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2014-05-30李建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山水画

摘要:在中国画中,笔墨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画家的个性决定了他的笔墨运用方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笔墨并重,虽用笔数很少,但却蕴含着充实、厚重的意境,并以水洇的方式传达出“墨点不多泪点多”的深刻情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八大山人 山水画 笔墨形式

对中国画而言,笔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历代的画家以及评论家都十分重视笔墨的运用。古代的韩拙就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概括出了用笔墨来展现物象的要求及其作用。由于个性的不同,每个画家对笔墨的使用情况也很不相同:有人重笔,有人重墨,而八大山人则是笔墨并重。

清代的唐岱认为:“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又说:“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可以说,这些观点对书画中的墨色运用做了细致精妙的概述。

八大山人在其山水画中对于墨色的使用也是非常讲究的,他对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枯润等方面的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和表达。在进行绘画时,他把水调入到准备好的墨中,水量的不同会让墨色产生诸多的变化,“六彩”也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概括,实际上,远远不止六彩。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使用墨法的方式主要是浓墨、淡墨、干墨以及湿墨这四种。浓墨指的是浓度比较高的墨,墨色既浓黑又带有光泽,通过和白纸的互相衬托,造成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的视觉效果。淡墨中墨的浓度比较低,水分比较多,会传达出一种飘渺清淡的感觉。干墨被八大山人大量地使用,到了其后期的作品中,这种墨法让作品的节奏和韵律富有多种变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传达效果。湿墨指的是笔毫所蘸的墨很多,水分也很充溢,水墨比较淋漓,能传达出一种痛快酣畅的感觉。八大山人将浓淡的墨色和干湿的笔毫配合起来,以强劲的腕力,使得笔道既刚劲又有力。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笔墨挥毫时,通常先用湿笔蘸浓墨作画,先画出的笔道因为墨色很浓郁,故而光泽度很好,越到后来墨色越淡,甚至会有飞白的产生。这样重复地画,就会让墨色产生从浓变淡的多次节奏上的变化。比如他后期的作品中,尽管墨色非常浓重,但却不使笔锋受阻,墨色浅淡而又无损于神采,传达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比如八大山人有一副作品《山水轴》,在这幅画里,墨色的浓淡随着笔毫而游走,在淡墨中凸显出了苍润的变化感,体现出了墨法的奇古淋漓的特征,这就是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特征——“淋漓奇古”。八大山人笔墨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古朴苍远。从其《兰亭诗画册》到《山水》作品,其中多是用秃毫渴笔枯墨,通过拙笔的奇妙来取胜,以扛鼎的笔力著称。俞樾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道:“石涛画与八大山人同车异辙。山人笔墨,以笔为宗;和尚笔墨.以墨为法。蹊径不同,而胸襟各别。”这就道出了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特征,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残山剩水,地老天荒”。

八大山人在成熟期所作的山水画,不管是小幅的册页,还是大幅的立轴和图卷,从整体上看,其中的用笔和用墨方式趋于复杂,手法也具有多种的变化。就皴法来讲,他68岁到69岁时倾向于郭熙的“卷云皴”,但是,他又对此墨法进行了调整,使其呈现出了跳跃感,形成了自己的“圆弧皴”。在68岁时,八大山人所作的《书法山水册》之一、之二、之五、之六等,其中对于坡崖和山石的描绘都是采用了“圆弧皴”的层次变换方法。先用较淡的笔皴出一个大致的形体轮廓,然后再用墨一层层的积皴。浓淡的笔墨之中,每一个笔道都被彰显得淋漓尽致。八大山人在69岁时所作的《安晚册》之二十,其中的山石都是用淡墨来勾皴,然后再用浓淡各异的水墨阔笔晕染出山石的阴阳和向背,最后再使用深浅各异的中锋笔法来点苔,或者是用浓皴点染出沟壑。对于树木的描绘,多采用双钩麻皮皴的方式,用横短的线条勾勒出树木枝干老硬的质感,用深浅各异的阔笔水墨进行竖抹横扫来勾画杂树叶,对个别的树木进行作介点叶,从树木的整体上看,枯木要比杂小的丛树多,树木的枝干要比树叶多。倘若说,横扫竖抹的点叶法是对董、米以来传统的继承,那么,八大山人所创造的“含苞欲放点”的形式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这些山水画中,画面温润明亮,深远幽广,此时的笔墨明洁秀润,彰显出了其淋漓奇古的风貌,在岁月的沉淀中,更加趋于精炼。

八大山人的另一种笔墨特征体现在其古稀之年创作的作品中,其中有着很强的个性化色彩。比如其在戊寅年所作的《仿古书画合璧册》以及《山水写生杂画册》中,画风逐渐由繁到简,主要使用淡墨干笔的方式,在将倪云林、黄公望和米芾的笔墨方法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笔触萧散冲淡,既用笔又用墨,使画面呈现出开合聚散的节奏和韵律感。比如,在《山水写生杂画册》之六中,峰峦坡石都是用疏淡的笔法勾画出其大致的輪廓,再用秃式的尖笔,配合由层层的水墨渲染出的沟壑,其间加以浓点几笔,一副流润飘渺的丘陵画面就被呈现出来了。

八大山人于己卯年所作的大幅的立轴作品《山村暮霭图》、《秋林亭子图》和《长江万里图》,呈现出了意象万千的风貌。在《山村暮霭图》和《秋林亭子图》中,虽然是重峦叠嶂,不过八大山人通过笔墨的运用体现出了山体正侧起伏的诸多变化。画面呈现出了峰回峦转的节奏感,在坡峰连绵起伏的中间位置通过用茅亭或者是大面积的丘陵留出“空白”的方式,使得画面整体虚实结合,虚中蕴藏着幽深之意。在融合了黄大痴、倪迁和米颠笔法的基础上,又对他们的技法进行了创新和超越。这种画面中的“活眼”及“留白”的变化,就是八大山人创造出的新的形式技法,它打破了其他人的窠臼,创造出了自己酣畅淋漓的艺术风格。在《渴笔山水册》和《书画册》中,八大山人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法形式,形成了其独特的古朴苍远的画风。这些作品中,主要是以干笔淡墨为主,使用篆笔秃毫将山体、树木以及房舍亭帆等大致的轮廓凸显出来,沟壑峰峦则是用清淡的水墨来点染,最后使用焦墨秃笔来施皱。其用笔凝重古朴,就像交响乐一般的清幽高亢,节奏既明快又苍茫,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视觉上看,则有长风飒飒、秋水绵绵的效果,既古朴又深远。

八大山人的作品对于物象的塑造用笔极少,但如此少的笔数,却能传达出丰满厚实的意境,可见其艺术造诣的功力。我们对八大山人绘画的笔墨形式做一下概括:

1.画面留白

在八大山人的多数山水画中,物象是非常少的,即使有景物,所用的笔数也是极其简单的。他的作品中留白处很多。空白之处既是实同时也是虚,空白之处并不是真空,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通过虚实的结合,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其中还带有流动的灵气,充满着生命力的气韵。空白之处是虚,同时也是实,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物象,比如天空、河水、地面等等,这会使观赏者产生无尽的联想。他的作品中的物象如山石树木等,用笔简单到极点,甚至有的地方不用一笔,只是盖上一方印章,虽然画面中的笔数寥寥无几,但传达给人的感受却是无尽的充盈和厚实,充满了意趣。八大山人对于画面中空间的深刻感悟以及把握,这种艺术功力并非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他充分运用了空间的布白以及印章和书法的综合效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造诣。在《山水册》中八大山人题道:此画仿吴道元阴骘阳受,阳作阴报之理为之。这里提到的吴道元是假托的,主要是要阐述绘画中黑白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也就是黑中存在着白,白里又有黑,黑白是相互对立,但又相互统一的。八大山人是一个能最大程度调和空间的高手,在物象极少的画面中,对于物象的位置、方向等的考虑是匠心独具的,他善于把整体空间分割得具有层次变换感,再配以印章和题字,就会让人产生一种疏密虚实,阴阳相济的感受。

2.笔墨和精神相融合,书与画相融合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这就是说,在绘画中体现出的是人和大自然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道”的感悟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在对大自然进行艺术描绘的同时,绘画者在描绘自然和自我情感表现之间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艺术家在进行自我情感表现的时候,通过借助于对自然的描绘让人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和抒发。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他自身的精神气质是融入到其中的。此外,八大山人的作品是书画相融合,他提出了“画法兼之书法”的观点,他将书法的特质带入到了绘画中,使其画作带有独特的风貌。因为他的绘画作品中往往是物象极少,这就越发的突出了用笔的重要性。他把书画结合了起来,一笔多用,既用墨又用笔,而且笔法是愈加圆润。

3.水洇的方式

明代之前,画家所用的纸张多是“熟纸”。熟纸不洇也不走墨,浓淡干湿相宜。但明代中期后,纸张的加工程序变少了,出现了“生纸”,用生纸来作画,容易洇也容易走墨,不易为人所控制。八大山人通过对于生纸的这一特性的利用,通过控制笔中的水分量来让墨色出现多种变化。比如通过水洇来表现出“含苞欲放点”,还用水洇表现出树干的枯老。

4.大巧若拙

在对矾头和远处的石坡进行描绘时,八大山人经常独创新意。他把矾头画成是圆的,远处的石坡下面也没有任何的支撑,就是斜在那里。画石头时,通常是头大脚小,乍一看很难稳当。画树木,也是枝干大根小,让人一看往往认为与常理不合,但这是他苦心经营的巧妙之处。在造型上,他把奇和意趣连接了起来,虽然笔道很少但传达出来的意趣却很广,即所谓“大巧若拙”。 石涛称赞他是“心奇迹奇”,“笔歌墨舞”,“淋漓奇古”。

八大山人以其絕妙的艺术功力创造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艺术符号。他的山水画的笔墨语言能够打动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引发人产生的无尽的联想。他的山水画中把笔墨形式提炼到了象征符号的意味,唤起了观赏者的审美体验,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又因为不是身临实境,又会让人更加遐想无限。

参考文献:

[1] 崔自默.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 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3] 陈浩里.八大山人石涛的艺术成就[J].中国书画,2005(02)

作者简介:

李建华,1968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美术教育学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山水画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我来打开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