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结合”在专题器乐欣赏教学中的尝试

2014-05-30邱春燕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四结合器乐欣赏课

邱春燕

[摘 要]“四结合”法就是将听、视、动、想四个独立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听为主,视、动、想为辅,把它们充分渗透到器乐欣赏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对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意境里,并附于肢体动作的形象表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交流能力,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关键词]听与视结合;听与动结合;听与想结合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在声乐作品中,由于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相结合,歌词的语义性使音乐形象和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具体、明确,易使学生理解。而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结合,音乐内容就显得含蓄而抽象,不易为学生接受。并且听音乐须集中注意力,但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都不够稳定,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如何避免专题器乐欣赏课听音时长和内容抽象的弊端,使学生能深刻体验乐曲的情感,从而获得完整的音乐形象,是每位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听与视结合——有声有色的课堂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人教版小學音乐第二册),课本中用六幅图画揭示了乐曲的内容。这些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感知出发,去感受音乐所表达的马蹄声、小骑兵欢乐的歌舞、风雨中小骑兵前进的步伐、雨过天晴后小骑兵的喜悦心情以及马蹄声渐去消失天边的情景。这种欣赏方法尤其适宜中低年级学生。这样的一堂欣赏课真正做到了有声有色的听视相结合。

二、听与动结合——教师手语的艺术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和情绪起伏。边听边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更为融洽。欣赏器乐曲《苗岭的早晨》(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在听第一段音乐时,教师用手势做沉睡状,然后皱眉打哈欠,伸懒腰,做被鸟叫声唤醒状。看到这一系列动作,学生也就跟着教师的感觉投入到音乐中了。步入第二段快节奏时,教师用手打着节拍,身体随着音乐摇摆,学生受教师的情绪感染,也一起拍着手,一同感受音乐作品所描绘的群鸟跃上枝头共同欢唱的热闹场景。课堂顿时充满了伴随着音乐节奏的掌声,成了热闹的海洋,欢快的气氛涌上了高潮。

一堂好的欣赏课,教师的手语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点微笑甚至一下点头,都能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在没有文字结合的抽象器乐作品中,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能触发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用肢体动作形象地表达出来,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三、听与想结合——师者语言的魅力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而正确地领会音乐的内容。在器乐欣赏教学中,由于缺少了声乐作品歌词语义的具体明确性,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或描述乐曲场景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欣赏乐曲《马刀舞》(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六册),教师可以用激昂的语调引发学生的联想:“辽阔的大草原上,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群身披战袍、手舞马刀的勇士排山倒海般向前冲杀过来,顿时刀光闪闪,战马嘶鸣……你能从音乐中感觉出这种情景吗?”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将教师对“马刀舞”壮阔场景所作的描述与课本插图相结合,进行联想和想象。

在音乐欣赏的整体和分析性教学阶段中,学生听音乐和感悟教师启发性的语言是获取音乐知识和提高欣赏能力的主要来源。在器乐欣赏课中,教师切不可吝啬口舌,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采用一些对塑造音乐形象有利的、主要的、启发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教师过多地用语言来讲解,则会分散学生听音乐时的注意力,并导致以听音乐为辅、听教师讲解为主的主次异位。

听、视、动、想,它们是四个独立的环节,更是一个相依的整体。一堂器乐欣赏课,单一地运用听、视、动、或想,都会充分暴露出它的内容抽象难懂及由听音时长而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带动学生主动去听、去想、去动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沁砚

猜你喜欢

四结合器乐欣赏课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浅析如何做好新时期党员远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语文“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大数据专业方向的《JavaWeb基础》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