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闻作品的经典化

2014-06-11周松

编辑之友 2014年7期
关键词:典范符号化主观

周松

摘要按照卡尔·波普尔的理论,新闻文本属于第三个世界——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世界3),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文本世界三个世界的互动的一个中间体。在三个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新闻文本不断地得到重现、确认与阐释,在学科研究与社会实践,以及新闻学科的实践与研究中,经过了突出化、典范化、符号化和“神话”化等过程,变成一个经典文本。新闻文本的经典化过程把新闻学科纳入人类知识体系整体框架,这是新闻文本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新闻学科得以持续构建的一个重要过程。

關键词新闻文本三个世界符号化经典化

“经典”一词的含义,有着一个演变的过程。“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如是说,这里的“经”,刘勰把它看成具有“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之功用的人类文化的最早渊源。“典,五帝之书也”“典,大册也。”(《说文》)“典,经也。”(《尔雅·释言》)经典连用常常用来指人类文化中恒久流传的范本,后来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或者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最完美、最具代表性,包含本行业或本领域之精髓的极品。

因为“经典”一词意义的多重性,“新闻经典”一词也是多义的,总起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闻学科方面的经典,如颜雄主编的《百年新闻经典:1900—2000》,另一种是新闻作品作为文化经典,比如蔡尚伟教授等考查的“新闻经典”。[1]早期的新闻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能流传至今的不多。在报纸等大众传媒发展较快的时代,大量的新闻作品产生,也产生了一大批经典新闻作品,特别是在信息交换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一篇或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更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后世当之无愧的经典新闻作品。如蔡氏所述,这些作品的经典化为新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更好地促进新闻学科的成熟和再完善,并会跻身于人类文化经典的殿堂。那么,如果从人类生存活动的全过程出发,这些作品经典化的内在原因与过程是什么?在人类知识总体的架构中,新闻作品的经典化同新闻学科的建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和科研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闻文本在世界中的位置

卡尔·波普尔把世界分为三个世界:事物的世界(世界1),主观经验的世界(世界2),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世界3)。其中世界1就是物理的事物、状态或过程;世界2是指人的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包括人的情感、行动和意向,而主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活动等;世界3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或心灵的产物,是客观意义上的观念世界。它包括客观的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如语言、音乐、艺术、理论、科学、哲学、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论据,以至技术装备、图书、工具、房屋建筑、飞机等等。本文中我们分别称之为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文本的世界。(其实这三个世界之间的界限都不是非常清楚,比如飞机、工具等在作为人的精神的产物时属于世界3,但作为一个物体的存在时就属于世界1)波普尔认为“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以第二世界为中介”,[2]就是说文本世界是经由人的主观世界而产生,文本的世界也只能通过人的主观世界而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世界1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的存在,一是事的存在或者社会的存在。把握物的存在的任务由自然科学去完成,而把握社会的存在的任务由社会科学承担。新闻活动就是人类把握社会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精神成果就是新闻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作品是属于文本世界的,为了方便,我们下面称之为“新闻文本”。

1. 新闻文本同其他两个世界的关系

新闻文本是在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和文本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它同这两个世界的关系也是在这样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1)社会存在的符号化。在感性上,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有触觉、味觉等感受,有愉悦、不快的情绪体验,但在知性上,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是符码化或者符号化的,同时人类也在用符号的方式改造世界。离开了符号,人类不仅在知性上对世界一无所知,在行动上也可能寸步难行,没有发达的符号系统,人类文明无法出现。新闻文本的产生就是客观的社会存在文本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系统化的必然分工。因此,新闻文本的生产过程同一般的人类的认知世界过程没有本质区别。在新闻文本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被文本化了的事实,一是事实文本化的过程。文本化了的事实通过人的主观加入到了文本世界的建构当中,并通过人的主观成了人改造客观社会存在的依据。事实文本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意识形态的多种斗争,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局限和技术手段的种种约束,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种种局限性等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因素都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这两方面的因素在文本中并不是自然而然显现的,事实文本化的过程更隐匿于文本化的事实之后,常常需要剥开日常自动化的思维模式的遮蔽才能发现。

(2)改造社会存在的依据。新闻文本是人们改造客观社会存在的依据。新闻文本因为其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征,有利于人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比较准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变动,构建准确度较高的主观世界。同时,新闻文本也通过主观世界参与文本世界的构建。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世界的经验和通过文本建构的主观经验都为人类提供了依据、动力和方法。新闻作品通过主观参与对客观社会存在的改造。但是在新闻作品接受的过程中却是存在着主体差异的,同事实文本化时的过程一样,文本在解码过程中,也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个体文化心理和素质的差异以及技术手段和时代差异等等,在接受者的主观经验中还原的主观事实并不等同于编码者感知的事实和事实本身。这种差异性一方面导致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的试错原则,而这种试错原则也使得人类的主观世界始终能比较及时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变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人之间的关系,即各种差异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投射。

因此,新闻作品包含有4个因素:事实、编码者感知的事实、新闻文本和接受者解码后的事实。其中,事实属于客观世界,新闻文本属于文本世界,编码者感知的事实和接受者解码后的事实属于主观世界。新闻文本的价值就体现在解码之后的事实,这个事实一方面被纳入人的主观经验的建构,另一方面还被纳入文本世界的建构,最终都在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有时候是即时的,是可以忽略的,而有时不论是在空间范围还是时间范围其影响力都特别大,能够使社会存在、主观世界和文本世界发生比较大的变动。这种重大影响就奠定了一些新闻文本在主观世界和文本世界中一种特别的地位。

2. 新闻文本在文本世界中的位置

文本世界是人的精神、意识或心灵的产物,有着内在的层次性。按照文本世界和人的关系,文本世界可以被分成以下三个层次:哲学实践文本,包括哲学、宗教和文学艺术等涉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文本;社会实践文本,包括社会制度、法律道德等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本;生产实践文本,包括科学技术、科学论据等涉及人与物的关系的文本。新闻文本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属于社会实践文本。社会实践文本按照存在的状态又可以分为系统固定文本和零散变动文本,或者称之为“规则文本”和“案例文本”。新闻文本属于案例文本,是规则文本的具体化的偶然性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和他人的关系,也包括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包括个体和自我的关系,也包括群体内部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同自身的关系,所以说在本质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和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人与自身关系的一种具体化的偶然性表现。属于社会实践文本在其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具体的哲学实践文本,其中的规则文本本质上也在处理人类同自身的关系,作为规则的具体的偶然性表现的新闻文本从其哲学的高度上讲也是人与自身关系的一个案例反映。

新闻文本与主观世界及客观世界的这种互动关系,也决定了新闻文本的诞生过程以及诞生之后与主观世界及客观世界的不断重现、确认与阐释的关系,从而也导致了一些新闻文本在不断重现、确认与阐释之后发生经典化。

二、新闻文本的经典化过程

作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现代汉语词典》), 或“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海》)的经典,实质上是主观世界对某个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的阐释与赋予,所谓经典化就是赋予文本以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这个价值阐释和意义赋予有内外两种根据,内在的根据就是在主观世界之内被赋予某种价值或做某种意义的阐释,对于主观世界的建构有某种重要的影响;外在的根据就是文本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中有了某种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一般会有这样4个阶段:

1. 文本的凸出化

文本的凸出化,就是指在众多的文本中,某文本在接受的过程中首先被很多人注意、被初步地强调,相较其他文本而言,其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影响范围更广,作用力更大。文本的凸出化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事实本身在客观世界中的重要性,二是事实对主观世界的重要性,三是事实在文本世界中的重要性。

事实本身在客观世界中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当中,这些事实对人类的整体或某个比较大的群体的影响非常大。虽然这个尺度的把握也是通过主观世界来实现的,但是这个主观是指具有历史维度的人类的或人类的某个族群整体的立场的主观看法,而不是个体的或者某一撮人的某一时刻的即时主观看法。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历史的、整体、维度中的影响力。

事实对主观世界的重要性,是指在某个社会大环境之中,一些事实能够触动人们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所产生的某种心态情绪、切合由此所引发的关注议题。这里之所以同事实在客观世界中的重要性区别开来,是因为前者是某个时刻的主观所不能改变的,其存在状态是比较长久的,而且是现实社会存在运行的一个部分,而后者还没有变成现存的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至少是没有比较长久地固化在现存世界中,只是由主观的世界向客观的世界转换的一个阶段。

事实在文本世界中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的精神产物中,事实要么是某个文本的新的注脚,要么是某个文本需要修订的现实依据,要么顺应某个文本,要么同现存的某个文本相对立。

以上三个原因都是通过主观起作用的,需要说明的是与新闻作品相关的三个世界的界限更加模糊,因为这三个世界都与人的主观世界密切联系,只有在划分的时候把历史的、整体、人的主观看成是客观,主观世界主要考察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活动,实质上,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这三个世界中取得了一定位置的新闻文本,也在这个位置确定的过程中同这三个世界分别获得了联系,获得了初步的评价,即初步获得了意义,并且这个意义是以强调的方式来重点阐释的。虽然,新闻文本的凸出化并不要求在这三个世界中都得到一个重点的强调,但是,在三个世界通过人的主观意识互动的状态下,新闻文本在一个世界中的凸出,带来的必定是同其他两个世界的联系和意义的阐释。

新闻文本凸出化的过程初始一般会作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制高点,一个是广泛面。制高点是得到社会权力高层(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或行业等方面)隆重推荐,在新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些著名的新闻文本经常会有这样的效果。广泛面是指文本流传极广,受众多,颇受关注,在新闻史上有轰动效应的一些文本常常有这种现象,比如《西行漫记》《震撼世界的十天》等。

2. 文本的典范化

文本凸出化也带来了文本的典范化过程。所谓典范化,就是在某个时段,凸出化的作品成为一个行业的样本,成为一种模仿和参照的范本。新闻文本的典范化主要是指四个方面的典范。一是事实的典范,就是在一个事实获得了凸出化的成功之后,形成议程设置效果,一些相关的事实也引起了众多的关注,成为一种需求,与之相关的事实的新闻就满足这种需求。同时,一些同类的事实也进入人们的视野范围,形成一种新闻需求,成为议程设置的扩散化效果。二是文本编码方式的典范,即话语方式的典范。文本编码不仅仅是事实的符号化,其中更多的是人们把握事实的一种话语方式,是一种意义阐释的方式。在事实的无穷无尽的、丰富的细节面前,事实的选择取舍是这种话语方式的基础,其次是对事实细节的叙述方式有意识形态的规制,再次就是比较表面化的、形式上的表达方式。三是文本解码方式的典范,事实在文本中的意义阐释并不如文本表面的方式去解码,而是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人都会把通过文本所把握的事实纳入自己的主观世界去定位,形成自己的阐释方式,这样某个时代的群体或者某个具体背景大概相同的群体在事实的阐释上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模式。四是寻找事实的过程的典范化。在一定的时空里,事实呈现在编码者的面前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面,或者一个细节,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去发现事实的多面体。

文本的凸出化之后产生文本典范化,典范化的文本成为新闻从业者具体操作的样本。但并不是说文本的典范化只有产生在凸出化之后。实际上,典范化是经典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只要是新闻文本经典都有典范的价值,这种典范作用在不同的时空范围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典范是一种被阐释出来的典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3. 文本的符号化

文本凸出化和典范化之后,帶来的就是文本的符号化。事实通过文本被还原进入主观世界之后,有一个同主观所把握的客观存在和文本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这样就被主观纳入一个认知结构,在这个认知结构中同已有的事实和意义等发生联系,被定位和重新阐释,丰富的事实就会发生一个丧失一部分信息和意义并被新赋予一部分事实和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事实的意义有了一种新的偏向和生发,就是产生了符号化,即语言学上的二级建构,[3]在第一级系统中有形式有意义的完满的符号,在第二级结构中变成了新的能指,新的所指指向了一种新的认识结构的重新阐释。即新闻文本在意义的阐释中已经走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文本逐渐变成了一个能指,指向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原本产生之时的意义,同时,作为事实本身的故事逐渐被压抑,除了文本中被符号化的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逐渐丧失了原初的鲜活性。符号化有4种情况:

一是事实本身被符号化,即事实整体被置于一个认知结构之中,事实获得了一种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意义阐释。符号化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整个事实被符号化,或者事实的类型化,最典型的就是比较流行的“某某门”。另一种情况是事实中的一些因素被符号化。比如事实中的人,或者是人的某些动作、言语等脱离了事实被标记出来,网络上最流行的关键词就是此类符号化。

二是文本编码方式的符号化。人们把握事实的话语方式,是一种意义阐释的方式,编码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意义阐释事实的过程。在典范化的基础上,这个过程中给事实中的因素命名的方式,呈现事实的方式和形式上的表达方式存在符号化的现象,“某某体”“某某通讯社”的模式化话语方式的背后就是一种符号,它指向的是一种阐释事实的意识形态。

三是文本生产过程的符号化。新闻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接受者往往把新闻产生的故事忽略掉了。但是新闻文本产生重大影响,符号化的过程往往又会把这个故事拉到前台,甚至赋予文本的生产者以某种价值或意义。文本生产过程的符号化往往指向了人类的某种高尚精神,比如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精神,乃至坚韧不屈的寻求真理的精神、人道主义等等。它是以新闻文本的影响力为基础,同时也反过来增加新闻文本的影响力。

四是纯粹的意义阐释的新闻文本,比如评论,本身是一种符号意义的阐释文本。这个文本中事实已经被严重压抑,不光没有了人和事实的具体细节,甚至某一类事实或所有相关事实都被压缩进了一个符号之中。展现在文本中的只有所指和所指之间关系的阐述,文本的阐释指向的是客观世界或文本世界中的种种关系。

文本符号化的实质是文本中符号的能指从文本那个封闭的场所里溢了出来,指向了特定新闻文本以外的领域,要么是其他的新闻文本,要么是文本世界中的其他文本,或者指向了其他两个世界。在文本接受的过程中,人们把文本解码后的概念同其他领域的观念联系了起来。新闻文本因为形式上的文字性很容易进入了文学的领地,新闻文本失去时效性后很快进入历史领域,而作为社会存在的文本化,在它产生之初都与其他相关的社会科学有着天生的联系,某些新闻文本的事实文本化方式都是以相关的学科话语和意义阐释为背景的,为文本中的因素产生第二层级的语言建构打好了基础。

4. 文本的“神话化”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反映了原始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马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其实在神话中有着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和阐释。当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用神话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人们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原始人已在思考的那些原命题。法国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用“神话”这个词来命名在大众文化中的一种符号学现象。但新闻文本的“神话化”远比大众文化的神话走得远得多,它不仅具有时代性更多的是一种永恒性,是在语言学的二级建构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第N级建构。

在前面符号化中形成的第二级系统中有形式、有意义的完满的符号,在第三级结构中变成了新的能指,一直到第N级。新所指被具体的概念填充,或者说被一种情境填充,这种情境并不是客体的、纯粹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认识与建构。人们不断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建构把发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事物逐渐从它所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剥离出来,去除一切历史的印记,掩盖历史的偶然效用,从而轻易地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或人类原命题的思考作为一种自然而永恒存在的意念植入了符号的转义层中,造就了新神话。作为新闻文本中产生的神话,大多是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

符号化和“神话”化的最大区别在于符号化只是某个时刻的新闻文本中的要素的能指和所指组合成为新能指,产生了新的所指,而神话化有着无穷尽阐释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着不断被阐释的生命力。

以上探讨了新闻作品经典化的4个过程,这4个过程不是孤立地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究其实质,是三个世界的一个运动的过程的结果,文本世界(世界3)通过主观世界(世界2)得以产生。人们通过文本世界(世界3)来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世界1),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文本世界被置于不同的话语背景中进行观照,构成文本的符号系统被置于不同的话语系统中,产生了所指的变化。从文本的凸出化、典范化、符号化到“神话”化的顺序是一般的经典化的基本顺序,并不是所有文本的经典化都得完成这个过程,遵守这个顺序,只是一般情况下,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基础。特别是典范化,可以在任意过程的基础上进行。

一般情况下,经过了典范化、符号化和“神话”化中的任何一个过程的新闻文本都是经典文本。因此,经典文本在此基础上被分为三种类型:典范经典、符号经典和“神话”经典。典范经典是新闻文本成为新闻业界的行业范本;符号经典是新闻文本进入了文本世界的其他社会实践文本之中,被其他文本吸纳;而“神话”经典是指新闻文本被吸纳到文本世界的哲学文本中。

三、新闻文本经典化的价值

新闻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中,其意义阐释的话语范畴并不是来自新闻学科本身,而是来自社会实践的阐释和其他学科话语的意义指涉。社会实践是新闻文本不断被重现、确认与阐释的重要话语场所,一些记录重大事件的新闻文本不断被重现,成为当前实践的经验、根据与参照,并且因为社会实践的不同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新闻文本这种在社会实践中的重现与阐释,表面看起来是其作为历史事件在回放,事实上,其实质并不是单纯的历史学科研究或者单纯的历史事件重现,其话语立足点仍然是当前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而且其阐释立场的取向除了立足当下,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其重心不是理论探讨,而是在于实际问题解决与未来出路的探讨。而在其他学科话语的意义指涉中,被阐释的意义场域也并不是新闻的或者历史的学科规则与学科原理,而是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在新闻文本经典化的过程中,即便是对于经典文本本身的一些關于新闻学科本身的专业技巧性的阐释,恰恰又有不少来自于语言文学或者其他编码技巧或者交流技巧。所以,似乎看起来新闻文本经典化过程中的话语体系更多的不是新闻学科本身,而是其他的学科或者社会实践,但是正是新闻经典文本的这种“他性”,使得新闻经典文本被纳入了人类知识学科体系之中。

新闻文本经典化的“他性”为这种探索提供了一种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理论(思辨)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技艺或创制的知识,包括诗学、修辞学和辩证法。这是对人类知识总体的一个层次划分。其实,考察人类社会中的每一学科,比较成熟的学科都不外乎三个因素:“器”“术”“道”,或次而下之称之为“案例(fact)”“规则(rule)”“原理(principle)”。新闻文本是新闻学科的“器”或者“fact”,是学科的基础,它们最能代表新闻学科的“器”和“术”。新闻文本的经典化,是新闻文本在广阔的文本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得到不断阐释的结果,这也使得新闻文本和其他的文本,以及主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得以彰显,并不断加强,使得新闻文本被置于更广阔的话语系统之中,也就把新闻学科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之中,这样也就能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学科建构和发展中学科地位、学科属性与学科框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尚伟,刘锐.“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7):152.

[2] [英] 卡尔·波普尔. 客观知识[M]. 卓如飞,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65.

[3] [法] 罗兰·巴尔特.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 许蔷蔷,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3.

猜你喜欢

典范符号化主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