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2014-05-30张玉梅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验合作数学

张玉梅

摘 要: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性思维还不成熟,生活经历也不多,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错误或者是矛盾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力求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認识,从而形成对知识的全面理解,通过一些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主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获得理性的思维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体验;合作

经常听到我们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念学生的作业:“小明身高1.5厘米”“一瓶墨水的容积是57升”“爸爸的体重是65克”“一支粉笔长8米”……听后,老师们无不哭笑不得。

是学生太愚蠢了吗?不是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这些笑话仅仅是笑话吗?这是我们的悲哀!大家难道不觉得这些在老师眼中愚蠢至极的学生,其实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孔乙己”。

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以培养发展、弘扬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是体验学习的前提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课之前,组织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7次降息的原因,以及从1999年11月开始征收20%的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思路打开了,学习也轻松了许多。

2.补充生活化的数学资料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营造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白杨树干的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行?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争论,大家达成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的横截面积,下课以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这个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学习的状态。

二、实践操作为基础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人翁位置,引导他们眼耳口脑等各种器官协调并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动手操作,促进发现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再创造,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运用,依据“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在教学中,我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亲知亲闻,培养学生控求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在认识毫米之前,学生已将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孩子们拿出尺来测量,有的量课桌的长度、有的量书的长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物体的长度仅用厘米做单位是不够的。当用米测量橡皮时发现不够精确,需要更小的单位,“用什么单位好呢?”,毫米的概念在学生的体验中呼之欲出。

2.组织时间,巩固运用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的活动,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角色进行为希望小学献爱心义卖活动,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进行计算,不仅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而且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一年级上学期“分类统计”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可以挪动的课程表,问:你们知道我们一周要学哪几门课吗?每门功课共有多少节吗?学生一下子哑然,随后我引导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把课程表重新排列成醒目的统计图,顺利回答了教师提出的诸多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合作交流为推动力是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在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需要进行广泛的多方面合作。要有效地合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不错的途径。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结构——优势互补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怎样合理分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小组合作是同伴问的互助合作,分组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才能条件均衡优势互补。因此建议每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相帮助;人数太多,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学生之间的互动得不到体现。小组里面的座位安排以面对面或相邻的形式为好,便于讨论切磋和交流。如果是开展小组主题讨论,组内成员问要明确分工,真正做到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互动功能,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通过师生的交流,帮助学生形成参与、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探讨交流——有章可循

“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探索性,与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开展“讨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精心组织。在内容上,要有的放矢,结合教学要求,由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讨论问题,让学生围绕重点讨论,抓住关键交流,做到言之有物,切勿随意性与形式性,使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发现相得益彰。

3.合作学习——讲求实效

合作学习客观上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其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用群体智慧来解决新问题。例如: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有的同学对他们的特点发现得多,有的发现得少,在认识同一特点时,有的用了折的方法,有的用了量的方法;在描述其共同特点时,有的说得有条有理,有的说得杂乱无章,这都是允许的,而通过研讨交流,一个学生讲,其他学生争相补充、修正、质疑。学生在活跃,互动性极强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从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交流中认识到求解可以采取的不同方法,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牢固、全面。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体验合作数学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