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式纠错在化学教学上的探索

2014-05-30林纯芳

中学理科园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纠错化学教学

林纯芳

摘 要: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真实的课堂不是“教案剧”。课堂上,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学生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思维过程和知识体系,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暴露的问题、错误,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在情景中纠错,在纠错中成长。

关键词:情景式;纠错;化学教学

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真实的课堂不是“教案剧”,教师在课前即使做好充分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学生的一个错误回答、一个质疑、一个问题就会打乱你的预设,但这却是最宝贵的课堂资源。“创设情境”大而言之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因此,情景式纠错,或教师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对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暴露的问题、错误,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在情景中纠错,在纠错中成长。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暴露错误,强化剖析

让学生在学习中暴露错误是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生犯错误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探究错误原因并且对错误思维进行反思,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教学中若遇到相似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点上暴露错误;若遇到规律性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反常点上暴露错误,从而找到其规律;若遇到模糊知识,让学生在盲点或易错点上暴露错误;在习题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在思维误区暴露错误;而对于化学实验,则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能力薄弱的地方暴露错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任何课堂中都可以让学生时不时暴露错误,再通过强化剖析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如“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的教学,在介绍完容量瓶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后,播放一段溶液配制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录像中配制的操作,以便对配制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随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自己动手配制100mL 0.500mol·L-1的Na2CO3溶液,并归纳所需步骤及相应的仪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错漏百出,而绝大多数的错误在发生之后学生都会很快意识到。所以,在师生间交流配制溶液的过程和体验时气氛就异常的热烈,我提问了几位基础一般的学生,请他们谈谈实验中的失误。甲同学:“我在配制时忘记洗涤玻璃棒了,事后才想起来。”乙同学:“我在转移时没有用玻璃棒转移,洒出去了。”丙同学:“我在加蒸馏水时超过了刻度线,我又用胶头滴管把它吸出来。”我随即问道:“这样行吗?”他马上回答到:“肯定不行的,要重新配了!”学生们愉悦地分享了实验过程中失误的教训和体会。就这样,错误成为启迪思维的“催化剂”,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最后引导学生总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过程,重温录像,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并要求在重温自已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回顾所用的主要仪器,引导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实验步骤、仪器的功能来理解记忆,这样就很轻松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意犹未尽。在结束这堂课之前我顺势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考虑:在配制溶液中哪些不当的操作可能引起溶液浓度的误差?为下节课的溶液配制误差分析打下基础。

又如,在高中化学中讲到除杂问题时,“如何除去Na2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SO3?”提出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都想到“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这个答案。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草草收兵,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就会云里雾里,课后也不了了之了,这样就会造成一些颇具价值的课堂动态资源无形中流失。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提出各种除杂方案,这时一些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1)向溶液中加入H2O2。(2)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向溶液中通入氯气。(4)向溶液中通入氧气。(5)向溶液中加入酸性K2MnO4溶液。究竟哪个对?哪个不对?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对的请讲出原因,不对的也请指出理由,最后由教师组识评议,归纳出除杂应遵循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体验到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乐趣。

通过这种“暴露错误,强化剖析”的做法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教学者不应该在课堂上规避错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总是十分生气,斥责,甚至挖苦学生,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在错误面前感到羞愧、紧张、无所适从,更是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更应该理性地去分析和反思,因为错误是学生思维的一种真实反映,在此学生向教师敞开他们的思维过程和知识体系,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引导,强化剖析,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二、诱导错误,引发深思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尽管都做到了十分全面和详尽,但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往往还是大打折扣,对知识的理解也总是不够深刻。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预先设计一些曲折、岐途,反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好比公路的建设,在广阔无垠的平原上修建公路,技术人员却有意设计了弯道,让司机在驾车时能一直处于警醒戒备状态从而确保了行车安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弯道”表现为教师的故意设计陷阱,诱使学生误入岐途,再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判错并纠错。

比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规律”的教学前,笔者设计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H2S+H2SO4(浓)=S↓+SO2↑+2H2O

(2)KClO3+6HCl=KCl+3Cl2↑+3H2O

次日在讲评时发现学生出现两种情况:

这两种情况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从配平的基本原则来看,两种情况都满足电子得失守恒的原则,双方相持不下时笔者告诉学生: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价态的变化“只靠拢,不交叉”。然后再让学生要求根据这一规律进行判断,同学们马上给出了正确的判断。象这样故意设置、诱导错误,制造一些错误的做法,比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传授、反复地强调,而学生却懒于思考、课堂沉闷枯燥,效果要好得多。

三、将就错误,因势利导

将就错误,因势利导这种做法常可利用在多个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上,当一种物质能与几种物质同时发生反应时,因为反应先后顺序不清,解题就无从下手,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果,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矛盾。例如在Na2O2学习中,常常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反应,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 ①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②

应用这两个反应进行化学计算的试题较多,比如:将amol Na2O2和b mol NaHCO3固体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到300℃,使其充分反应,最终生成的气体和剩余固体混合物均由两种物质组成,试完成下列问题:(1)最终生成的气体由什么组成?(2)分析a/b的数值范围及固体成分。

解析:首先学生都能分析到先发生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n(CO2)=n(H2O)=b/2 mol,产生的CO2和水蒸气再与过氧化钠反应;但当分析到Na2O2与H2O(g)、CO2的混合物反应时,到底先与CO2反应,还是先与H2O(g)反应时就产生分岐。一部分同学说Na2O2先与H2O(g)反应,此时我索性将错就错顺势问道:“反应后生成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生成NaOH和O2,”此时一位眼尖的同学发现生成的NaOH能与CO2反应,我继续问道:“是的,生成的NaOH与CO2不共存,它们之间反应生成什么?”同学们再次齐声答道:“生成Na2CO3和H2O。”这时一位平时化学学得不太好的学生说:“这不是又把水吐出来了吗?”教师点评:“说的太好了,是的,把水又吐出来了,反应还是先生成Na2CO3,而不是NaOH,这位同学用通俗简捷的语言概括了刚才循环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求解过程中,不妨直接认为先是Na2O2与CO2反应,如果Na2O2有剩余,再考虑和H2O的反应。”这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严谨性,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这位被教师及时赞赏的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也日益提高。

四、尝试错误,明知故犯

例如在学习CH3CH2Br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明知故犯”的细节。在介绍了CH3CH2Br的水解反应之后给出问题:CH3CH2Br中的Br元素怎么检验?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马上说用NaOH溶液和AgNO3溶液,于是我“明知故犯”:向CH3CH2Br中先加入NaOH溶液,反应之后就直接加入AgNO3溶液,让学生观察,结果可想而知并没有观察到他们预期的淡黄色沉淀,而是看到了黑色沉淀。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了起来,我也故意吃惊地问:“奇怪,那里错了?”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对实验现象的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加AgNO3溶液之前必须先加硝酸以中和过量的NaOH,否则NaOH就会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Ag2O沉淀,干扰实验的正确现象。

又如在制备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演示实验时,我是这样“明知故犯”的:将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现象是立即出现灰绿色沉淀,过一会儿沉淀变成了红褐色,学生也一下惊呆了,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教师故意忙着说:“哎呀,失败了!”学生也产生强烈的疑问:为什么没见到白色沉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原因,学生们都积极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2价的铁在空气中不稳定被氧气氧化成+3的铁。我继续引导:“如何操作才能制得Fe(OH)2白色沉淀?”学生给出方案:将滴管伸入试管中溶液下方再挤出NaOH溶液,但实验现象仍没见到白色沉淀,这下子学生们坐不住了,教室象炸开了锅,经过几分钟的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已见,跃跃欲试:(1)要用新制备的FeCl2溶液;(2)久置的NaOH溶液要煮沸;(3)液面要液封;(4)胶头滴管要伸入试管中溶液下方。最后我演示了这个实验,学生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白色的Fe(OH)2沉淀,象这样的“尝试错误,明知故犯”的方法,不仅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创新改进,还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反思错误,共同成长

“教学相长”提醒我们要学会反思错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防错的意识,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根由。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本”,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途径。每个人在课堂上或课后做习题时,都可以把自已的错误记录下来,教师再不定期地从学生的“错题本”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错题,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要求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此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不仅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也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促进了双方的共同成长。

实践证明,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错误中学习,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生成的情景纠错,不断地学习探索,灵活掌握纠错的艺术才能促进学生思考,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纠错化学教学
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单招生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研究
小组合作纠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书面更正性反馈效果的3个因素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