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2014-05-30田金宏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渗透渠道

田金宏

【摘要】“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学要求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注重育人。要深入备课,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创设恰当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通过字、句分析,品味“道”之所在;通过朗读、朗诵,以读传情悟道;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注重暗示、陶冶的外部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感悟与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融合、渗透于教学中。

【关键词】学科育人;渠道;融合;渗透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阐述。在把“育人价值”作为二期课改精神新的阐释的当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挑起这个担子,更应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时候,更应该教会他们做人。

但是,在当下育分远重于育人的教育大背景下,学生缺乏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体验,缺乏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缺乏鱼水交融的师生关系,缺乏主动学习的乐趣和兴趣,缺乏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条件,在大的社会导向方面,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生准则是应该推崇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应该向往的,什么样的人物是应该崇拜的,这些,学生们是困惑的,而我们教师也同样的困惑。因此,推动学科育人,尤其是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乃是当务之急。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开展语文学科的育人渠道呢?

一、语文教师通过完善自己,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育人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样,要想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首先教师要德才兼备。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离不开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德育教材。日常生活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加强个人的人文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把它渗透给学生,对学生的进行道德教育。因而,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一个教师,特别是語文教师,都应充满爱心,都应以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诚恳的态度,深深地、持久地吸引学生。他们的坦坦荡荡,真诚无私,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远的辉煌。这就是教师的永久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学习,讨厌这个老师。其次,要严爱结合,让学生对老师要敬而近之,既要爱,又要有格,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要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他们不只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放眼学生的未来,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教师是是学生引路人,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如果语文教师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使学生对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

(二)语文教师要具有学高为师的良好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要具有学高为师的良好素养,要不断地钻研教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跟上知识的脚步,更跟上时代的步伐,语文教师不仅要博,更要潮。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多样的教学课堂打动学生,让学生佩服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三)语文教师要具有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

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一定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自已的道德品质修养,要爱憎分明,教师的行为准则、判断标准,往往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语文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用文本中的人、物、事育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调节着才,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因而把德放在首位。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培养的同时,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语文教师更应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明确德育内容,写明本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在人教社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里,德育素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教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教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比如在讲授像《最后一课》、《我爱这土地》、《过零丁洋》等作品时,可以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可以向学生宣扬爱国主义和歌颂爱国英雄人物,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比如在讲授描绘祖国的名胜风光,壮丽山川的《山川之美》、《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作品时,可以通过体味它们的语言,感受它们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进而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美的风光,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正是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安塞腰鼓》、《口技》、《永远执著的美丽》等文章,或介绍我国名胜古迹和民间文化,或赞扬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应该奋发图强,赶上发展的潮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讲授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育人的广阔天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这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

三、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精心开辟,用多种手段育人

语文教学在育人上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教学有丰富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育人的广阔天地,而且还表现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给我们开辟了多种育人的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发挥其育人的优势。

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这是语文特有的教学过程。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审美教育作用,是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象分析,就是我们利用文学形象育人的途径。从诸葛亮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更看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從润土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迫害;从邓稼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形象分析,既是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也是我们育人的重要手段。

创设氛围,动之以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本是由文情并茂的文章组成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别的学科更重情感。以情动人,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中用情感育人,这正是语文优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像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结束时写下“法兰西万岁”的大字,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用炽热的语言表达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和形成或悲怆、或凄凉、或激昂、或深沉的一种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气氛之中,或同情主人公的命运,或钦佩主人公的精神,通过移情作用,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震撼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荡热情,诱发心灵,启迪理性,使学生受到教育。

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做到阅读、写作、思想教育一体化,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育人。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学习《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写读后感;学习《门外有敲门声》,让学生写一则评论;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写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的感想;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一九四二》等让学生写观后感……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结合,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解决学生写作的“无米之炊”的问题,一举两得。这确实是语文教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是一个“随风潜入夜,如无细无声”式的如坐春风的道德情感的滋养。只要有教育在,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就不能停止。

参考文献:

[1]孙宗良,范飙,薛峰,曹刚,《把握学科特质 培养健全心灵——中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概述》,《现代教学》,2013年Z2期;

[2]姜明红,《把握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视角探寻》,《江苏教育》,2012年第1期;

[3]张永,《刍议“学科育人价值”》,《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1期;

[4]祁敏,沈菁,耿慧慧,《语文学科育人须走出误区》,《现代教育》,2013年Z2期;

[5]王红岩,《论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拓展》,《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渗透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书业如何拥抱新渠道?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
渠道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沟通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