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数学中的“错误”转化为“正能量”
2014-05-30苏文清
苏文清
【摘要】 所谓有错才有对。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又是极为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些“错误”资源,因势利导,转化为“正能量”,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把课堂中的“错误”转化为“正能量”?本文将从“错误”的成因以及如何转化“错误”两大方面来谈谈。
【关键词】 错误 正能量 成因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026-01
雨果说过:“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无处不在,那么只有正确对待错误,才能通向成功的彼岸。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问题、困惑已不再是教学中的“绊脚石”,而是师生探究的“中心”,那么学生的这些问题困惑从何而来?又将运用到哪里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一、教学中“错误”的成因。
1. 学生基础不够扎实,理解不透彻
数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只有真正理解才会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一半漏一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猜的方法去学习数学,所以错漏百出。比如,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判断“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有的同学不加思考就判断答案是正确的,而理解透彻的同学马上就反驳“除以这个数应该附加条件0除外”。再比如学习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有的学生理解不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的具体区别,当然在解题时就屡次出错了。
2. 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重点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否养成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心多用,做题粗心大意,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这就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3. 学生之间思维水平存在差异
科学家说数学知识是人脑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只是因人而异,不同的思维水平对同一数学知识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又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二、正确对待“错误”,把“错误”转化为“正能量”
数学中的“错误”是学生学习的产物。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先不应下结论直接判断对错,而应该深层思考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所以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应先给与肯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去评论,努力给学生增强自信心。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的地方,进而把它改正过来。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辅导者、引导者,不应把自己所谓“正确”的思想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应该和学生同一阵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寻找错误的原因,必要时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错误”需要被正确对待,才能转化为“正能量”。
1. “错误”需要接纳,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中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及至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错误存在恰好反映了最真实的课堂,它反映了知识的易错点、关键点。我们应好好接纳这些“错误”,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 “错误”需要利用,才能突破重、难点
学生基础不扎实,那么旧知识结构与新学知识之间就很容易混淆不清,所以错误不断。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去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3. “错误”需要善待,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错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只有合理善待“错误”,才会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着的思维和价值。处理好这些“错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端。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会精彩。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错误,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良好资源,合理地加以运用。我们应努力把数学中的“错误”转化为“正能量”,焕发出课堂的光彩。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光明、范文贵. 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小学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2]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宋秋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J].2001年第4期.
[4] 刘春美.让错误放出光彩、小学青年教师[J].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