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凌源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

2014-05-30李梦婧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特征

摘要: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凌源皮影戏的影人造型根据皮影戏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髯、丑。同时,除影人以外,凌源皮影的场景和道具也是门类繁多。凌源皮影包含有夸张性和程式性的对立,同时以二维平面来体现三维立体之感,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

关键词:凌源皮影 造型 艺术特征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是在民间百戏繁盛的影响下,借鉴影子游戏和木偶戏的表演形式,采俗讲、话说的内容为演出底本,以剪纸人物为影偶造型,借光树影于窗上经行表演,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1]。同时影戏不仅仅具有丰富的静态审美价值,其精彩的表演方式也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前人对于影戏有极精准的描述:“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凌源皮影的概况

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

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凌源秦汉时代就是县郡治所,自古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而且也是商贾云集、经贸发达之地。凌源皮影根植于辽西这片文化沃土,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

凌源皮影的影人、影件,选灰色或黄色且肥壮、放血屠宰的驴皮最佳,按季节的不同,气温的高低,驴皮的干湿程度,将生皮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5—7天,然后泡透后捞出张在木框上晾干,最后皮匠用专用工具“锼子”锼净皮毛及内里儿,直至放在芦席上能看清席纹,方可雕制影人、影件。皮影雕刻艺人根据成皮的薄厚、软硬、透明度来雕镂影人、影件。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镞方法,雕镂这些特有的民间工艺品。雕刻完成后的影人用水浆过,晾干压平,即可染色。传统的影人、影件染色主要用红、绿、黑三种颜色,驴皮本色再上亮油即为黄色,红、绿、黑三色通过艺人有序的匀染,形成色彩艳丽、颜色深浅不同的颜料。着色之后涂上亮油(过去用桐油,现在用普通清漆或速干永明漆),待完全干透用棉线将影人活動关节钉在一起,再安装上脖条和两根手条——三根不可缺少的操纵杆儿。这样,一件栩栩如生的影人工艺品就诞生了。皮影戏中所用的桌椅、床帐、山石、花树、楼台、殿阁、庙宇、桥亭、车船、轿辇、虎、鹿、牛、兽等各种必备的场片和道具,与影人制作相同。

凌源影戏的影箱分为上箱和下箱。上箱为存放影人、影件所用。内装各种场片、车船、马匹、蟒、靠、铠、褂、袍、衣等;每个影箱必有70—100个戳子、400—600个头茬。头茬依据影人身份、地位、性别的不同,分装在官纱、王帽、帅盔扎巾、反王扎巾、文武生头、文武旦头、神仙妖头六个影包内。另有两个包:盛装劈头甩发及各种小型的杂包和演出前挑选本戏所用头茬的随手包。下箱盛装本班的影卷、武场乐器、所用备品和随手工具等。

二、凌源皮影的造型

影戏自从宋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脸谱化”的审美观。凌源影戏影人的造型与传统的戏曲关联很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家路、潘鲁生指出:“作为影子戏道具的‘影戏人——皮影,首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角色、戏曲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民间文化传播的载体,同时又具有审美价值和造型艺术特征。”[2]凌源影戏的影人造型根据皮影戏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髯、丑。

生,这个行当大部分是正面角色,头茬雕刻造型漂亮,颜色鲜明。除五官外全部镂空,以白描的手法显示脸型,黑白对比,造型俊美。

旦,分为小旦、老旦、正旦、花旦、青衣等。头茬一般都是白脸,小旦要体现清秀、扭捏、漂亮、活泼。生、旦角色多为写意性镂空脸,并以一条象征性的通天鼻梁概括额头到鼻头的侧视脸线。眼部造型喂环钩眉眼,而嘴部被简化成喂一段小红线,下巴多被处理成直角。

净,通常也称为大。所谓净其实并不“净”,都是黑脸、三花脸或五花脸,人们通常把黑头也称为摆净。红净,红脸、蚕眉凤眼,老年人物有条理清晰的五绺长髯,造型和庙堂里的关帝很相似。大眼奸臣也是净里的行当,俗称老座子。

髯,老生中的一种,要体现正襟危坐,大义凛然之感,形象与生行相似,只是有胡须,胡须根据每个角色人物特征的不同而各异,总体给人以历经沧桑的感觉,如黑白胡子等。

丑,要体现滑稽、幽默、风趣、荒唐等特质,所以头茬造型更为夸张,多出现双眼,七分脸等形象。其中神怪灵异,十分庞杂,多以拟人的手法造型。笔者认为神怪灵异在凌源皮影里形象最为活灵活现,设计精巧,雕刻精湛,极富个性。王平在《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一书中指出:“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对自身的影响甚至制约,体味到宇宙间丰富的物象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复杂而不间断的时空变化,于是,人类赋予自然物象以生命和灵性,以人格化的力量加以同化。”[3]凌源皮影雕刻艺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经行提炼和升华,创造出丰富的、精妙绝伦的神怪影人形象。

七尺影窗蕴涵大千世界,除影人以外,凌源影戏的场景和道具也是门类繁多。这些场景与道具一般采用阴刻,同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大色块的涂染与镂空的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相互呼应,显得典雅庄重。与影人不同,景片与传统戏剧有着极大不同。传统戏剧中的道具格式化很强,比如台上一把椅子可以代表戏中所有的椅子,而在影戏中则截然不同。在影戏中。每个道具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别的景片无所替代的,凳子的种类就根据坐的人不同而各具特色,如皇上坐的就只是龙蹲。

凌源皮影之所以在辽宁西部地区和河北冀东地区名声响亮,其影人的精美程度首屈一指。在影人的戳子中,各种服饰,色彩丰富,同时具有很强的装饰色彩。其中大多数装饰纹样都是借鉴于京剧、评剧,如蟒袍以蟒龙,海水纹为装饰;仙衣有菱形图案,道袍有八卦、阴阳鱼图案等。传统凌源影戏大多重刀枪马快,其吸引观众主要在于精彩的武戏。而随着影戏不断发展,影人造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在影谱的基础上,如今更加追求静态美和二次创作,使影人单独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增加了其审美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更多时代元素。但究其根本还是为了使雕刻人物丰富生动,更贴近人物性格。

三、凌源皮影的艺术特征

1.夸張性与程式性

为了再现戏曲中典型的人物形象,皮影戏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让耍影艺人与观众一眼便能分辨出人物性格。影人的头茬一般以五分脸的侧面形象演出,但影人艺人为了避免演出过于单调,在影人的造型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和合理化的变形处理。往往在一个头茬上,既有散点透视中的各部分不同的视点角度,也有焦点透视的脸部整体轮廓。尤其是在一些丑角和鬼神的造型上更是采用七分脸、拟人等手法来塑造,凌源皮影中的吊死鬼的头茬甚至采用的是以一个上吊垂死过程中最夸张的形象来生动表现其特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凌源皮影中的程式化的特征。前文笔者已经反复提及影戏与戏曲的关系,而戏曲的程式化是其典型特征。比如通过头茬的冠戴可以立刻分辨出其性别与人物身份。比如武行帽前都有英雄翅,反派人物头后都有狐狸尾。正是夸张与程式性的相辅相成让皮影戏有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2.以二维平面来体现立体感

由于皮影戏的演出中,所有的影像都是贴于屏幕后来进行表演,所以皮影戏被称为二维的艺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聪明的艺人却通过这种平面艺术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感。皮影戏与中国绘画相同,都采用散点透视,但是为了在狭小的屏幕中呈现出更多细节,其把散点透视运用得更为淋漓尽致。凌源皮影中的头茬雕成五分脸儿、七分盔、帽;戳子则由上身的五分转为七、八分雕镂。这种夸张的处理,让影人的腿脚前后错开了距离,既有站立的感觉,又有行进的感觉。在场景中,虽没有近大远小之透视变化,但整个场景的呈现都会感觉处于三维空间之中。由于皮影戏表演时的特殊性,两个物体间是尽量不能重叠的。但是艺人们却充分利用影幕的上中下之间的位置关系,采用了中国山水画里的平远构图手法,纵向处理近中远的空间关系。尤其是在室内景片的呈现上,极具有特色,在影幕上缘布置一副贯通全影幕的廊檐景片(彩帘子),在影幕下缘(象征地平面)摆设桌椅床帐等家具,在影幕中间进行影戏的表演,整体极具有镜头纵深感。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娱乐设施的不断丰富,对古老文化的冲击日趋严重,皮影日渐萎缩。到目前为止,凌源市活动着的皮影班仅存7个,从事演唱的皮影艺人不足60位,从艺人员中与前人相比有独到工夫者、造诣高深者甚少。魏利群曾指出:“或许皮影的整体艺术形式会在今后的历史阶段中逐渐消亡……但是从皮影艺术深层的民俗观念、造型意识等方面来说,它也将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将会变为新的艺术状态而存在。”[4]笔者希望凌源皮影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新的角色重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中。

注释: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 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 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4] 魏力群.皮影之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梦婧,大连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特征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知足常乐壶的紫砂文化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