的收入便由中国移动、节目组、该选手及所属的明星导师按比例分成。[3]这种跨产业开发模式是对以往产业开发局限于单一领域的一次创新。三是积极扩展新媒体业务。如为了增加观众持续的关注度,在第二季,节目组与中国电信合作,利用其推出的“翼聊”语音通信工具邀请观众参与互动,并开展系列优惠活动。

线下产业链的实现途径也有多种途径,包括成立专门的演艺经纪公司,与选手签约并包装他,将他推向市场;举办全球巡回演唱会;在全国知名的连锁演绎酒吧举行“V-house”驻场演出;小型歌迷见面会及其他季后活动等等。

2. “历史性”的制播分离优势何在

(1) 空前平等的合作模式。《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灿星与浙江卫视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说是我国制播分离史上最平等的合作关系。在以前的制播分离合作模式中,制播双方的关系通常是复杂微妙且矛盾丛生的,或是对节目享有绝对的控制权,或是低价一次性购买节目样片,独享节目广告的收益,牢牢占据强势地位的总是电视台一方。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制作公司往往苦不堪言却无力改变。而灿星与浙江卫视的这种“紧密捆绑式”的合作关系则打破了之前合作模式的弊端,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和目标,所以双方之间是一种真正平等且善意的合作关系,更容易在机制、资源和利益方面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2) 强势资源整合,实现良性循环。在之前制播双方合作关系缺乏平等性的前提下,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双方必定极力打压对方。电视台会想方设法压低节目的购买价格,而尽可能地压低制作成本则成为制作公司的共同选择。于是,节目质量下滑,导致广告达不到预期,迫使电视台无奈中止合作,很多制作公司因为做不下去转做其他,从而导致整体的制作水平处于一个低水平。如此一来,形成难以挽回的恶性循环。

而由《中国好声音》开启的新的制播分离模式则能完全打破这一魔咒。就像曾有人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时所说的那样:“并非因为‘特别,而在于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几乎都做到了‘极致”——顶级导师、天价的原版转椅、高级音箱、零点乐队贝斯手王笑东和黄金调音师金少刚以及顶级制作团队。如此一来,三方强势资源的整合,必然带动质量的大幅提升,从而有助于实现双方共赢,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3) 杜绝利益黑幕,保证运作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制播分离操作模式相比,目前国内的发展还有待规范和进一步完善。如电视台将栏目委托给其他机构制作,这其中很容易出现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而导致不能按一种公开透明的程序来操作的状况,既影响了节目质量,浪费了资源,还可能产生公共资金流入个人腰包的腐败行为。像《中国好声音》采取的这种相对利益纯粹的制播分离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这种不良风气的渗透,经过制播彻底的分离、导师培训学员、线下产能分成等制度化的运作,每个人都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这是保证一切都能在阳光下操作的重要前提。而剩下的就是为了提高质量的共同目标,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全力以赴,因为他们需要向观众要成绩,向市场要效益,而这些靠暗箱操作是徒劳的。

三、能否开启电视选秀节目的下一个“分水岭”?

电视选秀,对观众来说,已不是陌生事物。认真算起来,上一波由中国电视引发的全民听唱追星热潮,要追溯到8年前。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红遍中国。此后数年,各家卫视均将“选秀”当做提升收视率和商业利益的“标配”。于是乎,神州大地皆选秀,严重的同质化透支着观众的收视热情。再加上为夺收视率,低级手段层出不穷,整个电视选秀陷入了过度娱乐的“芒果模式”怪圈——选秀变成了选手炒作与评委“毒舌”的比拼。[4]电视选秀节目,这个一度被寄予了厚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可抗拒的裂变下,终于沦为一场充斥着浮夸、绯闻、炒作和毒舌的怪梦。于是,广电总局于2011年10月再度下发“限娱令”。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整个业界更需要一档有品位、有新意、有诚意、高质量、既能赢得观众和市场又能带来正能量的节目。关注凡人梦想的《梦立方》、返璞归真的《中国好声音》等节目正是在此等困境中脱颖而出的“救星”,为困顿中的中国电视选秀带来无限曙光。而《中国好声音》所首创的这种 “亲密捆绑式”的制播分离机制也为中国电视娱乐业带来了一种新颖的、令人振奋的、具有普世性的新的制播模式,有人在欣喜地观望,期待着《中国好声音》能打破电视选秀的“七年之痒”,要想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走出之前中国选秀节目的怪圈,走得更远,那么以下几点一定要认真把握:

1. 正确把握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制播分离是通过制作主体和播出主体的分离,实现节目经营的市场化,这是广播电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标志。但是市场化和产业化并不代表可以抛却电视节目的社会责任,将经济利益的追求作为唯一指标。相反,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播双方越应该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摆正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二者间的关系,在利用市场化赚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制播分离所带来的节目质量的改变与提升。之前中国选秀节目之所以广为各方所诟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电视台为了所谓的“收视”和“利益回报”,弄丢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跟不上经济利益脚步的社会责任,凭什么抓住观众的口碑?这是《中国好声音》制播机构一定要吸取教训的地方。

2. 有科学的风险规避的方法。前文分析过,运用《中国好声音》所用的制播模式其优势之一在于有赚取大量經济利益的无限可能,这是它之前的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另一方面,优势的对立面是风险。由于以前的合作模式中,双方受益可控,所以几乎没有风险,此种模式则不同。为保证节目的高质量,该节目一次性投入就近一个亿,平均每一期投入的费用达数百万,所以节目一旦不成功,亏损的风险也要大得多。这也是《中国好声音》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找不到“婆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中国好声音》还是以后借鉴此种模式的其他节目,一定要有规避风险的后招或说科学机制。对此,灿星制作采取的办法是,向浙江卫视提出“对赌协议”,即承诺节目收视率会达到一个点,低于这个点将采用对灿星不利的分成模式,高于这个点,灿星将获得巨大回报。但是,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多大?普适性多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这是一种冒险的方法。灿星制作是因为有绝对的自信和雄厚的制作团队为后盾才赌得起,但综观国内的制作公司,能达到者寥寥。因此,还需要有更加合理的事前评估、合作、制播、盈利甚至退出机制。

3. 尝试摆脱“中国式”痼疾。缺乏创新性、同质化严重、煽情炒作是电视选秀节目的“中国式痼疾”。遗憾的是,颇受好评的《中国好声音》也没有摆脱此痼疾。

首先,《中国好声音》并非本土原创,而是引进自风靡荷兰、美国、英国的The Voice。其几乎全程的对于The Voice的 “COPY”,包括主打海报上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4个评委伸出的“V”的手势都和荷兰版一模一样,成为不少观众诟病之处。

其次,在中国的荧屏上,类似于《中国好声音》的音乐选秀节目并非独一家,而是十余家卫视一同抢占市场,且不管是播出时间还是节目规则与形式,雷同度极高。据统计,仅2013年7月份,国内就有数十家地方卫视先后启动歌唱类选秀活动,且十余档选秀节目皆以寻找“好声音”为主旨。如《天籁之声》——“寻找触动心灵的声音”、《完美声音》——“寻找中国最动听的声音”。同时,“盲听”规则也不是一家在使用。

再次,播出不久,《中国好声音》即陷入“造假”的质疑中,如选手“徐海星”被质疑“父亲去世是不实消息”,“农民歌手”邹宏宇被质疑不是农民,自称“美甲店老板”的黄勇被曝是“富二代”。

如此种种,如果不能摆脱这些备受诟病的“中国式痼疾”,中国电视选秀节目想要脱胎换骨、杀出重围,依然难上加难。

参考文献:

[1] 林红. 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瓶颈”和突破[J]. 科技促进发展,2010(8):199.

[2] 《好声音》开创独特商业模式 制作方收入颇丰[EB/OL].http://www.changsha.com.cn/fun/66863.html.

[3] 王小莓. 中国好声音背后的对赌与金矿[N]. 理财周报,2012-08-06.

[4] 汤嘉琛. 电视节目的后选秀时代[EB/OL]. 人民网,2012-08-14.

猜你喜欢

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的品牌黏度
“中国好声音”到底属于谁?
“中国好声音”中英文标识缺乏受保护的基础
热播电视节目的受众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