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
2014-05-30赵晖
赵晖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于抗战历史往往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在评价抗战历史上的某些重大问题上容易产生种种偏见与误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该遵循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充分的历史史实为依据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解惑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抗战历史认识。
【关键词】抗战史教学;敌后战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四门大学思政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纲要》课程的教学是通过详细讲授中国近现代的诸多史实,采取“于叙事中寓论断”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变迁的内在规律。
从05年《纲要》课程设置以来,《纲要》老师通过讲授种种丰富生动的历史史实,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历史变迁的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四门思政理论课程中一般处于较为前列的位置。以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为例,学生在回答“你偏爱的思政课”这一问题时选择《纲要》课程的达到了55.7%,远远领先于其他三门课程[1]。
近年来,《纲要》课程的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上充斥着大量所谓历史段子,这些真假不一的关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叙述,又往往成为今天许多大学生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作为《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正面回应新形势下这一严峻的挑战,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从而不断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纲要》课程中的“抗战史教学”部分为中心展开实例探讨,希望能对于《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如何正确看待全面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两者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做出合理的评价,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纲要》教材中明确承认“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2]。”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一些重要胜利,如台儿庄大捷、昆仑关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等都给与了肯定性评价,也批评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暴露的种种弱点和问题,如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在抗战中后期的一些消极抗战表现以及豫湘桂会战中的大溃败等等。应该说,这些评价是较为合理和恰如其分的。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同学在通过某些网络资料对于抗战有了一知半解式的了解后,往往对于教科书的看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他们大多过于强调正面战场的重要性,轻视敌后战场,进而对《纲要》教材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重要论断提出怀疑或否定。
要回答好这些同学提出的质疑意见,关键在于要客观合理地分析和评价敌后战场的作用,笔者在讲述该问题时,首先根据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指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敌后抗战,先后设置了苏鲁、冀察等敌后战区,并向这些战区派出几十万大军,其目的就是深入敌后,收复失地,并以游击战争来牵制日军。为了搞好敌后抗战,国民党还专门在湖南衡山开办游击训练班,请共产党员叶剑英等担任教官讲授进行敌后游击战的种种方法。这些史实,都充分证明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其次是使用多方史料来阐述国共两党在敌后战场上的不同表现,在讲课中笔者除了引用国共两方的资料之外,重点引述了日方侵华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如《华北治安战》等论著。正如这些史料所揭示的,国民党军在敌后多数表现不佳,大批奉命深入敌后的国军最后竟然了走上投敌的道路,而共产党军队在敌后却能不断发展壮大,令日本华北驻军痛感“华北治安的症结所在,并非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共”,而由于“中共游击战和地下工作异常巧妙”,日军不能不哀叹和中共打的是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無休止的战争”,是一场“陷在泥潭里的浴血战争”,中共主导的华北敌后抗战,令日本侵华战局“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3]。
再次则是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探讨国共两党敌后抗战表现各异的内在原因,为了帮助同学们的思考与理解。我在授课时专门引用了海峡对岸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剖析国民党军队敌后抗战的失败原因,台湾著名学者陈永发在研究国民党军华北敌后游击战失败原因时也不能不承认敌后战场的国军存在众多致命缺陷:如国民党军队往往同床异梦,共产党军队却和衷共济。“一般说来,国军在这两个省区的军队主要是军阀残余部队,各部队自成山头,彼此猜忌甚深,而共军虽然散处各地,但同心协力,浑然一体,”,在后勤补给方面,共产党军队“最大优点是能自食其力,并不依赖后方支持”,而国军则主要依靠向当地百姓摊牌,“虽然他们有中央政府提供薪饷,但是在粮食和其他日常需要方面,仍然依赖就地摊派。因为国军所能控制的人口和资源减少,开支却未紧缩,老百姓的负担自然呈反比例增加......易招民怨,甚至激起民变”。两相对比之下,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国民党军自然会遭到百姓的反对。面对日军的进攻,“共军有江西时期避实就虚的经验,而国军则仍然袭用江西时期以强击弱的故技。所以结果有霄壤之别,多半是共军能够保持有生力量,等待敌人一开始撤退,便立即卷土重来,进而继续扩大,而国军则在崩溃以后,一蹶不振,无法东山再起”。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国共敌后抗战的不同结局,“总之,面对日军的进攻,共军仍能继续扩展,而国军若非一触即溃,便是不知所措,最后只能走上投降之一途[4]。”
通过上述对抗战史料的阐述与分析,同学们最后得出了符合逻辑和客观史实的判断:正是由于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决定了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抗战力量大多崩溃瓦解,而中国共产党人却仍能在敌后生存、发展壮大,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的敌后抗战不仅打破了日本依托在华占领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迷梦,更牵制了侵华日军相当数量的兵力,这些铁一般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主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流砥柱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结语
《纲要》课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以理服人”,以历史史实为基础,客观、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这样才能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同,帮助他们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傅夏仙、黄静露、姚棋中、张易:《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与思考——以浙江大学为例》(未刊稿)。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4]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32—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