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注重无用之教
2014-05-30王开东
王开东
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莫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教育也是如此。
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在他有用,在我可能就无用;此时无用,彼时或许有大用。饥渴之人,有用的是一杯水;饥饿之人,有用的是一碗饭;伤心之人,一个无言的眼神和一个紧紧的拥抱,或许就是无价之宝。
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但在你追求它的过程中,你所获得的思维锻炼,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甚至你所走过的弯路,你的绝望和痛苦,都成为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没有一种人生不需要旁逸斜出,没有一种人生不需要摇曳生姿,也没有一种人生不需要悬念迭出!我们却妄图设计好人生的每一步,精确无比,高效吓人。但设计好的路径,就算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这样一览无余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成年人看来,童年太幼稚了,是无用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把孩子的童年变成了压缩饼干,一口就吞了,使得孩子五彩的童年变成无彩童年。看看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捉迷藏,不知道过家家,不知道掏蜜蜂,不知道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没有了百草園,孩子就只有三味书屋,整天在兴趣班、特长班和考级中穿梭,结果就是单调乏味,一味不味。
在学校学习期间,教师人为地把一些课程分为主科、副科和无用科。比如体育、美术和艺术课,因为不计算在考试成绩之中,就被划分为无用的科目,无用的学科自然不受重视。于是除了考试,除了分数,孩子心灵贫瘠,有知识没见识,有见识没胆识,成了有文化的文盲。
西方学者早就指出:“自然界不跳跃。”意即自然界所形成的整体是完整而没有空隙的,其中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连续性与整体性,就是“不跳跃”,亦即没有任何东西是全然无用的。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不是蒸汽机的发明,也不是工业革命的爆发,而是从第一个人发现一朵花的美丽开始,然而花朵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御寒;但人的灵魂第一次被它穿越,这是对实用主义的摆脱,是心甘情愿地对美低头,这是人类智慧觉醒的第一步。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很多都是有用的。但唯有剔除这些有用的东西之后,在我们求索“有用”东西的过程中,我们的坚持、执着、勇敢和爱……这些貌似无用的品质,乃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
无用之用乃是大用。爱因斯坦正是沉浸在小提琴的艺术氛围中,才获得了巨大的灵感和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伟大源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小提琴就没有伟大的爱因斯坦。物理学大师海森堡则认为,物理世界的“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美的境界,没有“无用”的美,就没有“有用”的真。