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答案的多样性

2014-05-30吴玲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王奶奶公倍数小红

吴玲英

一、推敲字词内涵,区分判断结果

案例分析:3月1日,小红、小明一起去看王奶奶。小红对奶奶说:我每隔三天会来看你一次。小明对王奶奶说:我每隔四天会来看你一次。请问小红和小明3月里哪天能同时去看王奶奶?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是求最小公倍数,在这个问题里,到底“每隔”是什么意思?3月1日去了,隔三天,是哪一天呢,是3月4日呢,还是3月5日呢?如果是时间段上的“间隔”,那么小红、小明于3月1日上午9时去看王奶奶, 3月2日上午9时就是一天,到3月4日上午就是3天。以此类推,小明第二次去看王奶奶的时间应是3月5日上午9时。那么,这道题目就是求3和4的公倍数,从而推导出小红和小明就是3月13日、3月25日再次同时去看王奶奶。

果真如此吗?我们理解的“每隔”就是“隔开”的意思。小红是3月1日去看王奶奶的,依题意“隔三天再去”,就是隔2号、3号、4号,也就是3月5日去看王奶奶;同理,小明隔4天,就是3月6日去看王奶奶。那么,这道题目就是求4和5的公倍数,从而推出他们应该是3月21日再次同时去看王奶奶。

到底哪一个答案正确呢?笔者认为,数学本身就是发散思维,教师不必局限于学生想出的一种答案,学生只要能区别出数学理论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就行了。

二、结合生活实践,匠心独具思考

再举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煎饼问题:“每次同时能放两块饼,如果煎一块饼需要3分钟(正反面各需1.5分钟),煎5块饼至少需要几分钟?答案是:1.5×5=7.5(分钟)。”这个饼是这样煎的:第一、第二块饼正反两面煎好需要3分钟;第三、第四块饼在煎的时候,先煎正面,用时1.5分钟;拿出第四块饼,再煎第三块饼的反面和第五块饼的正面,用時1.5分钟;煎第四块饼的反面和第五块饼的反面,用时1.5分钟,共计7.5分钟。

这时,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从没见过这样煎饼的。当第四块煎饼正面煎好后拿出来放到一边,难道它会不冷却,再次放进锅里煎反面的时候,时间肯定不止1.5分钟。”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是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答案7.5分钟,还是鼓励学生寻找更加切合实际的答案,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和创新思维呢?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反思了。

三、联系身边实际,合理推断判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有个植树问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几种植树的方式?”这道问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棵数与段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两端都栽,那么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都不栽,那么棵树=段数-1。学生难以从字面来看理解,但通过画图,就容易理解多了。

通过画图,学生很快理解了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但是却出现了多种答案。有的学生算出来是3棵树,有的学生算出来是5棵树,还有的学生算出来是4棵树。问其原因,学生1说:“我认为这条小路两边没有建筑物,我可以先两端各栽一棵,再每隔5米栽一棵,所以共栽了5棵(如图1所示)。”

学生2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答案。生活中小路往往都有建筑物,我认为两端不能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应该是3棵(如图2所示)。”

学生3说:“老师,我觉得是4棵。先举个例子,一块2平方米的正方形地要栽一棵树,那么这棵树是栽在哪儿合适呢?大家一定知道是栽在正中间。既然如此,这段路20米,每隔5米栽一棵,我先给路分成4段,我再在每小段中间栽一棵树,这样就是4棵(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教师不能生硬地根据公式和定理去判定,而是可以根据生活实际来判定。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中心学校 )

猜你喜欢

王奶奶公倍数小红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失忆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智擒小偷的王奶奶
失忆
相亲
年龄的猜想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