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战略、经营战略与企业绩效
——基于战略匹配视角的分析
2014-06-07薛求知伊晟
薛求知 伊晟
环境战略、经营战略与企业绩效
——基于战略匹配视角的分析
薛求知 伊晟
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具有内在相关性,剥离了企业经营战略单独研究企业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必然会带来偏差。本文应用战略匹配中的组合背离模式,以医药行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对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不同类型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可以提高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研究成果将战略匹配研究拓展至环境战略领域,进一步揭示了环境战略、经营战略、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经营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战略匹配 环境战略 经营战略 绩效 组合背离
一、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战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企业环境战略的研究,学者主要关注于环境战略对环境绩效及经营绩效的影响[1~3],然而对于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出统一结论[3~5]。企业环境战略属于企业环境管理领域的亚战略,应该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相匹配,而现有的环境战略研究忽视了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问题。企业的环境战略取决于管理者对环境的感知[6],企业经营战略也是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因此,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具有内在相关性。剥离了企业经营战略单独研究企业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必然会带来偏差。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对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清楚这一问题可以弥补现有环境战略研究忽视了企业经营战略的缺憾,理清企业的环境战略如何与经营战略有效搭配才能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和提高经营绩效。
本文以中国重污染行业的医药企业为样本,以组合背离(Profile Deviation)为战略匹配检验模式,研究了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对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提高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具体而言,企业防御型环境战略和防御型经营战略的匹配、企业适应型环境战略和分析型经营战略的匹配、企业前瞻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正向影响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本文将战略匹配研究拓展至环境战略研究领域,打破了以往战略文献单独研究企业经营战略与绩效关系或者单独研究企业环境战略与绩效关系的常规,从整体的高度将企业的环境战略和经营战略糅合在一起,检验了两者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此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企业管理者如何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环境战略、提高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相关研究评述
(一)战略匹配
战略匹配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卡普兰和诺顿(Kaplan&Norton,2006)[7]将战略匹配定义为: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组织内部的各类战略特征达到和谐一致。芬卡特拉曼(Venkatraman,1989)[8]认为战略匹配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得企业战略与经营环境之间建立并维持一种紧密一致的关系,并且定义了六种类型的匹配模式:调节(Moderation)、中介(Mediation)、配对(Matching)、完形(Gestalt)、组合背离(Profile Deviation)和共变(Covariation)。调节模式指企业战略与其他变量的交互效应会影响企业绩效,如企业战略和组织外部环境的交互效应会影响企业绩效;中介模式指企业战略在组织变量与绩效间充当中介变量,如企业的市场份额会影响企业战略进而影响绩效;配对模式指企业的战略必须与其他的变量相匹配才能创造好的绩效,如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需要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完形模式指依据企业绩效高低的不同组织多元战略变量间的协调性,强调多元变量间的匹配;组合背离模式指两个组合间吻合的程度,例如企业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吻合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共变模式类似于大战略(Megastrategy),指组织各变量的一种均衡配比状态,一旦某一变量发生变动必然会引致其他变量的变动,例如组织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资源配置必须达到某一均衡状态,某一环节的单独变动都需要其他环节的联动反应才能支持战略的有效执行。
在企业环境战略研究领域,上述六种对准模式只有调节模式和中介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对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此,采用了组合背离的模式。在组合背离观点中匹配指某一组合对另一事先设定组合的耦合程度。组合背离观点允许首先设定某种理想组合状态,然后检测另一组合与先前设定的理想组合的耦合程度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一旦企业依据所处的环境制定了某种战略,企业内部的另一战略需要配合先前战略,两种战略的配合程度会影响企业绩效。只有当两种战略间协同配合时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正效应,反之,两种战略的背离会损害企业绩效。因此,组合背离模式为我们检测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多维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战略组合的协同效果越好,企业的绩效越高,因此,本文的潜在假设是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配合会提高企业绩效。与完形模式不同,组合背离模式分析中需设定特定的标准,因此,选择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作为标准。
(二)企业经营战略
1.企业经营战略分类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分类本文采用迈尔斯(Miles,1978)等[9]的分类,即将企业战略分为反应者(Reactors)、防御者(Defenders)、前瞻者(Prospectors)和分析者(Analyzers)四类,这种分类方法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斯诺等(Snow et al.,1980)[10],科南特等(Conant et al.,1990)[11]。
当企业不愿意或者无法建立独特竞争力、组织架构或者管理流程时,企业常常采用反应者战略。反应者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常常是被动的对环境压力或者竞争对手做出抵抗,缺乏一贯的产品市场导向,决策模糊不清,且常出现矛盾的情况,因此,反应型战略在长期并不可行[9]。
防御者在四种战略类型中属于最稳定的一类。防御者的经营战略以稳为先,极少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导者,通过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努力寻求占据某一利基市场。防御者重视现有产品和市场份额的维持,强调组织内现有能力的发挥,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和规模经济构筑防御壁垒以阻止竞争者进入,极少主动跳出自身的经营范围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相比其他战略类型,防御者具有更高的固定成本投资比例,虽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但缺乏核心技术,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核心技术也极少调整,希望在基本稳定的竞争格局中维持并强化自己的地位。
前瞻者认为市场环境存在着无穷变数,企业具有前所未有的价值创造新方式,因此积极寻求新的产品和市场机遇,常常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给整个行业带来重新洗牌式的变革。前瞻者强调创新,注重对企业研发的投入,重视组织创造力和群体决策力的培养。为了在动态竞争中获得生存,前瞻者着重强调技术的灵活性和组织的有机性,以自身的灵活性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对于灵活性和创新的追求也会导致组织控制的缺失和运营效率的下降。
分析者兼顾了前瞻者和防御者的优势,意图同时兼顾风险最小化和增长最大化。分析者在维持某一核心产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新的产品和市场机遇。分析者并不时时创新新的产品,而是在前瞻者成功开拓一个新市场之后,吸取分析前瞻者的经验与教训跟随进入该市场,然后致力于提高效率,增强盈利能力,以求为市场提供更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分析者不像防御者一样回避变化和创新,也不像前瞻者一样追求变革,为了维持效率与创新间的矛盾,分析者一般应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建立自身稳定灵活的业务单元,形成持久的核心技术。但是分析者并不能总是很好的解决两者的矛盾,对稳定性的关注往往导致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12]。
2.企业经营战略属性特征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特征的刻画,学者一般采用芬卡特拉曼(Venkatraman,1989)[13]提出的六个战略导向维度,本研究也借鉴此种分类方法,选取了防御性(Defensiveness)、风险规避性(Risk Aversion)、进攻性(Aggressiveness)、前瞻性(Proactiveness)、分析性(Analysis)和未来性(Futurity)六个战略导向维度,每个维度属性划分为高、中、低三类。
对于企业六个战略导向维度中的防御性和前瞻性,其分别代表了防御型战略和前瞻型战略的特征,因此防御型战略的防御性和前瞻性两种属性分别为高和低,前瞻型战略的防御性和前瞻性两种属性分别为低和高,分析型战略和反应型战略的防御性和前瞻性属性均为中。对于风险规避性属性,防御者注重经营的稳定性,分析者采取追随竞争对手的战略,追求风险最小化,因此两类战略的风险规避性均为高。前瞻者敢于挑战现状,勇于创新,因此风险规避性低。反应者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只是被动的应对环境的压力,因此风险规避性为中。分析性指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探寻问题根源的能力和提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能力[13]。塞格夫(Segev,1989)[14]将企业分析能力分为内部分析能力和外部分析能力两类,并且发现实施分析型战略的企业的分析能力最高,因此,分析者的分析性属性为高。反应型战略只是被动的对市场做出反应,缺乏积极性,因此其分析性属性为低,防御型战略和前瞻型战略介于两者之间,分析属性为中。未来性反映了企业对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的态度[13],长期导向注重有效性(Effectiveness),短期导向注重效率(Efficiency)。防御型战略追求企业稳健的长期增长,因此其未来性属性为高,采取反应型战略的企业常常无法明确自身应采取的战略,往往采取走着看的策略,因此其未来属性为低,前瞻者和分析者在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方面并没有明显偏好,因此两者的未来属性均为中。进攻性指企业在某一产品市场相对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速度[13]。前瞻者积极创新的目的在于颠覆现有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因此其进攻属性为高[15]。反应者消极被动的对市场做出反应,首要目的在于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缺乏进攻性,因而其进攻属性为低。防御者和分析者在市场进攻方面常常采取中性策略,因此其进攻属性为中。四类经营战略的属性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经营战略组合的战略导向属性特征表
(三)企业环境战略
1.企业环境战略分类
学者对于环境战略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本文选取了亨里克斯和西科尔斯基(Henriques&Sadorsky,1999)[16]的分类方法,其原因在于环境战略的研究起源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这种分类方法以卡罗尔(Carroll,1979)[17]与瓦提克和科克伦(Wartick&Cochran,1985)[18]关于企业对待社会责任态度的分类为基础,并且此种分类方法可以比较清晰全面的对企业环境战略进行划分,获得了学者的广泛认同。本文参照吴等(Wu et al.,2014)等[19]中的方法,选取了资源能力、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管理三个维度作为环境战略属性,以区分不同企业的环境战略。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企业认为环境管理并不是企业的必要业务阿拉贡科雷亚等(Aragón-Correa et al.,2004)等[20],企业会尽量减少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投入和支出[16],不会进行任何环保培训。环境管理工作仅限于中层领导,不会获得来自高层领导团队的任何支持[21],企业也不会对外发布任何环保信息[16]。企业只会在外部压力下被动的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环保要求,企业也仅仅满足其最低要求以期企业不会因环保问题而停止运营。
相比反应型战略,实行防御型战略的企业会增加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投资[16]。但是此类企业将环境事务视为威胁而不是发展机遇[6],只有在必要时才会投入资源处理环境事务。实行防御型战略的企业将政府和法制监管部门作为首要利益相关者,以求满足环境制度的合法性要求。
实行适应型环境战略的企业将环境管理视为一种机遇[6],企业的高层领导团队开始重视环境管理,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对环境管理,采取污染防治技术,提高企业绿色管理能力[22]。面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企业会积极调动自身资源承担应有的环保社会责任。
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的企业认为环境管理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发展绿色技术,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与之有关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实施的环境标准不仅能满足现有法规的要求,而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16]。
2.企业环境战略属性特征
通过上述四种环境战略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资源和能力维度,适应型战略和前瞻型战略在企业环境管理方面投入的资源较多,相应的绿色管理能力也较强,因此两类战略资源与能力属性均为高。反应型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资源投入最少,防御型依据实际需要投入相应资源,因此两者的属性分别为低和中。对于社会责任维度,反应型和前瞻型战略分别处于两个极端,分别为低和高,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也仅仅承诺最低的企业社会责任,因此其社会责任属性也为低,适应型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采取一种中性态度,因此其属性为中。对于利益相关者维度,只有反应型战略消极的对待利益相关者的环保诉求,但其不得不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其他三类企业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因此在这一维度除反应型战略的属性为中,其他三类战略的属性均为高。四类环境战略的属性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环境战略组合的战略导向属性特征表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瓦斯塔格等(Vastag et al.,1996)[21]认为只有当企业将环境战略视为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会采用先进的绿色管理实践。克拉克森等(Clarkson et al.,2011)[23]发现企业的环境绩效会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的经营绩效也有利于环境绩效的提高。环境管理在企业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间关系中起到了关键媒介的作用[24]。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两者间的协同,不同类型的经营战略可以为对应环境战略提供必需的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从而有利于环境绩效的提高。环境战略对经营战略的配合又进一步可以提升经营绩效。由此可得:
假设1a:企业环境战略和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
假设1b:企业环境战略和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实施反应型经营战略的企业常常缺乏核心竞争力,仅能被动的对市场做出反应。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往往以经济效益为先,注重生产成本的降低,因而在环境管理方面也采用反应型环境战略,在满足合法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生产成本[25]。为了应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反应型企业常常努力获得ISO140001等环境标准认证,虽然获得此类认证属于企业的被动反应,但是国际认证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绩效。由此可得:
假设2a: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和反应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环境绩效的提升。
假设2b: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和反应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升。
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注重企业经营的整体稳定性,虽然企业不是行业的领导者,但是企业通过发挥组织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提供高质低价的产品占据某一利基市场。企业对利基市场的熟悉有助于处理与政府、社区、环保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满足企业环保合法性的要求。防御型环境战略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投资达到了外部压力的标准,稳定的竞争格局可以使得企业的环境战略得以长时间的延续,不需要占用太多的经营资源,有助于企业将资源投向新的技术研发,开拓新的市场。由此可得:
假设3a:企业防御型环境战略和防御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环境绩效的提升。
假设3b:企业防御型环境战略和防御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升。
分析型经营战略采取的是追随者的策略,意图在兼顾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企业在竞争对手开辟某一市场或者开发某一产品后,在对新市场和新产品做出风险评估后,选择进入与否[9]。产品市场中的追随战略使得企业不断涉足新的市场,企业为了顺利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管理的要求常常采用适应型环境战略。适应型环境战略将环境管理视为机遇,管理层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应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不断投入新的资源发展新的环保技术,以适应新市场的需求。由此可得:
假设4a:企业适应型环境战略和分析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环境绩效的提升。
假设4b:企业适应型环境战略和分析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升。
前瞻型经营战略认为市场中存在无限机遇,希望通过创新发现新的产品和市场机遇,使企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前瞻型企业的领导者具有更高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在环境管理方面也采取积极态度,高层领导对环境事务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企业采用前瞻型经营战略会加强对研发的投入,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前瞻型的环境战略使得企业在环境管理领域领先竞争对手,企业超前的环保标准可以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6],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27]。再者,前瞻型环境战略可以更加有效的支持组织的有机性和技术的灵活性,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由此可得:
假设5a:企业前瞻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环境绩效的提升。
假设5b:企业前瞻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四、研究方法
图1 研究模型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医药行业企业作为样本。选取医药行业的原因在于,医药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①依据中国环境保护部2003年发布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医药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其环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医药企业的各类经营战略属性特征突出,有利于进行分类。通过电子邮件或者上门的方式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并要求由企业内部熟悉经营战略和环境战略的高级管理人员填写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了76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58份,其中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回收203份,通过上门调查的方式回收55份,回收率为33.9%。在有效问卷中国有企业56份(21.7%),集体企业13份(5.0%),私营企业69份(26.7%),中外合资企业78份(30.2%),外商独资企业份42份(16.3%)。在企业规模方面,被调研企业员工数量在100人以下的企业有49家(19.0%),100~500人的97家(37.6%),500~1000人的企业有65家(25.2%),1000人以上的企业47家(18.2%)。从样本分布看,本研究调研的企业覆盖了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对两种发放方式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后发现,二者无显著差异(t=0.578,P=0.401>0.1),因此将两种方式回收的数据合并处理。为了检验无响应偏差,本文借鉴阿姆斯特朗等(Armstrong et al.,1977)[28]中的方法,检验了早期回收问卷的193家企业(约占75%)与后期回收问卷65家企业(约占25%)之间员工数量和收益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认为问卷不存在无回应偏差。另外问卷由同一家企业填写,因此数据有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变异问题。通过对数据进行了哈曼(Harman)单因素检验,显示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解释了80.3%的方差,单因子只解释了28.6%的方差,因此可以认为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测量
本研究对于主要研究变量的测量均借用了现有文献中的成熟量表,沿用现有量表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于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营绩效的度量,本研究借用了莎贝赫瓦伦和陈(Sabherwal&Chan,2001)[29]中的量表,经营绩效重要包括八个方面:声誉、新产品投入频率、投资收益、净收益、技术研发与创新、产品质量、市场份额和收益增长率。对于企业环境战略的度量本研究借用了吴等(Wu et al.,2014)[19]中的量表。对于企业环境战略的度量,本研究借用了瓦格纳等(Wagner et al.,2004)等[30]中的量表。
为了验证量表在本研究中合理性,检测了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并且每个题项对应其他因子的载荷值都小于0.5,所有因子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都大于0.5。这说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同一构念下的测量项目,能有效地反映出同一构念。各个构念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值也都大于0.7,并且各个构念的综合因子信度(Composite Factor Reliability)也都大于0.7,这说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拟合度指标:标准χ2(Normal Chi-square)值为2.536,小于3;SRMR=0.091,小于0.1;RMSEA=0.075,介于0.05和0.08之间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GFI=0.927,大于0.9;CFI=0.919,大于0.9。可见模型的各项拟合度指标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规模会影响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2],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更高[31],而外资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更加注重环境管理,因此本文选取了企业规模和企业类型作为控制变量。将企业规模依据企业的人数分为四个等级,100人以下的企业、100~500人的企业、500~1000人的企业、1000人以上的企业,并按照等级序列分别对企业规模赋值1~4,形成企业规模变量。将企业产权性质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五类,以国有企业为参照组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战略匹配分析
本研究对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匹配的度量借鉴了莎贝赫瓦伦和陈(Sabherwal&Chan,2001)[29]中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正态化。对环境战略和经营战略数据按照各属性进行了正态化处理,同时对其他变量数据也进行正态化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潜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步骤2:企业经营战略分类。本步骤依据各企业经营战略的属性特征与理想经营战略属性特征(表1)的相似度,将各样本企业分为反应型、防御型、分析型和前瞻型。具体分类步骤如下:首先,参考戈文达拉简(Govindarajan,1998)[32]中的方法,如果表1中各战略属性为高则赋值等于1,如果属性为低则赋值等于-1,如果属性为中则赋值为零。然后计算各企业与四类理想经营战略的欧氏距离(Euclidian Distance)。例如对于任何一家样本企业,其与反应型战略的欧氏距离计算方法为其中Xj表示标准化后企业经营战略属性值,为理想反应型经营战略各属性的值。企业与反应型、防御型、前瞻型和分析型四类理想经营战略的欧氏距离代表了企业与该类型经营战略的背离程度,距离越大与该类型战略背离越大,距离越小代表企业与该类型战略越相似。如果企业与某类型经营战略的欧氏距离最小,便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归为该类型[29]。
步骤3:计算环境战略匹配程度。首先,与前面相同表2中企业环境战略三类属性特征高、中、低分别赋值为1、0、-1。然后计算企业环境战略与理想环境战略的欧氏距离,理想环境战略指与企业所属经营战略相匹配的环境战略,例如按照步骤2中的方法某企业的经营战略属于分析型,按照理论推理分析型经营战略应与适应型环境战略相匹配,因此,该企业的理想环境战略为适应型。最后用1减去上述欧氏距离得到战略匹配程度,此时得到的环境战略匹配程度数值越大,表明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匹配程度越高,数值越小匹配程度越低。
(二)实证结果
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本文分析了战略匹配程度与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如表3~4所示,其中表3是以企业环境绩效为因变量,表4是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因变量。在各回归模型中,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5,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表3中可以看出,总样本的战略匹配程度与企业环境绩效正相关,从表4中可以看出,总样本的战略匹配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并且两者都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1得到了验证,即企业的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提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与反应型经营战略的匹配程度与环境绩效正相关,但是仅仅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4中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与反应型经营战略的匹配与经营绩效正相关但是并无显著性,因此,假设2并未得到验证。表3中企业防御型的环境战略和防御型的经营战略的匹配程度与环境绩效正相关,表4中企业防御型的环境战略和防御型的经营战略的匹配程度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并且两者都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3得到了验证,即企业防御型的环境战略和防御型的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提高。与假设3类似,假设4~5在表3和表4中都得到了验证,即企业适应型环境战略和分析型经营战略的匹配、前瞻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提高。
表3 战略匹配与环境绩效关系统计表
表4 战略匹配与经营绩效关系统计表
六、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应用战略组合背离观点分析了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对企业环境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如表3和表4所示,本文提出的假设中除假设2未得到验证外,其他假设均得到了实证支持。
本文提出的假设1得到了实证结果的验证,这表明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不仅有利于企业提高环境绩效,而且有利于提高经营绩效。在分析企业不同战略的复杂关系时,战略匹配可以作为有效的分析工具。通过战略匹配可以将企业的环境战略和经营战略糅合在一起,构建为统一整体,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企业防御型环境战略和防御型经营战略的匹配、适应型环境战略和分析型经营战略的匹配、前瞻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经营战略的匹配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而且可以正向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这些研究结论表明企业不同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对于企业运营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基于组合背离视角的战略匹配研究使得企业可以系统的审视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组合,在不同组合下合理调配企业资源,使不同战略的协同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在先前研究中,学者大都单独研究企业经营战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或者仅研究企业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的关系,而对于经营战略、环境战略、经营绩效和环境绩效整体间的复杂关系尚未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战略匹配的视角,研究了企业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的影响,拓展了前人对企业经营战略与经营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环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也会影响经营绩效。同时对于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关系的研究,本文引入了企业经营战略这一变量,发现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战略的匹配有利于提高环境绩效。
此外,本文采用组合背离模式来度量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战略的背离,不仅可以有效度量企业战略模式的匹配程度,而且拓展了组合背离模式在企业经营战略和环境战略研究领域的应用。
[1]Aragon-Correa J A,Sharma S.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View of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71-88.
[2]Aragón-Correa J A,Hurtado-Torres N,Sharma S,et al..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 Firm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6(1):88-103.
[3]Russo M V,Fouts P A.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3):534-559.
[4]Rockness J,Schlachter P,Rockness H O.Hazardous Waste Disposal,Corporate Disclosure,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J].Advances in Public Interest Accounting,1986,1(1):167-191.
[5]Wood D J,Jones R E.Stakeholder Mismatching: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995,3(3):229-267.
[6]Sharma S.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681-697.
[7]Kaplan R S,Norton D P.Alignment: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Create Corporate Synergies[M].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6.
[8]Venkatraman N.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y Research:Toward Verbal and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3):423-444.
[9]Miles R E,Snow C C,Meyer A D,et al..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and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3(3):546-562.
[10]Snow C C,Hrebiniak L G.Strategy,Distinctive Competence,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0,25(2):317-336.
[11]Conant J S,Mokwa M P,Varadarajan P R.Strategic Types,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Multiple Measures-based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5):365-383.
[12]Doty D H,Glick W H,Huber G P.Fit,Equifinality,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Test of Two Configurational Theo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6):1196-1250.
[13]Venkatraman N.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Business Enterprises:The Construct,Dimensionality,and Measurement[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42-962.
[14]Segev E.A System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Two Business-level Strategic Typolog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5):487-505.
[15]Doty D H,Glick W H,Huber G P,et al..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Test of Two Configurational Theories[M],1993.
[16]Henriques I,Sadorsky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1):87-99.
[17]Carroll A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18]Wartick S L,Cochran P L.The Evolution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758-769.[19]Wu T,Jim Wu Y,Chen Y J,et al..Aligning Supply Chain Strategy with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A Contingency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4(147):220-229.
[20]Aragón-Correa J A,Mati′as-Reche F,Senise-barrio M E.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9):964-975.
[21]Vastag G,Kerekes S,Rondinelli D A.Evaluat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pproaches:A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6,43(2):193-211.
[22]Buysse K,Verbeke A.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A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5):453-470.
[23]Clarkson P M,Li Y,Richardson G D,et al..Does it Really Pay to Be Green?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active EnvironmentalStrateg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1,30(2):122-144.
[24]Schaltegger S,Synnestvedt T.The Link Between‘Green’and Economic Succes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s the Crucial Trigger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65(4):339-346.
[25]Walley N,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The Earthscan Reader in 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1994,5(6):36-44.
[26]Sharma S,Vredenburg H.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8):729-753.
[27]Castaldo S,Perrini F,Misani N,et al..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umer Trust:The Case of Fair Trade Product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4(1):1-15.
[28]Armstrong J S,Overton T S.Estimating Nonresponse Bias in Mail Survey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7(14):396-402.
[29]Sabherwal R,Chan Y E.Alignment Between Business and IS Strategies:A Study of Prospectors,Analyzers,and Defender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1,12(1):11-33.
[30]Wagner M,Schaltegger S.The Effec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Choi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EU Manufacturing[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4,22(5):557-572.
[31]张功富.政府干预、环境污染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38-44.
[32]Govindarajan V.A Contingency Approach to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t the Business-unit Level:Integrating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s with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828-853.
Environmental Strategy,Business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From a Profile Deviation Perspective in Strategic Alignment
XUE Qiu-zhi,YI Sheng
(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There ar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strategies,thus it will not be accurate whe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while ignoring firms’business strategies.As such,based on 258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adopting profile deviation model in strategy alignment,the paper analyzes how the alignment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strategies influences firms’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It is found that the alignment between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strategies leads to improved firms’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The research has expanded strategic alignment to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research,and empirically examined the complex 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environmenta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which has some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in business practices.
Strategic Alignment;Environmental Strategy;Business Strategy;Performance;Profile Deviation
F272
A
1000-7636(2014)10-0099-10
责任编辑:蒋 琰
2014-07-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绿色行为向中国企业传递的机制与效应研究”(71172034)
薛求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200433;
伊 晟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